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培训计划 > [发展心理学应用过程及研究方法论文(共6篇)]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发展心理学应用过程及研究方法论文(共6篇)]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来源:培训计划 时间:2019-11-19 10:29:41 点击:

发展心理学应用过程及研究方法论文(共6篇)

发展心理学应用过程及研究方法论文(共6篇) 第1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 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 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 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 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 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 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 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 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 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 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 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 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 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1]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 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 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 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 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 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 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 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 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2] 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 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 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 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 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 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 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 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 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 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 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學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 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 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 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 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 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 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 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 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 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 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 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作者:郝红枫 第2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究幼儿钢琴学习方法 一、绪论 钢琴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情感。要想学生学 好钢琴,让钢琴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钢琴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 何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钢琴。这就涉及到儿童的心理了,需要老师在 正常教学课程的同时,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的不同表现来探测 儿童的心理,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来研究一套适合不同年龄 阶段儿童心理的儿童钢琴教学法。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启 发和正确的引导来教授钢琴。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幼儿园3~7岁幼儿。通过借鉴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 料和书籍,通过互联网的查找资料以及去图书馆翻阅图书,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 料,整理并分析,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儿童钢琴教学的实 践,以及对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对儿童钢琴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 对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应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三、现代幼儿的心理简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着 眼点在理解儿童的发展。因此研究要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适应儿童特点 的、最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教学手段,如抓住儿童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一)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指3岁至7岁的儿童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于 新鲜、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上,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记忆,对事物的外观特征有着 更为直观的记忆,但大部分的记忆还是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要想记忆服从一定的 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且不擅长逻辑记忆,记忆的持久性及精准性相对较差。

幼儿在此时的思维模式还主要是具体的形式思维,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幼儿在幼儿期词汇量会发生明显增加,是一生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幼儿在进行言语表 达的同时会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二)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 从幼儿音乐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幼儿音乐心理发展,影响幼儿音乐心 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 就一般而言,父母从事音乐艺术方面工作的,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子女的音乐素质也大都相对较好,例如,在大音乐家巴赫的家族中,300多年 时间竟然出现了360名音乐家纵观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 儿音乐心理的发展,但是也要与后天的培养相结合。

2.家庭环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在钢琴教育中,家 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此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钢琴学习和教育产生深远 的影响。

幼儿在学习钢琴时,会非常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而家长的鼓 励和陪伴也会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动力的学习环境。

3.教育 幼儿时期幼儿的音乐心理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就为之后的 音乐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 教育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有的幼儿有良好的音高、节奏 感和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学习中常常体现在视唱音高准,练耳能力强,音乐 表现与理解佳等。这类幼儿通过专业的训练,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音乐能力。

四、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幼儿园3~7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钢琴 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匮乏等,针对调查研 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 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一)教育观念的落后 现代幼儿家长对于钢琴学习往往存在趋利观念,考级思想严重,要引 导幼儿家长正确认识和看待钢琴的考级问题。在幼儿钢琴学习问题上,很多的家 长都是希望孩子能过钢琴几级,试图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和孩子 的优秀。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是教育观念落后的一种思想。

(二)教学方法匮乏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钢琴教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看老师讲课,听老师演奏,并不知道其中包含的意义,一 味的在模仿老师弹琴。只是这样一直重复上课,幼儿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就是渐 渐被磨灭,越来越不感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不愿意练琴,产 生厌学情绪,不想再上课学习钢琴。

五、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方法对策 (一)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有 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按照学习计划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幼儿在学习钢琴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注意力不 集中的情况,会容易被外部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对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色 彩鲜艳的、有图画的教材,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上, 同时也要选择曲调旋律欢快、幼儿喜欢的钢琴曲进行演奏和教学,使幼儿积极的 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后可以对幼儿进行鼓励,设置鼓励卡片,从而增加幼儿学习 钢琴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钢琴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和表演 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到钢琴带来的快乐。

(二)注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音乐教育中,钢琴的演奏技术 是教学的重中之中,但同时培养儿童的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创 造性培养能力也成为现代钢琴教育的主流趋势。心理学上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音乐学习 中,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 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音 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奏者充分的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即使是相同的 旋律,经过每个人的了解感受,也会演奏出不同的效果。

