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护士计划 >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

来源:护士计划 时间:2019-10-21 07:58:35 点击: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 具有地域性优秀文化根植于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它是这 块土地上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支柱,如膏梁滋养了生于斯长于 斯的祖祖辈辈一样。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将地方优秀文化渗透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大有可为。

一、渗透具有可行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内容广泛,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民俗等,是一个百科全 书式的小结学习单位。它网罗了地方优秀文化的林林总总, 地方优秀文化与之相得益彰。

潜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建造过驰名海外 的精美建筑,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楚音方言,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地方民俗,诞生了饮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她是天下第一台 ——“章华台”的故地,戏剧泰斗曹禺的祖籍,中共一大代 表李汉俊的故乡……可谓人杰地灵,文化璨灿。这些或古老 深厚或活力四射的文明成了家乡莘莘学子源源不断的文化 乳汁。

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具有浓烈甘醇的亲和力,真切深刻 的信服力,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能化空洞说教为具体可感,变被动灌输为积极探求,激发学 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在地 方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智慧和精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整 体性的特点。即:不囿于单纯书本,不限于独门学科,让思 想链接社会,让情感关联生活的开放发散;
以兴趣引领,不 唯书是从,不唯师是从,进行自主学习的自强探索;
学会心 到、口到、手到,从求真知,长才干的成长进步进而达到整 体平衡,协调发展。其特点也要求,“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要由缤纷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构建和充实,做到为拓宽学生的 学习途径铺路搭桥,为增长学生的创新意识筑就平台,在寓 教于乐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特点都为地方 优秀文化的渗透创设了条件。

二、渗透名品,挖掘真情实感 “综合性学习”有“戏剧大舞台”“我也追星”“说不 尽的桥”“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说说千古 风流人物”等,潜江优秀地方文化的许多内容可以和它们相 映成趣。

学习“说不尽的桥”时,同学们收集了与桥相关的成语、 谚语、谜语,罗列了文人墨客们笔下千姿百态的桥,通过媒 体展现的气势恢宏、绚丽多姿的桥,让学生顿生欣羡之情。

当要学生从记忆中搜寻家乡的桥时,他们顿时雀跃起来:雄 伟的,小巧的,跨河交通的,庭园休闲的,如数家珍。老师 适时切入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古桥——“浩口仙桥”的介绍。

浩口是潜江的一座古老小镇,镇中央有一座“仙桥”,传说是为了纪念八仙为拯救浩口无数生灵而建。由图片看出,桥 的结构独具匠心,样式古朴华美,它历经沧桑,见证了勤劳 的浩口人民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变迁。学生恍然梦 醒:何须踏破铁鞋去寻觅,家乡的桥同样精致唯美,闪烁着 人类的智慧。

徜徉“戏剧大舞台”,引导学生欣赏那字正腔圆的国粹, 聆听华美典雅的昆曲,品味轻柔婉转的越剧,发觉它们自己 独特的地域风情。家乡的“荆州花鼓戏”“潜江皮影戏”不 也是一道艺术大餐吗?当荆州花鼓戏《站花墙》中的一曲《风 吹杨柳条条线》在课堂上骤然唱起,那优美舒缓的唱腔,别 有韵味的音乐,华丽炫目的舞美,赢得了学生满堂喝彩。学 生对地方戏兴致陡增,渴求从内容、形式上了解它们的前世 今生。

荆州花鼓戏是潜江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它源于民间, 演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叙事均饱含泥土的芳香。

荆州花鼓戏中有一个反复咏唱的过门“哟喂哟”,成了荆州 花鼓戏的代名词。民间便有了“听了哟喂哟,害病不吃药” 的民谚,可见荆州花鼓戏的魔力非同寻常。荆州花鼓戏经过 数代人的创新,唱到了中南海,唱响了全中国。

而潜江皮影戏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用潜江民谚一言以蔽 之:看牛皮(皮影用牛皮雕刻),熬眼皮(看到瞌睡沉沉, 还硬撑着看),张起嘴巴喝露气(露天看戏条件差,但兴致 不减),摸黑回家撞鼓皮(昏头转向,找不着门,把壁板当门撞),老婆挨霉捏闷脾(老婆受气,却不得不忍气吞声)。

无论是荆州花鼓戏还是潜江皮影戏,对演员的要求是德 艺双馨,戏文的内容是健康端庄,这都彰显了家乡父老对生 活和生命一种朴素自然的追求,这是两个地方戏永葆青春的 原因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永恒崇尚的真善美。

挖掘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乐在其中! 三、渗透名人,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教学不仅要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语 文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体现语 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离不开对地方优秀 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为学生得到的最早、最亲切、最直接 的教育就是地方文化中最优秀、最健康的内容。在传承这种 珍贵的文化中,名人资源有着巨大的塑造力。

崇拜名人,崇拜偶像,在青少年中特别普遍。“综合性 学习”中的“我也追星”正是引导学生走近名人,了解名人, 理性追星,从名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和良好品质的好时机。

潜江名人辈出,曹禺、李汉俊、李书城、钱瑛等是我们 身边的名人,也是一颗颗耀眼的文化、政治之星。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曹禺晚年对家乡魂牵梦萦,病榻 之上,写下了《我是潜江人》。这饱蘸思乡之情的笔墨寄托 了一位远方游子对家乡父老的深深眷念,倾诉了他不能踏上 家乡故土的遗憾。“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身为潜 江学子,还能从这位戏剧巨匠身上体会到什么样的品质呢?通过介绍曹禺生平,瞻仰曹禺祖居,游览曹禺公园,参观曹 禺作品陈列馆,朗读曹禺名言,观看《雷雨》《日出》,引 导学生零距离接触名人,让学生对曹禺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直至读懂曹禺,最后归纳他品质的核心:爱祖国,爱人民。

的确,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曹禺就 是高擎着这样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行走在他辉煌的戏剧人 生。曹禺的爱国爱民之情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 他们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学生领悟到爱国就要像曹禺一 样,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把报国之志转化为 爱国行动。

四、渗透民俗,感悟文化博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 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要让地方优秀文化资 源充满活力,让优秀民俗文化薪火相传,应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入生活,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探寻家乡的风土人情。为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调查、 访问、搜集整理地方文化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综 合性学习”中便有了“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 等活动。

走进本乡本土,融入现实生活,学生带着新奇的心情来 收集挖掘民俗。潜江民俗,蔚为大观:婚庆习俗,抓周习俗, 生日习俗,饮食习俗,穿衣习俗,爱花习俗,娱乐习俗,住 房习俗,语言习俗,丧葬习俗……通过对诸多习俗归纳整理,得出小结:各种风俗活动, 显示了家乡父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所表达的多是人 们喜庆万物更新,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的意 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习俗中不少内容还和时代的脉 搏一起跳动着,我们仍在尽情分享着、延续着。

潜江民俗,以她的独到性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在走“四方”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学习认知的 主体地位,做到了社会实践与课程资源交融互动。他们融入 了沸腾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问题收集、归纳、思 考、理解、提炼、展示的能力。学生在探索分析中求得真知, 在调查走访中体验感悟,在协同合作中获取成功,亲身感受 到丰富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性。

“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老师如果结合课堂教学目标, 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目的来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方案, 与之相匹配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就可信手拈来,为其所用, 自然渗透,水到渠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