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个人计划 > 应用型自考本科新闻学专业的综合改革论文(共2篇)_新闻学专业论文

应用型自考本科新闻学专业的综合改革论文(共2篇)_新闻学专业论文

来源:个人计划 时间:2019-11-12 08:44:06 点击:

应用型自考本科新闻学专业的综合改革论文(共2篇)

应用型自考本科新闻学专业的综合改革论文(共2篇) 第1篇:应用型自考新闻学本科的综合改革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指新世纪初以来,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 而生,办学定位在依托和服务地方、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强调 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也体现出与“985”和“211”等老牌研究型高校的分层 次发展,走多元化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地方高校的应用性转型也 带来4个“不适应”问题,即“脱胎于传统本科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不适应区域产业 结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科定势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定位要求、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 以及传统封闭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要求”。因此, 应用型转型给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与重大挑战。

打破人才培养上的学科思维定势,通过开放式办学寻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努力开辟出着力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是应用 型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的重大转型发展课题。本文以皖西学院为例,探索应用 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基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大多是新办专业,并且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设而成。实践教学方面,新闻学专业多已形成由基础实践(基本技能训练)、 专业实践(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习基地。

皖西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自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毕业5届学生,现有专 兼职教师18人,在校学生数217人。依据皖西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设置总学分为160,在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培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平 台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形成的“网状”专业 教学知识体系。其中大类课程占37学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作为大文类课程开设 的有7门共21学分,占大类课程的56.8%;
专业方向课18学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 作为专业方向课(任选)开设的有5门共5学分,占27.8%。实践课程38.5学分, 占总学分的23.9%。为满足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皖西学院于2006年至2009年投资50多万 元建设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非编机1台,索尼摄像机3台,卡带机2 台,长焦机5台,佳能单反相机5台,简便调音台与新闻播报台各1个。2014年底, 学校新投入50万完成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改造,并增加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另 学校综合文科实训中心建有非编室1间,能容纳50人;
拥有摄像机15台,单反相 机20台,也可供新闻学专业学生使用。多年来,皖西学院为新闻学专业建设实习 基地包括市县级媒体如六安市广播电视台、皖西曰报社和六安新闻网等10家,能 够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自2013年秋学期始,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积极推进包括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在内的专业综合改革,注 重与皖西媒体单位开展合作交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促进教学、 科研、实践、师资、人才、产业经济等各要素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新媒体技术时代,各单位大都有自己的网站平台,新闻学专业人才就业空 间不再局限于报社和广播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 转型社会背景下两个舆论市场竞争与合作并举的新型发展态势,麦克卢汉曾经指 出,“旧技术成为创造新技术的认知框架,所以一种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种旧 媒介。”M的确,旧媒体内容都可以在新媒体空间呈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 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 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 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学研究逐渐突破了立 足于媒介内部如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以及内部管理的研究,即突破‘小新闻”的框 架,将重心向媒介与信息、媒介与市场、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方面转移,探讨整个 信息传播业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结构性关系。新闻学开始走向大众传播学。”新闻 学学科发展的重大转移促使新闻学专业建设做出相应调整,皖西学院新闻学专业 办学定位在立足皖西,面向全省,服务于新闻采写编评一体化的语言文字能力及 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新闻传媒单位。

2012年暑期,通过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和建议、媒体调研和校际交流等方式,深入开展2012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工作,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地方主流媒体、企事业单位 网络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新闻传媒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启动专业综合改革后,则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通过三年专业综合改革,将新闻学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并引 领皖西新闻媒体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自 己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并为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示范带动 作用。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在教学团队建设(职称结构改善 和“双能型”教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媒合作新机制)、课程与教材建 设(精品化与本土化追求)和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实训新常态)提出阶段性具体 目标,切实推进新闻学专业在“地方性”上表现为深层次互动,在“应用性”研究上 呈现立体化态势,努力促使地方新闻传媒资源成为新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要求高校与地方实现高度一体化构筑,在服务 与引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打造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这是应用型本科 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美蓝图与新思路。

