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行为的概念 慢概念行为

行为的概念 慢概念行为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0-14 07:49:17 点击:

慢概念行为

慢概念行为 [摘 要] “慢”教育与“快”教育相对而生,慢教育的 本质是用“过程”来刻画的。叩问其“有效性”是历史的必 然、现实的需要、长远的关键。实践证明,慢教育能在过程 中改善学生的“数学现实”、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能 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楼上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 卞之琳 “慢教育”在“快教育”被置于“顶层”的哲学时代“破 土而出”,叩问其“有效性”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 长远的关键。慢教育的表征是用“慢”来概括的,但其本质 却是用“过程”来刻画的,“过程”意味着经历、体验和发 展,在过程中改善“数学现实”、在过程中助推“数学理解”、 在过程中促进“专业发展”。而这些过程的结果正是慢教育 “为什么而出发”的理由。文前、文后镶嵌的诗句,旨在对 慢教育“过程有效”的折射和隐喻。

一、慢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数学现实” 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过“数学现实”,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 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 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也指出,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 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而慢教育就是 以改善“数学现实”为出发点的过程性教育,因此这就在理 论层面反映慢教育的有效性。

改善“数学现实”的过程,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 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认识结果的价值意义,揭示相关 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 构。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元素来分析,就是用规划的结构序列 之力促进活动(事件)的深层次展开。

(一)慢的教育有助于内容组织结构化,帮助学生感受 知识体系 慢教育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 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通过左右勾连式的内容把握,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目标之间 的联系,合理规划,给学生广阔的自主求探时空,让学生在 梯级递进式学习中渐次感受外在的学习过程,感知内在知识 的整体性。以“分式”概念教学“开端”为例,上课伊始,笔者首 先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分式的概念,能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 件;
在探索分式概念和分式有意义条件的过程中,发展类比 思想和模型意识。让学生清楚这节课我的“数学现实”与“课 时目标”的距离,从而激发内在的平衡需求。然后给充足的 时间“悦读”课本,让学生自己提炼本节课待学的主干内容, 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概念+ 实际意义+有意义的条件)。添加这一“组块式”活动,一 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整体概括力;
另一方面激发了后续学习的 内需状态,引动概念结构体系的关联。这基于“结构化”的 组织过程,有利于个体认知结构渐次良好,很好地落实了改 善数学现实的初衷。

(二)慢的教育有助于过程推进结构化,帮助学生积累 活动经验 以核心内容为课堂推进主体是慢教育数学课堂呈现的 显著特征。学与教的慢教育过程需要让学生经历并不断思考, 以促成其核心能力的阶段发展。尤其是要关注过程推进的层 次,即由平行匀速走向逐层递进的动态匀速。

以“分式”教学的过程性重建为例,逻辑流程是关键,问题是核心。分式概念的建立抓住三点展开:(1)分式是 什么?呈现一组含有分数、整式和分式的代数式,让学生类 比分数的特征积累分式概念的形式化活动经验;
比照整式建 构分式的意义。(师:在这些式子中,圈出你熟悉的代数式, 说明其归属类型,并提炼不熟悉代数式的共同特征;
你能再 写出一些具有类似特征的式子吗?)(2)分式有意义的条 件是什么?借助“去杂”思想,从研究分式无意义入手确定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3)分式的几 何背景和实际意义的解释,从直观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 明白分式的来龙去脉。(师:请写出一个简单的分式并让你 的同伴解释其实际意义或揭示其几何背景。)在上述三个核 心问题的推进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思考与实践过程,在慢 节奏中,积累活动经验,改善数学现实。

(三)慢的教育有助于思维回流结构化,帮助学生领悟 思想方法 慢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借助简捷的“问题链”进行元 认知(反思)。梅克(J.Maker)、斯克维(Schiever)在 剖析问题的分类中,提出“问题连续体”的概念,即一种开 放的、连续的、序列的问题体系。而“结课”是问题链上最 为重要的一环,从结构的视角审视其运行价值,让每一位学 生在慢节奏中进行思维回流,隐藏在具体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就能通过个体(群体)“做”中反思、“用”中回顾, 实现由隐到明、由内而外,渐次得以领悟并升华为一种“通 体相关”的行事能力。

例如“分式”教学中的结课,教师的视角不局限于知识 简单堆砌(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而是关注“形 而上”的能力,让学生陈述本节课研究分式的方法(类比), 并追问以前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哪些内容?(类比一元一次方 程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类比一次函数学 习反比例函数)类比分数的学习,我们还应该研究分式哪些 方面的内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加减和乘除运算) 这些基于“结构”的螺旋上升式的追问和叩问,让学生在思 想方法的平台上进行思维追溯,使新旧知识得以链接,思想 方法得以迁移,知识体系上下贯通,立体目标群自然层次性 达成。在此基础上,学习者的认识结构明显向好,数学现实 得以层次性改善,这就是慢教育在认知层面做出的最大贡献。

