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半年总结 > [心理学下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心理学下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来源:半年总结 时间:2019-11-12 08:47:35 点击:

心理学下的“三生教育”

心理学下的“三生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 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 一理念与“三生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三生教育”中去, 对于全面推进“三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价值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 学,其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 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 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有尊严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1954年,在马 斯洛(A.H.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首次出现积极心理学一词。

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 (M.Csikszem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 《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人 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以积极的力量、善端和美德 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 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 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提升 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健康的方向。教育正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 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 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价值核心。积极心理学主张有积极的 态度就有积极的人生。

一切教育活动所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 实现。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谐的。

这一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的本质特 点。通过在受教育者心灵中根植积极品质,充分挖掘其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 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 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二 积极心理学与“三生教育”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1.“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活动过程 “三生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人生教育行为,尽可能 地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人在生命中 生存,在生存中生活,又在生活中实现生命和生存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这种本质内 在地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等为主题。

也只有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才能实现其本质的内在要求。由于“三 生教育”直接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直接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 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内在地反映并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稳定性。因此,“三生 教育”其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

2.积极心理学与“三生教育”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 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 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 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 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 的学科,它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 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而“三生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三生教育”发展中具有根 本性的问题,心理学产生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服务。而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 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 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 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 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 幸福彼岸。

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 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 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而在人 类的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 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而成为 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 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进取心等,都是人的积极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 发现,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 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人对生命、生存、生 活的认识和感受,都是一种心理体验。

要正确体验生命、体验生存、体验生活,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假若 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参与,“三生教育”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只能是表面的、肤 浅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 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思想不难看出,它更多的是强调对人的潜能的启发和 利用,而广义的“三生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活动。

因此,“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开展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全面的、系统 的教育,必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也必然是一种以当前教育体系相一致, 且涵盖当前教育体系的教育。”换句话说,广义的“三生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 生存和生活为核心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是一种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 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 积极心理学对“三生教育”的重要启示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发展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 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基于积极心理学的 理念与本质特点,“三生教育”应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力量,在促进学生 身心成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三生教育”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但人的潜能发掘不是自发完成的,是需要精心培育的。“三生教育”的实施不仅是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学 生的生活与成长。在“三生教育”中要广泛地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深入贯彻积 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价值倾向。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 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 限度的激发。

2.在“三生教育”的内涵建构中注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三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崭 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自身有效的应 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 康的生活。从现实生活来看,人的心理潜能带来人的创新和发展的可能,也赋予 了人在顺境中求成、在逆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生存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 标志着人的心理潜能的进一步开掘。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管是道德的还是智慧的,不能 激发起受教育者本身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对于受教 育者来说,这种教育就不能引发情感的迸发和智慧的萌动,所以我们要切实提高 “三生教育”的实效,在方法上要注意采用那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

人的生命是以过程的形式而存在的,生存、生活都是过程,在生存、生活 的过程中方能深切地体验生命的存在。过程与体验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 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体验的发生也只能存在于过程之中,过程(人的 一生)结束,体验也就立即消失。

心理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其实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 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 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 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 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积极 完善的“三生教育”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发挥“三 生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研究与探讨“三生教育”,将 为“三生教育”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为实现“三生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理 想境界提供新的支持。作者:何芝暨 来源:学园 2015年27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