(三)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初始启蒙阶段,幼儿的年纪还尚小,理解能力和意 志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十分需要家长的陪同。钢琴教师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 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钢琴教师却不可能天天陪着幼儿进行钢琴的学习,这时候家 长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家长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这样家长的陪伴就对孩子的学 习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惰性很强,如果家长不勤快的话,很少有儿童愿意 自己去练琴的。所以在日常的练习中家长要起到协助和提醒的作用,家长要有正 确的态度来引领儿童练琴。

作者:吕婧雅 第3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 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 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 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 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 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 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 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 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 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 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 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 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 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 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 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 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 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 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 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 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 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 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 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 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 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 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 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 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 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 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 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 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 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 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 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 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 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 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 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 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 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张铁璇第4篇:发展心理学中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一般来说儿童的成长路线有两条:一种是亲子关系,就是和父母之间 的相处状态,另一种是同伴关系,就是和同年龄的小朋友间的相处状态。孩子刚 出生那会,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空间,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

但随着生长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活动范围慢慢www.yulu.cc的扩展到 家庭之外,儿童和他们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成为儿童接触外面世界的主要 方面;
特别是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孩子的父母亲都出去工作,孩子 就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与自己的小伙伴相处。同伴关系并不等同于亲子关系。这 两者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所以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撼动的 地位。所以,探究同伴关系就对小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同样的年龄段一起互相协作的活动,或者主要是指 对个人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的发育涵概了个体整个的 生命过程,也就是从受精卵开始发展最后到个体死亡的过程。大部分研究人员指 出,个体的早期发展对个体整个的生命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科学家 沙利文已经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 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初期、青春后期。经过这六个阶段,个人才可 以成长成真正的成年人。而在个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儿童来说,人际关系有 很特殊作用。因此,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 儿童同伴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开始出现,这使得同伴关系的研究显的更为重要并已成为多学科之间的 一个热门话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 础上,进行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的研究.从我国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研究的现状, 我们主要集中讨论孩子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同伴关 系的关键因素。

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生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对儿童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培训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们的认知和人格的健 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爱和尊重可以从由同 伴关系中获得。第二是同伴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可以给孩子提高一定的信息和参 考;
第三,同伴关系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同伴关系不仅可以 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发展。而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概念和 个性的发展。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从不稳定逐渐趋于稳定。在儿童交际 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小班到中班的交流水平和大班的孩子的交流水平几乎是一样 的。根据研究发现:3-6岁的儿童是同性交流比异性交流多,在3~4岁组,两者 之间的区别很小,在4-5岁组男生和同性交流是异性交流的几乎两倍,但女孩没 有明显差异。男孩的交往对象非常广泛的。儿童5-6岁组和之前两组相比,是相 反的现象,女生与同性交流是与异性交流的两倍。而男孩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女 生的沟通水平比男孩高。女孩的合作型游戏比男生多,男生则比女孩要做出较多 的消极反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拒绝。

影响同伴关系因素有很多,但大致可以包括孩子的性格,社交技巧和 策略,空间距离(例如,家庭地址的距离远近),外形,情感特征,沟通方式, 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心理氛 围,家长的沟通),情境因素等这些都有可能到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关系。

(二)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的想法,因此, 就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步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 康和行为问题,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到四十年代,研究人员检查了婴儿的互动,社 会参与和群体动力。探讨了社会发展对同伴关系的作用。这是一种伙伴关系和情 感上的共鸣,这是在对等关系中,让孩子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孩子是一个以自我 为中心的人。但是,为了平等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导致谈判或协商的出现。这种 平等和互惠的概念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意识到,通过与 同龄人的合作,可以产生积极的互动因素。“友谊”是对等的社会支持关系,是孩 子们可以共同获益的一件事。帕顿从孩子的社会互动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五类:游 戏的观众,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一般的游戏,合作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后,研究人员停止了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研究者主要关注儿 童的学习和智力。然而,在1970《儿童心理手册》的发表是一个转折点,它提醒 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缺乏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研究数据。