为促使课程、师生和本土这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得以真正改良,切实提 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即具有在与自身周边环境亲密互动中所形成的能采、善 写、乐编、会评等诸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可以从以下3 条路径来尝试探索:
(一)高校自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课程与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本土化应 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这个“顶层设计”工作,从能 够接学生和地方双重发展这个“地气”出发来谋划课程结构体系重组与变革。按照 皖西学院出台的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在坚持“五个 不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制修订基本原则、“平台+模块”课程体 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 网状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课程四年不断线)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 构体系。2012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2009级方案相比,总学分不变,增加 了新媒体类课程和独立实训课程,将新闻学专业的晚报新闻学方向改为网络传播 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不变;
2013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级基础上,总 学分增加到170,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调整和变更,并以校级委 托项目“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2013zb34)和“新闻学专业实习(实 训)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2013zb74)推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内部结构优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以及它们与通识课程、大文课程之间关联度思考。实践课 程增加到455学分,占总学分的。2014级方案在对南京大学和巢湖学院相关专业 调研基础上,总学分与2013级方案保持不变,但大幅度压缩作为大文课程的汉语 言文学类课程,将原来的7门21学分改为2门7学分,只开大学语文和现代汉语, 增设新闻学专业导论、艺术概论和媒介批评等课程。剔除专业方向课中的汉语言 文学类课程,改设移动新媒体专题、数码图像编辑、新媒体写作等课程。

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关键还在于实施,具体体现在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学校鼓励与扶持教师从事皖西传媒资源开发的教学 研究,在讲授名牌教授编写的精品教材时,注意引用皖西新闻传媒案例进行诠释 和解构,开设富有皖西特色的新闻学专业方向课程,并撰写体现皖西特色的新闻 学专业教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传递走向问题探索,对新闻学知识进行重 新语境化。重新语境化是指“一个人从习以为常走向质疑与探究”,从机械接受走 向主动重构,显现出基于本土生活体验的专业课程学习自我感。重新语境化也就 意味着知识符号的生活情境化与理解个性化。借助重新语境化,师生实现语境转 换基础上的新闻学知识重新编码和再媒介化。实践课程教学注重实训项目设计与 实施,在做好规范化管理基础上,注重立足校园大学生活和六安社会生活开展专 业技能训练。

(二)政府推进,校媒合作新常态化重视与地方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 的办学特色,是校地在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的携手共建和 互助推进。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以前也有经常性校媒合作,但主要限于高校学生到 地方媒体从事专业实习,地方媒体聘请高校教师从事记者培训。新常态化要求从 简单浅层次合作走向复杂深层次交流,将校媒合作融入应用性人才培养全过程。

自2012年以来,加快推进“双能型”师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派教师到 地方挂职锻炼,成为我省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此项工作得到省教 育厅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截至目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共选派6位教师 到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和六安新闻网各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2014年7月,《安 徽省教育厅转发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 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014]60号)[8]在安徽省高教网发布,涉及到 包括皖西学院在内的16所高校。2014年秋学期和2015年春学期,六安市广播电视 台和皖西曰报社多位高级记者和资深编辑受聘为皖西学院新闻学专业讲授媒体 实践经验类课程。“双能型”教师培养和“千人计划”工程推动校媒合作出现新气象, 构成美国埃茨克维茨教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即高校、媒体和政府三者交叉渗透、螺旋纽结的网络关系。

为推进专业综合改革,2014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辟一个校媒 合作培养计划,占6学分。

校媒合作培养,以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中心,联合皖西媒体,共同 谋划,携手合力,实现校媒互动和交流新常态化,建设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人才 培育场,将学生打造成面向市场的“1专多能”复合型传媒人才(有思想、懂技术、 善管理、能经营)。利用大二和大四两个暑期,校媒合作为学生开设走近名记者、 深度报道、报刊电子编辑和网络编辑等实训课程。定期邀请地方新闻媒体资深记 者和编辑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以现身说法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丰富职业经验 和生动新闻故事,参与课程开发并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皖西学院文传学院还有 “校友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受邀的一些皖西媒体名流和骨干毕业于原六安师专中 文系,系皖西学院文传学院的前身,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 鼓舞与示范作用。

