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半年总结 > 学习共同体下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_

学习共同体下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_

来源:半年总结 时间:2019-11-19 10:09:40 点击:

学习共同体下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

学习共同体下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法陈旧,模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 理性,而把学生摆在课堂客体的位置上。即使事实上大多数 教师都认可“教育学”不仅是教学生一些教育知识的泛泛之 论,可到了课堂上仍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究 其原因,有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学生单一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校的课堂教学传统等,可见要转变单调乏味的“教育学” 知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对话教学, 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使教育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 良好平台,更好地引领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 “教育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学模式的单一和陈旧 也影响着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鲜活的案 例,学生感觉到公共教育学与现实的教育生活相距甚远,大 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育现状,审视教育 现象,从特定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教育原型,亲自调 研、搜集、整理、选择特定的情景,用教育的理论分析、解 构生活中的事例,展现“教育学”应有的功效,使学生感悟 到生活中的教育,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经验科学,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对于没有任何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范生而言,从试教和观察别人的体验中理解并获得全面 知识和必备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践在教育学教学中 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学”的 理论传授与实践实习相互分离,教育学的学习没有与教育实 习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割裂导致学 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书本理论,难以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情 境中,使学生无法感知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解决实践问题有 何价值,从而致使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处于被动境地,甚至 出现厌学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师范生教育素质的提升和师范 技能的培养。

三、体系庞大,考评简单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进步,“教育学”的 内容也愈来愈多,学习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厚,庞大的理论 体系竭尽所能地达到“大而全”,较强的理论性大大消减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历来对“公共教育学”的考评大多采取 闭卷考试的方式,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观 性、开放性的题目较少,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应 对考试,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无益于学生综合 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由此,迫切需要探究一种新的 教学模式,探寻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一些新的教学 方法来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提升师范生教育 素质的目的。

四、教育学教学改革之路即构建学习共同体“无论是社会学的解释还是教育学的理解,共同体其实 就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归属精神,一种可以信赖的 权威结构,一种来自大家的互惠互利的意识,一种作为共有、 共享的精神指引。”③在大学这一学习共同体里,大学教师 之间、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交往与对话等方式相互作用, 共同分享各种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结成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

1.构建学习共同体,崇尚学术自由,实现师生互动 2.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对话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对话与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实质体现。学习共同体成员 之间广泛开展对话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大学教师 通过与他人(教师、学生等)持续交流才能不断激发内心的 火花。在对话过程中二者互为主体、平等地开展对话,建立 自由、宽容、批判、民主等关系。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 师不是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对话启导学生 自己发现知识和获得智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具体的课 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自己仅仅定位于知识传道、授业者的 角色,还要注重凸显解惑者这一身份的价值,使自己不再是 “教书匠”,而是要做研究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 主体地位,不能只是一味地以讲授为主,使学生成为被动者, 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讲出自 己的观点和感受,唤醒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与学生一起讨 论,尊重不同意见和思想,匡正偏激想法,使学生努力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应付。

3.构建学习共同体,主张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有着自己成熟或是半成熟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年人。他们看待事情不再依附别 人的观点,也不迷信教师的教导,能够对问题提出独立见解。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总会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 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包容,所以教师要允 许不同思想的共生共存,因为只有践行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的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和独立个性的 人才。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课堂中要充分 发挥知识分子具有的批判精神这一特质,运用专业知识,通 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思考和判断,提出独道 的见解,引领学生在理智上对话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真正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进步 中的应有作用。

4.构建学习共同体,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对 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也要考核学 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 准则,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 方式,主要以知识量为标尺,学生成为装备书本知识的“机 器”,单凭对所学知识内容的书面考核,分数的多少来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很片面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另外,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贯采用横向比较,给学生排出名次, 不注意或是直接忽视学生自身相比较的进步,压制了学生发 展品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转变对学生 的评价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知道学习结果 更能体现出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只 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考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新世纪对学生成长的要求。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