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教学 >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教学 时间:2019-10-10 07:53:00 点击: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经济实力提升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 高等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达到两者协调状态。运用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确定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高等教育 发展状况的指标,通过对辽宁省10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 果显示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 性有待改善。应通过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和增加人才储备 的方式等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 (2016)12-0007-06 20 世纪60 年代,以舒尔茨为首的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 的角度研究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计算出美 国1929-1957 年间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为11%;
丹尼森对 1929-1985 年美国经济增长也进行核算,其中教育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达到13.7%;
科马洛夫对1960-1975 年间前苏联 的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计算结果为37.1%[1]。近年来, 王伟、杜学诗、刘宇辉、叶茂林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高 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结果都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等 教育投资的高收益率刺激了全世界的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大 投入的热潮。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近20 年来,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高等教育成本快速增长、成果转化滞后的现实下,大量投入的结果并没有换来高的回报率,一些国家 的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投资裹足不前。高等教育投入的回报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从眼前利益来看,将有限的资金投到 基础设施、能源和材料等建设上,能够很快地带动区域经济 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高等教育作为支撑,则很难可持续发 展,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出发,高等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 必要的,但是又可能会影响到区域的短期发展。

如何平衡区域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键是能够 确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 协调”问题。已有的研究主 要是从宏观、微观和单个省域层面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 发展关系进行的研究。从全国的宏观层面,学者们研究了高 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这一促进两 者协调发展的观念[2],有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 不平衡的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3][4], 而且我国各区域的经济与当地高等教育的整体匹配度和协 调性较差[5];
从区域的微观层面,通过研究区域高等教 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高等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并存, 并就如何提高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协调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6];
从单个的省域层面,肖翔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 的高教与区域经济协调的总水平比较低[7]。

以上研究虽然关注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且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但是研究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大 多数停留在某一个或几个年份上进行的分析,没有从历年的变化趋势来考虑。同时,以往的研究都没有为“协调”提供 一个定量化的标准,而定量化地解读“协调”,是解决高等 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关键。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对辽宁 省近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和对“协调”的定量化解读来探讨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 调”发展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基本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表示国内大小不等的地区经济,即地域经济, 是在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 素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8]。由于我 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省域经 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省域范围内,相同的 政治文化背景下,探讨各种资源的配置不仅符合区域经济学 的理论研究框架,而且也能够充分反映我国省域经济自身的 特点,因此本文中的区域经济专指省域范围内的经济。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多层 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教 育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教育与 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等[9]。由于有这些关系的存在,因 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用全面、辩证、发展的 观点来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协调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并且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一个 逐步释放的过程,因此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的发 展在满足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 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协调”就是高等教育要比经济发展 “适度超前”。

什么叫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潘懋元先生在《新编 高等教育学》中对“适度超前”的阐述是“所谓超前,只能 是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经过努力所能做到的适度超前”。也就 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既不能 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也不能超过经济发展的要求和 财政总支出的能力[10]。

目前将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理解为,相对于经济的 发展而言的高等教育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有的研究者认为, 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就是要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 础性、先导性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其历史进步作用;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适度超前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加 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拉动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 入增加所产生的高等教育投资潜力,可以考虑高等教育的发 展速度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适当 超前于经济的发展,留出一个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形成一定的 人才储备,以便在现代化建设高潮到来之时不会出现专业人 才的巨大短缺,避免在经济高潮迭起之时高等教育出现超越 自己承载潜力的外延式扩张[11]。虽然这些学者都从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速度的角度 来考虑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发展和高 等教育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所以这种适度的超前是难以计 算的。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要受到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的约束,如何能够控制这些 因素来分析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呢? 我们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如果将一个区域定义为一个 省域,那么这种适度的超前就是一个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高 等教育发展在全国排名的相互协调,即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 发展指标的排名要适当高于经济发展指标的排名,这样我们 通过比较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名就可 以看出其协调发展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提取 要通过排名来定量研究某个区域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 展是否相适应,我们需要两组数据来分别代表高等教育的发 展情况和经济的发展状况。由于代表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 展的指标有很多,为了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指 标,本研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出哪些高等教 育指标和经济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相关程度来确定用什么 数据来代表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一)典型相关分析基本理论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方法又称规 则相关分析,是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变量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把多变量与 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转换为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 别在两组变量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综合变量,利用这两个 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 性。

