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公司总结 >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人的本质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人的本质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来源:公司总结 时间:2019-10-09 08:01:35 点击:

从人的本质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人的本质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意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决定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者应具有主体地位。人的本质的 意识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大学生所处 的社会环境是其思想政治意识的实践检验地,因此,环境对 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摘 要:
人的本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主体性 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人区别于世 界万物的最本质特征是人的意识,人的实践活动在意识指导 下形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各种社会关系。

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是说人的本 质在其具体历史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是人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意识通过人所特有 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外在形态。关于此, 国内几乎都将"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 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在具体论述分析的过程 中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极其重要的 限定词置之于不顾。即将马克思的关于人的现实本质的内容 直接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将人的本质的外在存在 形态等同于人的本质的核心。如今有很多人将人的本质仅等同于人的社会关系,并最终归结为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导致 人的精神需求畸形化、物质化。这反过来影响物质需要的满 足,成为社会不和谐的诱因。

人的本质的意识特性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 实践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的发展促进了实践内容和方式 的改变,进而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人的发 展性的体现。要之,人的本质是人的意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是人的能动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具有发展性。人的本质的发 展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受教育获得知识,可以通过思想政治 教育获得精神发展,并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动力来源。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作 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对象的世 界、事物和人是客体。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就是主体性。(2)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自主性和自为性等基本属性。主体间性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 是主体交往中形成的关系型范畴。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大 学生主体性处于高级阶段、成熟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效性分析 (一)忽视接受者主体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教育实施角度,教育者 是主体;
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意识的甄别和吸收角度,主体 是大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 行分析、选择并用以实践检验,从而决定是否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在对教育者的关系中作为认识者、实 践者理应取得主体地位。大学生吸收思想政治意识的依据, 取决于其是否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相一致,取决于其 是否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把握客体世界、社会和人自身。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从这意义上说是主体间关 系,或者说在这个关系范畴内互为主客体。在日常思想政治 教育中,由于对人本质的片面理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客体的能动性上,缺乏对其主体地位 的足够认识。实际上只有客体的能动性是不够的,把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者称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身就有误导性。仅仅 站在教育者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 性,必然导致主观主义和盲目性,从而导致教育的无效、低 效,甚至负效。

(二)偏重实施本身,忽视环境因素 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遗传和现实 社会条件所构成的既定性只是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社会前 提,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决定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与 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活动, 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两者共同 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人在和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作为 主体,总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把握对象 世界,使对象世界和主体需要或主体认识相一致;
同时对象 世界作为客体也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人,使人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认识,最终达到与对象世界的客观实在相一致。在 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在实际的社会交往及实践中同步也进 行着对社会现实、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即社会环境的认 识,并据这些认识形成自己对社会环境的判断,形成自己的 思想政治意识,从而指导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进一步实践。

因此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意识,是否与大学生对于社会 环境的判断相一致,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于教育者所传递思 想政治意识的接受与否,接受程度。

(三)注重形式手段,忽视教育内容 缺乏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足够 认识,也导致了对教育形式和手段的过分推崇,只专注于创 新手段与丰富载体,反而忽视了对内容的理解、把握、阐释、 改造和提升。这种对内容的忽视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在 不同程度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曲解和不解,使得教育 者并没有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也没有自觉用 这种思想政治意识来指导自身行动,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施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忽 视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对具体对象时的尴尬,这 种尴尬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僵化或不真实传递造成的。当 大学生用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思想政治意识通过实践指导 自身行动时,引起了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的不和谐或 冲突,不能满足大学生由其作为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发展的需 要。这使大学生主动或者被迫拒绝了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意识。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一)确立接受者的主体地位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 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
现代教 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 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有效性,需要教育者进行角色转换,把大学生作为主体, 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出发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二)注重对环境的把握与改造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者 要传递的思想政治意识所基于的社会环境的一致性非常重 要。当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匹配 时,为了使这种意识顺利传递,必须变革现有的社会环境。

使大学生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思想政 治意识,能够和教育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政治意识相一致。变 革社会环境重在消除大学生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形 成良好的社会表象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

(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过程中,必须在坚 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把理解、把握、阐释、 改造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 关键。在注重形式和手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从人的本质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式和手段只是途 径和媒介,人作为具有意识性的主体,最终所要甄别和吸收 的只能是思想政治意识的内容本身。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7 4. 何锋 马彬. 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学术交流 2005(1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