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培训计划 > 【大学文化身份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论文

【大学文化身份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论文

来源:培训计划 时间:2019-11-17 08:16:57 点击:

大学文化身份英语教育论文

大学文化身份英语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与之适应的中 国文化元素。前者依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四个核心价值, 后者依据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和朱良志的《中国文化读本》。

[19]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在全球化、英语教育和网络信 息的影响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以及与之适应的中国传统文化?2.研究对象的身份与行为是 否一致?经过小范围样本测试检验后,最后设定25道小题回 答第一个问题,13道小题回答第二个问题。两部分的大部分 问题都是关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题目(见附录)。调查对象 是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公共英语大学生,包括文科和理科两大 类学生,有较好的专业覆盖面。文科生分别来自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科生来自生物 学、地理学、化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问 卷采用现场发放形式,共发放235份问卷,收回230份问卷, 包括个人信息不完整的废卷3份,有效卷227份。其中,文科 有效卷112份,理科有效卷115份。从个人信息来看,有效卷 包括男生62名,女生165名,少数民族学生55名(其中包括彝、 藏、维吾尔等12个少数民族),汉族学生172名,乡村学生181 名,城镇学生46名。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记分方法,文化身 份认同相关问题的选项为“坚决不认同、不认同、不知道、 认同、坚决认同”。与文化身份相关的行为的问题选项为“从来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以1、2、3、4、5 的数值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然后做描述性分析、差 异性和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身份认同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身份认同题目的系数值为0. 860,行为题目的系数值为0.752,量表题目的内部一致性 较好。身份认同和行为的均值结果显示:前者的均值和标准 差为4.16±0.36分,后者的均值和标准差为2.99±0.45 分。认同的总体得分高于中位数水平,而行为的总体得分则 接近于中位数水平。(见表1)具体而言,119名学生的认同均 值低于总体均值4.16,占总样本的52.4%;有两名学生的均 值(M=2.96,3.00)小于或者等于中位数3,仅有73名学生 的均值低于4。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偏向于社会主义和中国 文化核心价值。可见,虽然增加了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题 目,但结果与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近似,[13-14] 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仍然较好地反映了集体价值和情感。在行 为方面,112名学生的文化行为平均值低于总体平均值2.99 或者中位数3,占总样本的49.3%,近一半的调查对象都比 较缺少与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相对应的身份实践。

再次印证了身份行为的普遍问题。[13,15]从行为对认同 的影响来看,学生的实际身份还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多元一 体的跨文化身份模式受到威胁。进一步对认同和行为做均值比较,结果显示,认同和行为之间的确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T值为37.366,知行不一的问题比较突出(见表2)。

学校教育重知识和理论发展,轻实践活动的普遍问题可能是 造成该现状的成因之一。[20-21]身份具有动态性和互动 性,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缺乏实践深化和巩固的身份 更容易发生改变,出现更大的知行不一问题以及社会心理障 碍。国家文化安全的担忧具有一定社会现实基础,建设中国 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改革和创新我国文化制度很有必 要。虽然认同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通过皮尔逊相 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44,p< 0.001),认同越强烈,相应的行为也越可能出现,反之亦 然(见表3)。虽然二者之间的相关度不高,但二者关系却比 较紧密。一方面,说明身份认同对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另 一方面,行为可以反过来确立身份认同。从价值依赖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德育生活化理论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有力 论证。[20]综上所述,全球化、互联网和英语教育可能给 中国文化身份带来影响和不稳定因素,但尚未给整体认同带 来影响。身份认同和行为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认同的均 值显著地高于行为,行为偏向否定,知行不一是突出的身份 问题,亟待解决。英语教育利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地位,在 构建英语文化身份的过程中遵循多元一体原则,维护和发展 大学生中国文化身份的主体性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人口统计学信息的认同和行为比较本研究包含了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学科类别和生源 地背景。分组比较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认同、行为的T 值分别为-1.567、0.551,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不具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性别的认同和行为水平没有显著差 异,也说明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等核心文化因素并没有对 男生和女生的文化身份做出不同规范。然而,朱志明等认为, 大学男女生之间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和行为差异,女 生明显高于男生。[13]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共同身份 的构成部分,也不涉及性别或者其它压力问题,因此女生行 为水平高于男生的结论值得进一步探讨。从民族属性的比较 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T值为-0.389,他们在 认同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698>0.05)。该结果与对北 京部分高校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结果 一致。[22]姚学丽和贾永萍对维吾尔族、葛数金对藏族大 学生的认同研究也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中国文化核心 价值,从专门民族调查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文化身份的 普遍性。[23-24]说明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具有现实基础,依此进一步构建中国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流 中的主体性具备良好基础。[18]然而,汉族和少数民族学 生在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1),对应的T值 为-4.287,少数民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3.21±0.47, 汉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2.92±0.43,前者的文化行为表 现明显高于后者。这可能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体现了他们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突过程中积极融 入中华民族、努力解决自身文化身份归属问题的行为表现。