三、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儿童同伴社交类型的特征 孩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被拒绝的孩 子 1.受欢迎儿童通常有会比较干净卫生、行为比较活跃、友好的、有较 少的消极行为;
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喜欢交往,能够和别人有良好的沟通和交 流。他们可以正确评估自己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同伴的陪伴为他们的成长铺平了 道路。

2.被忽视的孩子觉得很寂寞,他们往往身体虚弱,积极行为较少和更 少的消极行为;
性格内向,安静,不太高兴,胆小,不是很善于交际和与别人沟 通、缺乏主动性,经常独自一人,在没有玩的同伴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和沮丧。

3.被拒绝的孩子会存在一些消极行为,冲动,会经常发脾气,不友好, 但是能力较强,比较聪明,会玩,性格很外向,太活泼;
喜欢沟通并且愿意和其 他同伴积极交流,但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虽然在一起玩的朋友不多但是自 己并不在乎。

(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性别分布以及行为性格特征 在受欢迎的儿童中,女孩比男孩多。一般的女孩看起来文静,爱干净, 比较注意自己的外表,行为更听话,更遵守规则;
男孩们的体力更好,但不注重 外观,行为更淘气,不遵守规则。研究表明人们会在孩子的生活中开始对男女生 有不同的要求,给他们不同的性别角色认同。例如女孩是干净的,不冲动,乖。

男孩是勇敢的、有责任感的。甚至允许鼓励进行激烈的活动。不同的环境、教育 要求形成了男孩与女孩们不同的性格、行为特征,从而形成各自的特点。

四、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一种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儿 童的人格和社会性游戏发展不能取代一个成人的作用,它是有利于健康发展的文 化和个性的孩子的认知和社会价值和社交能力。其意义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同伴关系可以满足爱和尊重的需要;
第二,儿童的情感支持也主 要来自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儿童的能力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是有利于自我概念与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同伴关 系对儿童的行为学习起到了催化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作 用:(1)有利于儿童形成平等的概念;
(2)帮助培养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有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
(4)有利于孩子精神训练的统一;
(5)有 益于孩子的自我教育。

儿童时期在人的整个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同伴关系在儿 童的整个发展中就显的尤其重要。同伴关系不仅会对儿童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对儿童自身的性格形成也会有影响。所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变的 极为有意义。老师或家长可以把儿童的同伴关系看成是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窗口。

要预防孩子形成不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样 可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作者:张佳乔等 第5篇: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可以揭示教师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其教学风格形成的显 著影响,从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路径。

风格,是对人的品性和品行的全面评价。它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 并且总是通过其特有标志的外显来展示自身的内在特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有 个性实践特征的,不同风格的教师可以使同一课程的教学状况在实现相同教学目 的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析其原因,除了因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 不尽相同带来的教学效果差异之外,基本上就是具有突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 的差异。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现的是不同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 规律,运用语言、教材和其他媒介物去创设教学意境,同时灵活运用教法实现教 学目标的综合能力。

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个性化教学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实践和创新的结果。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出 发,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大体呈现出四个基本阶段: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 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四个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那么,这四个阶段是如何具体演进的呢?本文将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化入格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入格” 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教学模仿是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所谓“处处留心皆学 问”。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不经历模仿过程,那么独创风格就没有基础。

教师要通过博采众长来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基,要深入学习名师的教学语言、教 学行为,揣摩名师的教学细节,借鉴名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组织 教学的技巧以及板书技巧”,经过消化巩固,最终为我所用,这就是“入格”。当 然,模仿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化用其精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阶 段的教师对教学中各种信息非常敏感,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对名师成功的 经验加以抽象提炼,对自身失败的教训加以研析,然后将经验教训转化成有益信 息并储存到大脑中,这就是内化。

当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 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教语文。此时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教学很陌生,必须要入格。