慢教育课堂追求不止于数学现实的改善,研究其对数学 理解的帮助更有意义。

二、慢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 我不知道生命的花能开多久,但我从不放弃等候;
我不知道游荡的魂能飘多远,但我从不停止追求;
因为,既然选 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候、追求、风雨兼程”这 些饱含期待的文字丛林,浓缩了慢教育过程的“揪心”!就 诗意的侧面看,则是对慢教育背景下“数学理解”过程化的 一种理解反映和情绪信念。

波利亚说:“只有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 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 这就从理论层面揭示了“数学理解”的本质,即亲历知识形 成的全过程,让学生重建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而数 学理解就是慢教育过程的具体化,慢教育为数学理解捐助了 等待的时空和人文情怀。

(一)慢的教育可以助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没有经验的概念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经验构不成知 识的。”(康德)这反映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但抽象的概念 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是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这就 要求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 动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的情景中形成对概念的感 性认识,并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辨析选择、比较类化和 抽象概括,终归于概念的完形。而“过程”需要时空的承载, 只有慢教育才有能力给予自由言说和反思碰撞的平台,因此 慢教育能帮助学生清晰对概念的认识。比如,“函数概念”的学习,一般要采用四步走的策略, 方能基于意义层面感性认识概念。首先让学生指出丰富实例 中的变量以及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图像法、表格 法、解析法);
其次让学生说说这些基于生活的表达式的共 同属性(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通 过抽象,归纳出共同本质属性的各种假设并在变式中剔除非 本质属性;
最后,让学生举例,将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 概括形成函数的概念并用定义描述。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 关键是切入慢教育视角,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言说的契机,让 学生在体验中自然生成,在思考中内化理解,在反思中收获 概念。正如美国谚语所说,我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能记住, 唯有做过的才入骨入髓。

(二)慢的教育可以助推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数学本质是灰色的,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是灰色的灰色, 唯有让直观捷足先登,方能迎来“柳暗花明”的理解。而直 观是一种“过程”,需要慢教育理念的支持,方能产生突如 其来的直觉,因此慢教育是数学本质理解的重要途径。亦如 杜威所言,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 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 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这里的“筹划”“寻找”本身就融入慢教育的理念,意味着让学生在过程中筹划,在 过程中寻找,进而使得数学本质走向阶段性澄明。

例如,“三角形三边制约关系”的学习,借助“搭三角 形”直观活动,就能让灰色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的本质到达澄明之境。活动路径是:首先让学生在学具 箱中任意选择三根小木棒任意搭三角形,借助度量给出能与 不能的理由;
其次让学生选择最长的一根,任意截取三段并 搭三角形,再次验证是与否的理由;
最后归结能搭三角形的 本质论断(较短两边之和必须大于最长边)。设置这样的活 动,拉长了理解过程,放慢了课堂步伐,但直觉理解却是终 身难忘的,使得灰色的数学本质渐次敞亮,回应慢教育的有 效性。

(三)慢的教育可以揭示出数学知识关联的本质 笛卡尔指出,知识并不是来自一种线性的,从上演绎到 下的纯粹理性,真理既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纯粹经验,而 是理性与经验的循环。我想这里的“理性”是知识关联的结 果,“经验”是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的阶段性认识的积淀。

基于“过程”的理性和经验的相遇与融合,必然成就人的目 标选择性联结能力。而联接能力是慢教育气质的外显,是慢 教育的本质追求,因此慢教育为数学关联本质的揭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比如“分式概念”的“延伸思维”项教学,笔者屏蔽俗 套的题海训练,而是基于“知识关联”的视角,创设了层次 性问题,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完成概念的内化工作。设置 的两个问题是:(1)必做题:每人制作若干张卡片,在卡 片上写一个简单的整式或运算符号,如卡片上可以写:1,2, +,x,1-x,x2-1,-3,——.(游戏规则:将其中两张卡片 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它们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如果是 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它的值能为0吗?如果能,何时 为0?)(2)选做题以“分式”为话题,写一篇数学短文。

可以是学习随笔,可以是教学建议,还可以是思想方法的研 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许两道题不如一份试卷有“取 现”的价值,但却让学生在“玩中”理解了核心知识和知识 核心(分式的概念和有意义的条件),在“慢中”整理了思 想、迁移了方法,揭示了知识方法关联的本质,这正是慢教 育课堂应有的张力。

慢教育系统主要包含学生、教师、教材元素,研究教师 的专业发展尤为必要。

三、慢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成为学校发展、教育 改革的热词。这里的“专业”不仅仅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条 件性知识(教育理论)、文化性知识;
这里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专业素养的抬升不能一蹴 而就,需要慢教育心态,方能在动态的吸纳中成就专业品质。