这从姚学丽和贾永萍的调查可以得到佐证:绝大多数维吾尔 族大学生都有汉族朋友并且赞成班级民族融合,部分学生甚 至积极主动要求加入汉族学生的班级。[23]比较文科和理 科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结果显示,两个对比项的T值分 别为-0.728、-1.034,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 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分科的学生在身份认同和行方面没有 显著性差异。学校分科制度没有造成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核心 文化身份上的显著差异。然而,朱志明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的调查认为,文科生的认同和行为都显著高于理科生。

[13]如果说文科生接触的人文类输入更多,认同度高于理 科生,那么包含中国传统核心文化的统计结果也应该是文科 生的相关均值高于理科生。这之间的差异有待进一步调查研 究来解释。从生源地属性乡村和城镇来看,农村学生和城镇 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个对比项的 T值分别为-1.547、-1.793,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

虽然农村学生的相应均值(M=4.14,2.96)略微低于城镇学 生的相应均值(M=4.23,3.10),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 明不同的成长环境对大学英语学生的中国文化核心身份没 有构成区别性影响。学生经历的教育体制相似,且近年来国 家的城乡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差异日益减小,可能帮助消除了 城乡学生之间原有的信息传递和信息输入差异。可见,不同性别、民族、学科分类和生源地都没有对身份认同产生显著 性影响,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行为显著高于汉族学生, 表现出更高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积极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身份建构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在全球化环境的英语教育中, 激发、维护和巩固中国文化身份对英语文化身份的一统是应 该努力的方向。

三、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保持了较高水平,全球化、 互联网和英语教育的跨文化交流环境并未真正威胁到大学 生对中国核心文化身份的整体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 化格局和身份特征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性别、分科、民族 和生源地属性没有对身份认同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少数民 族大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身份实践动机。这对于建设多元一 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具有积极意义,英语文化身份成为多 元中的一元并一统于中国文化身份具有基本前提条件。然而, 身份行为的总体均值低于中位数水平,知行严重不一。认知、 实践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三个连续环节,应该调整高 校教育机制,不能只关心身份意识的激发而不关心身份认同 的内化和巩固,否则在英语跨文化交流中身份的稳定性将难 以保证。虽然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在整体上没有发生 变化,但全球化确实给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国文化身份带来变 数。一方面,英语水平和英语文化认同之间确实存在实证性 正相关,英语身份习得对于跨文化交流很重要,不可或缺。[25-26]另一方面,英语身份对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基本框 架存在威胁,英语网络场域实践能建构英语身份,进而可能 改变中国文化身份。[27]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中华 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围绕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既积极利用全球化、网络和英语文化资源,提高英 语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又针对大学 生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文化冲 突和身份矛盾的现实性;既激发大学生自觉、自信、自强、 自立的中国文化精神,有意识培养、维护和巩固大学生的中 国文化身份,又积极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身份困 惑和身份焦虑,防止跨文化或者虚拟英语社会文化习性和场 域实践的替代作用,防止学生核心身份与中国社会文化场域 的分裂。在种种文化潮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保 持中国文化核心身份的主导性,保持自觉、自立和自强精神, 这是大学生独立人格的要求,也是国家和民族独立性格的要 求,更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世界尊重的基本要求。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