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五个层次从具体目标要求上看,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培 养的全面性与感知性。如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 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与 优秀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 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 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等。
当然,学生这种判断、选择与感知能力,即为语文“味觉” 能力。
一、导入处——循味导“趣” 导入是语文课堂的引子,既可是对文章内容的概化表述, 也可通过故事讲述与情境营造的方式,奠定课堂教学基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展。
悠然静谧的《雨巷》中,优美的场景与幽怨的撑伞人互 为辉映,既是美感与渴望的交织,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考虑到现代诗的朦胧与唯美,笔者在导入设计时,顺“文风” 而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开始了“雨巷之旅”—— “与春天邂逅,染得一身馨香;
与晚风邂逅,嗅得一帘 幽思……邂逅,是一种相遇,更是一种追求。在一个落着幽怨、绵长之雨的雨巷,撑开伞,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何 等惬意之境。而戴望舒先生正是这缕情思、这种美好的亲历 者,今天我们有幸走进并品味这优美的意境。” 优雅隽美的诗词与意境深远的散文,因其自身所具备的 “语文味”,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类似如上方式导入,语词尽 量优美、诱人,而其他文体的课文,如驳论文《拿来主义》、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这些均带有极为强烈的批判性, 所以运用优雅的文字导入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说,不 同文体、不同内容的佳作,其显示出的“味”是个性化的, 导入教学尤其需“循味而为”。
二、情境处——玩味知“情”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鉴于鲁迅情感抒发的激烈 性,文字部分可能更多地在于抒情,对于“游行现场”及“遇 害情境”的表述不多。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笔者将“三· 一八惨案”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成视频,并将文内重点语句 作为配音,进行穿插播放,形成了极为强烈的情感氛围。
如在播放“三· 一八”惨案政府卫队在镇压游行学生 时,将文中“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 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 弹,其一是手枪,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于是死掉了”部分作为配音;
在播放“三· 一八”惨案场 景再现时,引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 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作为总结性评论。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源的穿插,不仅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 内二者兼得,而且能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再次品读、玩味,从而于点滴文字中感受到更多文 化与语言魅力。
在整体感知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些配音语 句,并重点赏析。学生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能于脑海中 重现“三· 一八”惨案的相应画面,从而深入领悟并形成 共鸣,与鲁迅一道发出肺腑深处之“呐喊”。
三、主题处——赏味得“法” 四、总结处——回味成“习” 一般认为,课堂结末的间段,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为低下。
不过,这段时间也是课堂回味与成果积淀的重要阶段。孔子 云“温故而知新”,我们权可以理解“知新”为成果与感悟 的积淀,而此必须依赖“温故”才可予以实现,即回顾课堂 知识构架、回味文章学习交流等。这时候,要想让课堂整体 有效,教师对文本学习过程的引导回顾以及结束语的设计就 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我们所谈,地坛俨然已成为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许多年后,无论是母亲还是地坛,都是其笔耕不辍、笔下生 花的动力所在。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幸,但是能够 于不幸中找到持续依赖的奋斗理由,这是成功的前提与本色。
希望我们也能在困境中寻得‘地坛’,共勉共进。”类似以 上的回味总结,在我的课堂中已经成为常态。同时,学生们也逐步形成“学习——讨论——回味”的课堂交流习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