(三)项目驱动,应用性研究立体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性人才培养, 并不是一些人片面认为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狭义地规限到动手操作 的技术层面,应用性研究能力理应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应用型本科 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并从服务与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中赢得发展优势,提炼办学特色。因此,地方性传媒资源和应用性研究能力构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形成自身发展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两个着力点。围绕地 方性传媒资源开展应用性研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和 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支撑。在这里,教师的应用性研究是主导和决定性 的。不同级别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纵向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都可以围绕 地方性传媒资源发掘应用性选题,为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支 持。这样,高校与地方、院系与媒体、教师与专家、师生与地方、师生与师生之 间,构成应用性研究的立体式交互,形成高校与地方的智慧“立交桥”。

近几年来,皖西学院新闻学专业多位教师围绕皖西报纸、安徽城镇居民和 基层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历史民俗文化,从语言学、传播学和媒介学等不同视角 开展研究,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和皖西学院应用项目资助。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媒 介工作站”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大学校园新闻传播工作。有诸多项目支持和推动, 近几年来,新闻采访与编辑学老师带着学生从事大量的新闻采编工作,如拍摄专 题片《千秋寿春城》和《尘肺之殇》,制作皖西学院校园风情片《灵魂的栖息地》和六安风情片《古城记忆》,定期出版班报等。教师引导学生就应用性选题开展 新闻学专业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与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逐步实现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梅贻琦校长 提到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 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 应用型转型不仅会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为 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而且会推动新闻学专业教育模式发生整体变革。当然, 应用型转型也会给地方高校带来诸多问题,如前已述及的4个“不适应”。应用型 转型客观上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对专业建设包括师资队伍、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 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内进行结构性重组,实现教育生态的整体改造。在这种重组和 改造中,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要求必须努力处理好以下3种关系:
(—)处理好新闻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 是新建专业,专业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由于强调应用性,一些师生认为读多少 新闻学理论着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学会操作一些传媒技术,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读书作为人精神生长的重要方式,具有引领思想、指导实践、增强思维能力与改 善话语模式等多重功能作用。就新媒体传播而言,新传播技术的特性及其操作是 最不重要也不需要专业教学来承担的,而新媒体的逻辑与思维是最重要且最容易 被忽视的。按照新媒体的思维和逻辑重新考察媒介的历史,重新思考媒介、传播 和人类的关系,重新理解传播知识生产的规则和过程。这就涉及到媒介传播理论 或媒介文化理论建设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建设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但理论教学不能忽视。这意味着既要走出偏重理论化和概念化的教学误区,也要 摆脱唯技术实践是举的教学动向。两者有机结合就是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与 渗透,显现出新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新闻学实践中的理论活化,关乎一种理论 语境与实践语境之间自由转换的思维游戏。

(二)处理好新闻学专业教学科研转向与教师转型发展的关系对应用型本 科院校而言,新闻学专业建设既要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带来的教学科研转向。

如不再简单沿用名牌教授基于新闻学知识浓缩与提炼的精品教材,而是注意吸纳 地方新闻媒体案例作为课程教学资源。不再以书本苦读和课堂静坐为主要学习方 式,而是辅以校内新闻实训和地方新闻媒体实践。不再以新闻学学科问题为主线 循序渐进去学,而是以本土新闻媒体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新闻知识与媒介 技术应用。新闻学专业建设也要顺应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以新闻编辑工作者为例,“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配置与内容重整,客观上要求编 辑人员尽快完成两方面的转型是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 息服务提供者"二是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 由于普遍存在的高校教师编制紧张的缘故,新闻学专业建设还要解决因学校应用 型转型倒逼所导致的教师专业转型发展问题。应用型转型使得地方本科院校传统 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规模压缩,转而增招应用性强的传媒类专业。这就导致汉语 言文学专业教师处境比较尴尬,教师转型发展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另外,各 高校虽有人才政策支持引进新闻学专业教师,因系偏重传统学术型培养模式出身, 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新闻学专业发展新要求也还存在一个适应性过程。比较而言, 教师转型发展更为紧迫与重要,追求“高大上”的学科研究传统,和专业学习史所 形成的学术研究惯性和因袭权威教材教学心理等,都可能产生淡化甚至轻视地方 性新闻传媒研究倾向。

