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月计划 > 基层家庭教养模式对儿童心理影响:教养模式

基层家庭教养模式对儿童心理影响:教养模式

来源:月计划 时间:2019-11-16 08:10:49 点击:

基层家庭教养模式对儿童心理影响

基层家庭教养模式对儿童心理影响 留守儿童作为现阶段一个问题较多而又必将长期存在 的特殊儿童群体,对其的研究日益增多。留守儿童往往由不 同人群进行看护或者养育,有人将其分为隔代看护、父辈看 护、单亲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等4种类型,并得出结论, 留守儿童比同龄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不同留守 类型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一致[1-2]。李翠英等通过 调查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到民主型的教养方 式更有利于儿童成长[3]。李松研究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与看护人的教养方式的关系,发现留守儿童临时抚养人在严 厉、干涉程度上均低于父亲或母亲,而且与母亲一起留守的 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4]。以往研究中以家庭系统的角 度研究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并不多,如李松 的研究取样仅仅集中在河南1所中学和小学,取样缺乏一定 代表性。在家庭系统中,留守儿童的看护人教养方式不同于 父母的教养方式,例如隔代教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 影响应该与父母教养方式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研究留守儿童 的教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界定的家庭教养方 式主要是留守儿童所处生活的家庭中所有的教养方式―― ―父亲、母亲以及看护人教养方式,3种养育者的教养方式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4个地区各随机抽取 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1个乡 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 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被试共计1000人,范围从小学 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5.5~18.5岁,平均年龄1 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 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1.2方法 1.2.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修订版[5],量表 共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 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 认,过度保护;
母亲教养方式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 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 爱被试。看护人的教养方式也采用EMBU,将项目中的父 亲或者母亲改为看护人,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支持温暖、 拒绝惩罚、过保护溺爱、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 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 91,重测信度为0.63~0.82。

1.2.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本测验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1991年修订 [6],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 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
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 信度为0.667~0.863。

1.2.3施测方法、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 施测。将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录入SPS S17.0进行处理。

2结果 2.13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为了解几种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将留守儿童、曾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比较。

3种类型儿童在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F=2.963,p>0.05;
F=0.099, p>0.05),表2显示,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 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曾经留守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焦虑总 分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于留守类型不同,有些留守儿童有看护人护养,而有 些没有,所以需要将各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 其心理健康影响分开来分析。总的分析结果见表3。将父母 教养方式和看护人教养方式分别对4种留守儿童进行回归 分析。结果如下:父亲温暖、父亲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拒绝、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等7种教养 方式类型进入了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中,方程解 释率为0.473,其中父亲温暖、父亲干涉与看护人支持 温暖3种教养方式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正性 的影响,其他4种教养方式则不利于隔代看护儿童的心理成 长;
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中,父亲温暖、父 亲惩罚、母亲温暖、母亲偏爱以及看护人支持温暖、拒绝惩 罚、保护溺爱7种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父亲温暖、 惩罚以及母亲温暖、看护人的支持温暖4种教养方式对父辈 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回归效应;
对单亲看护的回 归中,由于不存在父母亲外的看护人,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对 其教育,结果发现父亲温暖、干涉、偏爱以及母亲温暖、干 涉、拒绝、偏爱对该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回归效应, 其中父亲温暖、母亲温暖、母亲偏爱3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 负,表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
最 后,对同辈或者自我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解释率为0. 246,为4个回归方程中解释率最低,只有父亲温暖和母 亲拒绝2种教养方式进入了回归方程。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 儿童都要较差,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 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我们知道,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7], 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可是说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 对他们显然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 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 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 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 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 向。父辈看护人则是一种“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 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 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

本研究发现,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 向3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 心理健康。

3.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各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回归分 析中我们看到,在隔代和父辈看护的留守儿童中,看护人的 支持温暖、拒绝惩罚和保护溺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 影响,而且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也相对比较大。当父母不在身边, 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就是看护人,他们的举手投足都会对 留守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 生活等采用支持温暖的教养行为与态度,就会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看护人保护溺爱的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隔代的祖辈养育,他们的 教养方式很多都是使用保护溺爱式的,但是这种看护方式往 往出力不讨好。同样,也有一些看护人对留守儿童采取的是 比较严厉的教养方式,但是这种严厉带有一些拒绝的成份, 回归分析也显示,这种教养行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 也是负性的,因为父母的离去,本身就给儿童造成一种爱的 缺失,如果这个时候还得不到看护人的爱与支持,就无疑是 雪上加霜,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虽然父母不在儿女的身边,但是他们同样会通过看护人 或者直接通过电话等方式对儿童进行教养,同样也表现出多 种教养行为。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 健康影响力不一样,每种类型的儿童所受到的教养行为对其 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父母教养行为不一。

但是,总的来说有几种教养方式影响方向相对一致,如父亲 温暖理解或者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行为进入回归方程且对 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正性的,而父母的拒绝教养方式对儿童 的心理健康影响就是负性的。另外几种教养行为对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影响依留守类型而定,如父亲干涉,它对隔代看 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影响,而单亲看护就是消 极的作用。父亲惩罚、母亲偏爱2种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 消极的看护方式[8-9],却对父辈看护和单亲看护下的 留守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应该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有关,比如单亲看护下的留守儿童,多半这个单亲就是母亲,她们 除了照顾孩子还有照看地里的农活等等,使她们筋疲力尽,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会显得力不从心,她们对某 个孩子给予更多的偏爱,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它将感到更 多地温暖,从而心理上也得到更多的满足。无看护或同辈看 护的留守儿童焦虑总分的回归方程中,11种父母教养方式 只有2种(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进入了回归方程,而且方 程的解释率比其他几组儿童都低,只有0.246,而其他 几组都达到0.400以上。无看护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父 母不在身边,也没有看护人对他们进行教导与照顾,父母最 多也只是通过电话书信等对她们进行教诲,他们的行为、发 展与父母的教养就会有些脱钩,所以,家庭教养方式对他们 的心理健康影响就不如其他组的儿童那么显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