因为慢教育是一种能力,能让你站在教材的整体上俯瞰教 材;
慢教育是一种水平,能让你站在教育思想层面研究学 生;
慢教育是一种惯习,能让你站在教法的完备层面研究教 学。当你在阅读大师和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每一次若有所悟 就是专业素养攀升的轨迹,因此慢教育有能力成就你的专业 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第一哲学”的概念,他认为,在 许多具体哲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哲学,这一重要哲学为 其他具体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因而它是前提,应 当具有在先性。他把这一哲学称为“第一哲学”。而教师专 业发展的“第一专业”应该是“研究儿童”(成尚荣)。研 究儿童是慢教育的核心价值,而研究儿童又是以研究教材的 整体性、教学的思想性和教法的完备性为载体的,所以,慢 教育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慢的教育迫使教师研究教材的整体性研究教材的整体性,就是站在教材顶端回流章节之间的 逻辑顺序以及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而这些反思的反思, 需要慢教育心态,方能站在三年、六年甚至更长远的平台上 俯视教材系统,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是任何急功近利的 “短视”教育无法达到的教研境界,只有慢教育才有能力去 做拉长过程、放眼未来的长程教育。

比如,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依附在具体知 识的背后,在研究教材整体性的平台上,就能获悉章节阶段 性线索。在小学就孕育了转化思想的萌芽,在此基础上,以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等内容为载体,通过不断地渗透 和滴灌,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和领悟这一思想。在学有理数时, 要让学生了解有理数运算实际上是借助引入绝对值的概念, 将它转化为算术运算;
借助相反数和倒数概念的引入,将有 理数的减法和除法转化为加法和乘法运算;
在整式加减时, 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质就是通过同类项的概念转化为有理数 的加减,即化式的运算为数的运算。事实上,多元方程和高 次方程最终要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可见,转化思想 穿插在初中教材的背后,在高中教材中内层继续行走。经历 这样的慢教育反思和审视,教师驾驭教材就有了线性高度, 对学生施加的学科影响就不再是知识而是行事观,既引领学 生的生态行走,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慢的教育驱使教师研究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思想是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彰显的个性风格。有的教师直奔主题、有的教师立足于烧中段、有的教师关注两头、 有的教师以考代讲等等,当这些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 便是教学风格的雏形。每一位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只 是有些人没有提炼而已,抑或尚未成熟。我的教学主张就是 数学慢教育,慢教育来源于教学实践。实践证明,“慢”教 育比“快”教育更有效,慢教育是尊重学生“数学现实”的 具体表现,实现“人”的上位发展。

慢教育的教学思想是“自由做学”、教学境界是“学有 所乐”。“自由做学”意味着下放时空、压缩容量、浓缩知 识精华,需要教师简约教学、删繁就简的能力;
而“学有所 乐”意味着内在兴趣的驱动。因此每节课都要精心选材、精 当安排,方能让质量饱和弥补容量不足的思考缺位。比如, “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仅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两个 问题,就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体透明。问题再现:(1) 请你在展板上用小木棒拼出平行四边形,并度量其边、角、 对角线,你有什么发现?(2)请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出发 证明你的发现。这样的容量在“快餐课堂”是不能容忍的, 但在慢教育课堂却意味着效益,学生拼得开心、量得快乐、 证得兴趣,这种“大思维、小动笔”正是慢课堂的魂。教师 站住这样的课堂,研究久了,专业素养由内而外自然提升。

慢教育成就了儿童自然生长,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慢的教育促使教师研究教法的完备性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是一种文化美。研究教法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但追求教法的完备性却是个亘古不变的主 题。慢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研究教法中收获“低耗”“高 效”。这是慢教育背景下孩子们能舒展笑容、开心求探的原 因,也是慢教育渐次成为热词的本质归因。慢教育课堂拒绝 题海、拒绝标签、拒绝说教,而要“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会一题、通一类、连一片”需要完备的教法来保驾护航, 方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教学需要从心灵出发去分析,关注主观、内在的情感及 心灵的力量。这是帕克·帕尔默对教学法的深刻理解,也是 慢教育对完备教学法的本真追求。来自心灵的力量是巨大的, 慢教育就是在情感感召下释放教学法的力量。这里完备的教 法是一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意味着活动让学生伸手可 够;
问题让学生踮脚可触;
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够到桃”。

这些发展性的系统元素,使得教师在不断的研究中获得专业 发展的契机。比如,上述分式游戏活动的设置,“拼分式” 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着的数学活动,其间包含设计学生的 成就感体验;
而“判断分式”活动是检阅学生概念意义理解 的密码;
“判断分式有意义”命题是分析思维水平的校验码。

这样一组活动呈现看似无为,却融通设计者教法的完备意识, 起到左右连一片,上下穿一线的“形散神聚”的效应。

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这是慢 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做出的精神层面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1]杨孝如.“更好的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 ——专访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 波[J].江苏教育研究,2015(9A). [2]朱桂凤.从容行走于“慢”与“不慢”之间[J].中学 数学(下半月),2014(8). [3]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译.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士锜.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5]张奠宙,唐瑞芬.数学教育国际透视[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199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