于是,她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品味名师的细节处 理艺术。到了晚上不仅对白天所学进行消化巩固,而且钻研、积累语文专业知识, 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可见,内化入格阶段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经验的储备阶段,为教师“入 格”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从外在来看,此期间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没有表现出大变 化,但其大脑内部却正在形成一个“信息加工厂”,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然后存入“信息库”等待提取。而这个大脑中的信息库不是静态的、 无序的,而是像一个“局域网”。“局域网”中有“服务器”,用来接收加工信息,并 把整理好的信息分类储存到大脑中的相应位置,各类信息储存点之间以及它们与 “服务器”之间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该教师要提取信息,就通过“服务器”先 从相应的信息储存点提取,然后再送入“加工厂”进行处理。在大脑中形成分类完 备的、条理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是新教师开始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所在。对于 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有的新教师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而有的新教师则会表现出 手足无措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后者大脑中还没有形成“信息加工厂”,即使 已经形成,其加工厂的工作情况也是无序的。因此,一个教师的大脑中如果没有 建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那么他的信息内化就会不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要形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新教师就必须不断发展个人思维 能力,探索个人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优化个人发展策略,这些正是内 化入格得以进行的动力因素。

二、外显立格阶段 “立格”阶段,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与 艺术家创作一样,只要坚定专业发展之路,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教师个体而 言,发展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参照名师的教学风格,与 哪一种风格相近,就向这一方面发展,同时要边学边思、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 础上大胆融入自身的教学特长,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视之,当大脑中“信息加工厂”构建得较为完善,“信 息库”中的信息积累到一定量时,内化过程所需的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减少,信息 加工并输出就渐渐变成一种自然的、自动化的过程。这时教师的主要注意便转移 到了外显过程,也就是怎么根据已有资源并结合外界情境信息来解决教学中的新 问题。

外显立格阶段是在内化入格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中有 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自主加工并合成新信息来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 没有外显过程,就算积累了再多的信息也是徒劳。许多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专业 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存都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一般,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教 学风格。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地加工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创造性地加工、 整合已有资源和外来信息,并将其有效输出,是外显立格阶段的关键。教师只有 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并实施有效外显,循序渐进,才会逐渐 确立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钱梦龙老师讲《孔乙己》,让学生写作文《一个布满笑声的悲剧》, 这个作文题不仅彰显了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体现了钱梦龙 以“练习”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风格。这正是他内隐的语文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 有效外显,其通过组织学生通过自读练习来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风格,极大地提 升了学生的归因分析与判断能力。

三、创新破格阶段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教 学感情充沛,活力四射;
有的则清新明静,朴实自然;
有的教师轻言慢语,谆谆 教诲;
有的则严谨周密,条理井然。但是,如果就此因循守旧,不在提升自己教 学风格的境界方面再作出努力,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生倦怠,教学效果也会 下降。因此,教师在保障自己教学风格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志存高远,时 刻想着薄弱环节的弥补与局部的创新,以带动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促使教 学境界不断提升,从而走上不断“破格跃升”的专业发展之路。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教学风格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如果内化向 外化转化的过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这种转化就会内隐。这时外化很自然地反映 内化的旨意,而不需内化有意识的指引。而创新则是内化旨意输出后被学生悦纳 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标志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律大 体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而这恰恰就是创新的生长点, 而教学风格正是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思维创新与教 学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 特的解决方案或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

如魏书生老师的创新生长点就表现在使用了一些“怪”的教法:引导学 生画语文知识树,教学前和学生商定学习目标;
留分层次语文作业;
教师不出题 考学生,却发动学生自主命题抽签考试;
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使之相互批 改作文;
班级治理则发挥班干部及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分头承包班级的工作。

这些创新生长点使他的教学具有浓郁的“有效管理”的特色,彰显了其“善治”的教 学风格。

四、无格之格阶段 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标志着教师已经 成长为教学艺术家。此时其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臻于挥洒自如、炉火 纯青的层次。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言:在艺术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句 话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样适用:无格之格乃为至格。在这一阶段,教师的 教学无论从内容的处理到方法的选择,还是从过程的组织到语言的表达,各方面 都驾轻就熟、自适自如。