典型相关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两组变量间是线性关系, 每对典型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每个典型变量与本组变量之 间也是线性关系;
典型相关还要求各组内变量间不能有高度 的复共线性。典型相关两组变量地位相等,如有隐含的因果 关系,可令一组为自变量,另一组为因变量。

典型相关会找出一组变量的线性组合 X*=Σai xi与Y*=Σbj yj ,称为典型变量,以使两个 典型变量之间所能获得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这一相关系数 称为典型相关系数。ai 和bj 称为典型系数。如果对变量进 行标准化后再进行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标准化的典型系数。

本文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相关 关系,我们需要两组数据来分别代表经济发展状况和高等教 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反映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很 多,但是一般研究通用的指标主要包含:反映经济发展的指 标包括地方财政支出(X1)、居民消费水平(X2)、人均GDP (X3)和第三产业比重(X4);
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包 括高校数量(Y1)、教职工数(Y2)、在校学生数(Y3)和 生均教育经费(Y4)。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4 个指标和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4 个指标从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讲,需要经济发展的指标与高等 教育发展的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不是两个变 量之间的相关,而是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这种两组变量之 间的相关性分析,需要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如果将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投入组指标,将高等教育发 展的指标作为产出组指标,我们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投入组 指标和产出组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显著性水平和 相关系数提取符合条件的典型变量对,然后分析投入组典型 变量与原始投入组指标的相关性及显著性水平、产出组典型 变量与原始产出组指标的相关性及显著性水平,从而提出哪 些是和典型变量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用这些指标来代表区域 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相关性分析 Zx1 到Zx4 是Z 标准化处理后的4 项投入指标,对应于 原始x1 到x4 指标,Zy1 到Zy14 是Z 标准化处理后的4 项 产出指标,对应于原始y1 到y14 指标。通过运行语法得出 多项典型相关的分析结果:典型相关系数、简单相关系数、 典型相关冗余分析等。表1是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共得 到4 对典型变量,以0.05 为显著性水平,4 对典型变量的 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973、0.807、0.713,从表1 可以 看出,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是显著的,故选择第一对典 型相关变量做进一步分析。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这也表明投入和产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Spss18.0 在典型相关分析过程中自动生成了投入典型 变量和产出典型变量,通过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的相关程度 可以剔除与典型投入变量相关程度较低的投入变量,同理也 可以剔除与产出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低的产出变量。基于此 思想,我们分别用Spss18.0 进行4 个投入变量与第一个典 型投入变量、4 个产出变量与第一个典型产出变量的相关性 分析(见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在经济变量中,第一个典型变量的标 准化典型系数为1.087、10.498、- 13.169、-0.912,所以 第一对典型变量的表达式为:
Cv1-1=1.087zx1+10.498zx2-13.169zx3-0.912zx4 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GDP 对这一典型变量的影响 比较大。

在教育变量中,第一对典型变量表达式为:
Cv2-1=0.613zy1+1.810zy2-3.118zy3-0.213zy4 这说明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数对这一典型变量的影响 非常大,而学校数量、生均教育经费对其影响较小。

因此,第一对典型变量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GDP 对 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的影响比较大,而对学校数量的影响 较小。根据这一结论,可以将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 和在 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四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三、辽宁省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性分析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是否协调主要是通过其投入 产出指标来表现的,从代表投入指标的人均GDP 和居民消费 水平来看,辽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15%和26.7%,而代 表产出指标的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6.6%和2.33%,投入指标的增速明显超过产出指标,并没有 呈现出高等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的协调状态。从投入和产出 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来看,近10 年间,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 平均位列第8.2,人均GDP 平均位列第7.9,高等教育在校学 生数平均位列第11.1,教职工数平均位列第9.4。无论是单 一指标还是分别代表经济发展的投入指标以及代表高等教 育的产出指标,都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先于高等教育发展。

