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教学 > 小学语文新课改【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

小学语文新课改【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

来源:教学 时间:2019-11-16 08:19:53 点击: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 第1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目标,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应当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 实现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 常常存在一些困惑。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改进 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 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 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 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 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学 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 当引导者、组织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 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 施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 难和沟通交流;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 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 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 弃教师的引导。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 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 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 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 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 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这样以教材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造成教学知识的狭窄、缺乏。而新的教材观提出,教师不应当仅仅教好教材,也应当用好 教材,即灵活地应用教材,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增删和调整教材内容。

当然,教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材依旧是最为基础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体现 了新课改的标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根据,务必有效地应用语文教材。

当今仍然存在避开教材、过早和过多地应用其他方面教学知识的问题。像是学生 还没有认好字、写好字,还未曾读明白教材文章,就引入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与 语言文字。并且,在学生未曾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教师就提问学生作者的写作 目的,激励学生脱离教材发表观点。例如,在教授《珍珠鸟》这一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没有启发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学习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激励 学生探讨鹦鹉、狗等,这显然跟教学的目的相悖。而较为理想的做法是,教师在 教学之前启发学生把握写作的背景与作者的信息资料,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 地完善有关的信息资料与语言文字,在教学后激励学生收集与阅读有关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而语 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中心环节。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夯实学生的 语文基础,在涵盖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等方面,夯实学生的这种基础不但是持续进行的,而且也应当确保扎实有效。与 此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之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不 被重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自主思 考能力呢?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字形和识记字形的能力;
在阅读教 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激 励学生发现亮点,倡导写作的个性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励学生发表自身的 观点,并非人云亦云等。

总之,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影响。鉴 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新课改的内涵,注重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地完善自 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开拓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最终打造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作者:邵发 第2篇: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考验,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新课改,我的体会如下:
一、认真学好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理念——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 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 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 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 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 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 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其中的一首。

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 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 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在语 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 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 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 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 事会等。语文课堂教学也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营造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 创新点。

四、创设环境,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 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 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 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 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 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

作者:王淑平 第3篇:小学语文新课改中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 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那么,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 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 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 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 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 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 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
语 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 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 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 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 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 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 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 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探 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 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 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 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 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 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作者:王静 第4篇: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 求的提出,使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做好新课 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且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 和方式方法上做出了“创新性”的改变,然而教学实践结果反映出一些语文教师的 “创新性”的改变并未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流于形式,未见成效。为了更好地做 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简要谈一谈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 些反思。

一、新课改下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 教师要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加以充分的认识,要同时抓好语文的“人文性”和 “工具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可以像以往那样将语文课上成单纯的 工具训练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在课堂上对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 触动,情感陶冶等不加以重视,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语文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 文性因素,要使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的突出,使语文自身的无穷魅 力得以充分展示。与此同时,还不可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紧密结合语文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辅相成,并形 成高度的统一。千万不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盲目、过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强 调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且过度削弱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千万不可因过度强调 人文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而忽视进行必要的语文训练、必要的语 文积累,忽视提高学生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水平。

总之,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尽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 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 基础训练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新课改下要提倡自主性,但是也要把握好“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 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心理气氛,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学生更多 “自主性”,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也 就是说所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的自主学习,若语文教师让学生完全“自主”, 采取“放任”政策,则会使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语文课堂上乱撞,使学生对学习 的头绪无法理顺,这样的“自主学习”反而无法取得成效,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比如,在对文本进行诵读、理解的过程中,若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 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而教师又不能及时 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读,这样学生想说啥说啥,怎么 说都是正确的。可是在这样的一堂课上任何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任何教学目标 都没有实现,自主权是给学生了,但是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终究都没有提高 和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权利”的同时,也要适时注意把握好度, 关键的时候要注意帮扶一下、点拨一下、指导一下,对自主学习的放和收之间的 关系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新课改下要注重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重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可以实现生生思想的碰 撞,可以让人人参与其中,实现组组的互动、竞争、合作,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鉴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可知如果没有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涵泳,一见到问题就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就极容易使语文课堂变为华而不 实的泡沫语文课。基于实际,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和 独立思考并重,要在实现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 样既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思维的 碰撞,促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四、新课改下要提倡探究性学习,但是也要注重把握好“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 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只重 视探究的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使学生在探 究性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使语文探究性学习获得质的“突破”,语文教师就要把握 好“度”,如要对探究性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握,以免探究性学习脱离学生的认 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偏离语文课本和教学目标;
要对探究性学习的广度加以把握, 要根据学习内容和类别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渗透,以更好地对探究的内容加 以丰富。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然需要在教学观念、教 学方法等上做出改变,但是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在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和小 学语文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且在教学方式改变上把握 好度,以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魏立雄 第5篇:小学语文新课改探析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 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 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 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 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 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 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 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 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 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 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二、课程改革的感悟 近期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的讨论颇为热闹,总体 来看,主张”用教材教”的占了上风,因为它有中西两方面的理论支撑:”中”有叶 圣陶那句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名言,”西”有现代教学论的生成理论。一时 间,凡教研必论生成,凡做课必有拓展;
于是预设成过街老鼠,教材不过是延伸 的垫脚。在一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研讨课上,教者融入了大量有关送别题材 的诗歌、有关黄鹤楼的诗歌、有关李白的逸闻趣事,课堂容量可谓大矣,真正学 习原诗只用了十分钟,古诗教学演变为古诗欣赏课,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完成吗? 这便是舍本逐末。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体 现,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

教师不能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照本宣科,一副教书匠的态度;

而应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 教材,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 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体味读书之乐,经历学习过程, 受到感染熏陶。但既是用教材教,就要关注教材,不能置这个”例子”于不顾。要 做到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 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从精读方面 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它的单篇短文,不再需 要教师的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可见,语文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固然重要,精读原著这个”例子”更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孟祥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