无格之格阶段就如同心理学理论中的“超我”。超我之所以崇高,就在 于其个体是独立的、超出群的,而且是能完成对象关系的重大转变的。他能把握 对象,更能自主审美、自主发展。超我来源于普遍,又超越普遍。他已经不受制于眼前的群体的羁绊,已经摆脱了小我的现实关系。他通过构建不断完善的教学 风格更全面地认知了教学,认知了自身,认知了学生。他的存在就是最高层次的 教学实践的存在,就是个体在超我阶段的游刃有余的存在。

综上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突出 个人特色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存在,是教师的独特个性特征在教学中 的全面发挥,是教师由教书匠向创新型、超我型教师跨越的桥梁,也是卓越教师 必备的要素。一个教师在经历了内化入格、外显立格、创新破格以及无格之格这 四个阶段之后,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在方面,还是在语言举止、风 度形象等外在方面,都会彰显出其教学风格的独特风采。

作者:王克强 第6篇:浅谈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一 个国家发展中,数学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 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 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 学生的心理特征正是属于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阶段,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 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

一、小学低年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以及个性等心理结构 的学科。小学低年段的年龄范围在6-8岁,属于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 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 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一)小学低年段儿童注意的特点 小学低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自我的控制能力比较 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小学低段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对游戏仍然保留着极大的兴 趣。他们感觉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没有拘束的可以自由发挥的人。因此,他们常 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教学教师是否和蔼可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兴趣来源。

(二)小学低年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形式发展主要分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 步本质抽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主要表现形式是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 具体和鲜明的。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直观形象水平。

(三)小学低年段儿童记忆的特点 即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在发展。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 住客观事物的任务,被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经常是自 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语言、图形等。一项研究让5岁、7岁儿童记 图片,并以录像中的口唇是否微动为指标,考察儿童的复诵行为。结果发现,有 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小学低年段儿童 都能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四)小学低年段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 馥在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中,利用绒毛动物模型代替三座山,考察4-13岁儿 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研究发现,6-8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 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此时期,儿童容易肯定自己的优点,不容易发 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其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来自各方面的表扬是他 们学习的绝对动力。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知识范围、授课特征 数学是理解性和逻辑性兼重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小学 低年级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居于基础地位,其对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和日 常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起到铺垫作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数的认 识、钟面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初步的几何图形认识、简单推理等。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特点是较为基础,内容对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 的要求。低年级数学的授课特征是:前后联系性较强,内容涵盖范围较广,教学 对象年龄幼小,认知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三、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遵循此特点与规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较好地实现教 学目标。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一)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 励、唤醒、鼓舞。”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 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 活紧密联系,所以我们首先应考虑从儿童所接触到的生活经验入手,以有效满足 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比多 少,比长短和比高矮。其中,有一道题是:比一比哪条绳子比较长。如果教师只 是刻板地告诉学生1号绳子比2号绳子长,学生会产生模糊的思维,不能完全理解 如何得出1号绳子是长的,从而使得有些学生会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开小差。这 时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特征,拿出实际的两根绳子,让两名学生到讲台 上进行比一比操作,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就能引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而且, 学生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讲台上的同学身上,能直观具体地理解1号绳子比2号绳 子长。

(二)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 他们的注意。而且,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 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构建时间和空间 思维能力,让知识结构合理地联系生活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一课,要求学生综合、灵活运 用第三章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如 果教师不先预设出情境,直接通过讲授让学生设计出图案,学生会设计出与教师 讲课时相似的图形。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得到展开。反之,如果教 师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如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的漂亮图案,让学生猜猜它 们是怎么得到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等活动体验图案的设计。最后,再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图案。这样能更好地激发 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针对学生的记忆特点,运用复诵策略,有效提高学生对固定知 识的识记 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小学低年级 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 生活经验、语言、图形等。例如,让学生记住这一概念: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22÷3=7……1,如果计算结果是22÷3=6……4,余数是4, 而除数是3,43,因此余数大于除数,不符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比 除数小”这一概念,证明计算结果有误。通过算式举例,学生虽然能基本理解这 个概念,还是很难记得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重复地读出概念,每课时上 课前都让学生反复地背读,这样,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住。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段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善于学习和借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终切实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小学低年段数学的教学目标。

作者:梁愫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