这一结论违背了我们定义的协调,即高等教育适度超前于经 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辽宁省的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是 不协调的。在表3 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人均GDP 和居民消费 水平的指标排名都呈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的经济是快速发 展的,但是相应的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的指标排名并没有 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还略有下降,这说明辽宁省的高等教育 没有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达到高等教育发展适度超前于 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辽宁省的高等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四、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的国情,而地区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当地经济相 协调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 展的局面。为了实现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局面,提 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从观念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在近十几年中迅速扩张, 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 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每年GDP 的增长率都在8%以上。但 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 表现为增长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来推 动,而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比较低。因此这种增长方式曾被某些国外学者描述为 “不可持续的增长”[12]。我国经济改革初期,廉价的非 熟练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工业、服务业转移,构成了中国 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但近年来劳动力数量增长趋 缓、平均教育程度上升、工资和社保成本上升,而产业部门 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下降、对专业技术工人需求则上升。这 些改变意味着,低素质劳动力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而人 力资本的重要性上升,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持续增 加,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 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人 才的储备情况和区域的创新能力,一个区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才储备,经济增长方式就难以转换,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不足,经济增长模式就难以更新,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制 约了区域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因此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是 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辽宁省的国内专利申 请授权量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情况看,除了个别的年份,辽宁 省多数年份的排名都在10 名以下,近几年则在15 名左右徘 徊。辽宁省的国内专利申请排名与经济排名有较大的差距, 说明辽宁省的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在观 念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够推动辽宁省人才储备和创 新能力的提升,带动辽宁省经济的转型和腾飞。

第二,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经费是高等教育发 展的命脉,毫无疑问,政府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是高等教育 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辽宁省教育的投入情况来看, 从2009-2013 年,辽宁省的人均GDP 不断增长,经常性财政 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速度却相对 缓慢,并且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DP 的比率在逐年下降。2009 年和2010 年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率都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 的增长率,虽然2011 年和2012 年在国家硬性要求下财政性 教育经费要达到GDP 的4%,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有了很大的增 长,但是到了2013 年辽宁省人均GDP 增速为9.44%,财政收 入增长率是8%,而教育经费拨款增长率却下降了5.2%,生均 教育经费的投入比率降到40%以下,比2009 年下降了15.19 个百分点。数据充分显示出辽宁省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在下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乏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 的投入力度。

第三,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辽宁作为教育 大省,教育资源丰富,拥有115 所高等院校。但是辽宁省和 其他东北地区一样,难以留住高层次的人才,这里面有很多 原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人才政策明显落后于南方省 份,尤其是落后于苏州、青岛和深圳等城市。如辽宁省对于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住房补贴都是300 元/人/月,而 杭州和青岛的住房补贴都是在400 元-600 元之间,深圳的 补贴更高,博士生达到了1000 元/人/月。除了政策补贴之 外,辽宁省近年来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既低于经济和高等教 育都较发达的地区,也低于四川、安徽、陕西等经济发展落 后于辽宁省的地区(见图1)。因此,政府应为本省优秀毕 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政策 待遇留人。对于外来优秀人才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 支持和鼓励优秀人才来省择业、创业,将省内人力资本充分 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地区经济和高等教育服务,促进地区 发展。

第四,高等学校要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从国际高等教 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世界各个国 家政府拨款占高等学校总经费的比例都在下降。以美国为例, 从1980 年开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于高等学校的经费拨款占总经费的比例就开始下降,联邦政府的拨款从1980 年 占学校总经费的12.8%下降到1995 年的11.1%,州政府拨款 从1980 年占学校总经费的45.6%下降到1995 年的35.8%,美 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在15 年中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学 校总经费的10%。

在政府经费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大批公立大学近年 来入不敷出,除了吸引付全额学杂费的中国和其他外国学生 以外,也群起仿效名牌私立大学向校友募捐,以填补学校亏 空。

我国的高等学校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是政府包揽一切的。

现在,虽然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独立的法人,能够自主地行使 权力,但是我们的学校普遍缺乏面对市场的能力和魄力,难 以在市场中找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因此,高等学校首先要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减少对财政性资金的依赖程度, 更多地面对市场、依靠市场,从市场中获得资源。同时要重 视对学生的培养,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关注学生创新 能力的提升,更多地获得社会和校友的支持与捐赠。

参考文献:
[1]崔玉平.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74-81. [2]罗海丰.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1):33-36. [3]王娟. 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5:62. [4]邹阳.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 差异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8:7. [5]毛盛勇.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J]. 统计研究,2009,(5):82-85. [6]张政. 山东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58-59. [7]肖翔. 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56-57. [8]武友德,潘玉君. 区域经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9]李星云. 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与区域高等教育 发展[J]. 江苏高教,2006,(5):27-29. [10]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11]赵庆年,孙登林. 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 度超前发展”[J]. 理工高教研究,2003,(1):18-21. [12]Krugman,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J]. Foreign Affairs,1994,73(11/12):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