(三)处理好新闻学学科建设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关系前已提到,新闻 学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大传播”的研究视野与目标要求新闻传播学从全球治理的高度出发来审 视全球传播下中国的境遇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也要以传播的视角,针对全球 问题如气候、环境、食品、医药、能源、和平、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一句话,新闻传播学应为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做出贡献。”作为二级 学科的新闻学自然要强调国际视野,但应用型转型要求新闻学也要有本土情怀, 解决本土化问题要有全球化视野。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统— 的。“名牌大学教授编写的精品教材不一定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过名牌大学 教授编写的精品教材所内含的知识视野、思维方法和逻辑理路,对新闻学专业教 师编写本土化教材和开展应用性研究,必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新媒体时代,国 际化与本土化的界限已逐渐变得模糊,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已经不再像传统媒 体时代那样,大多是一种不可企及的想象。然而,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要求师生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上的时间支撑和身心砥砺,是一个渐进性过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只有真正 处理好上述3种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述4个“不适应”问题。校媒合作推进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驱动构筑高校和地方的亲密互动关系。校媒合作和 应用性研究,能够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生态 得到切实改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能够推动地方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转型,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和地方的互惠双赢。作者:陈尚达(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第2篇:自考新闻学本科教学管理的完善策略 2014年,国家教育部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导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 型转型作为工作要点,要求本科院校按照各自实际,深入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相适应的转型之路。教育部强调在本科阶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发了社会 各界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视。科学评价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 教育当前的迫切任务。新闻学教学应注重实践,尤其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之 际,教学硬件设施更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
学生与教师在新闻学教 育教学中是两个关键主体,但就目前来看,双方对教学投入均不够;
新闻学本科 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尚未完善,这也成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以下将详细 分析各类影响因素。

1硬件设施 新闻学专业本身实践性强,教学目标设置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好采写编评、 摄录剪辑等操作技能。因此,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持实践 教学环节的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落到实处,学生进行技能实训的条件就能具 备,学生的技能提升空间就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较高,完备的教学硬件在新闻 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国内外高校新闻学本科教育,美国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媒介社会化程度 相当高,为学生配备了齐全的实践操作设备,既有能独立发行运作的报刊、电台 和电视台,也有计算机信息网与采编实验室,还有通讯社的供稿专线。而我国211、 985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也非常注重专业教学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与传 媒业界实际操作平台的衔接性,在媒介融合大背景、大趋势之下,着力为学生建 立跨媒体、可融合的多功能一体化实践平台。如南京大学为新闻学专业学生设置 了拟态媒介环境,建立了采编出版中心、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传媒培训中心等, 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仿真的新闻传播实验基地。对于部分新 闻学实践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高校而言,可以与当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以此 弥补硬件设备不足的问题,安排学生到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站或企事业单位宣 传部门不同岗位进行实际操练,使学生在一线工作中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衡量 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发现存在不足,提升业务操作技能。

2学生因素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不仅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 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校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素 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其一,动手能力欠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选拔制度决定了基础 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小学、初高中学习阶段一直都是被动学习者,独 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相当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依旧按以往的 习惯学习,只是一味的记背理论知识,不愿意从事实际操作,而这与新闻学专业 的特性和媒体实际需求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新闻学本科的教学质量。

其二,学习兴趣低下。据调查,制约本科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兴趣,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自身和教师两方面。一方面,学 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尚未形成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而盲目性很大,缺乏对新闻 学专业内涵、专业设置、未来就业方向等的理解,在入校后表现出对新闻学专业 学习缺乏兴趣,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则有诸多限制条件,学生只 能在不高的学习情绪中学习。另一方面,在新闻学教育教学中依然未改变教师占 主动、学生处被动的教学状态,而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态度、业务技能水 平等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闻学的课堂上,专任教师精神面貌差、 操作能力低、没有责任心等必然要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三,学习动力不足。在新闻学本科阶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有几方 面原因:首先,学生进入新闻学专业学习后,由于缺乏对专业的基本认知而对大 学学习生涯不能合理规划;
其次,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大差别就是学生的竞争 意识大大减低,高校对学生的成绩好坏没有强制性要求,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学 生基本都可以顺利毕业,且取得学历、学位,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危机感。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作为主要实施者,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质 量,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用型大学影响本科新闻学教育质量的教师因 素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技能型教师缺乏。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最关键的问题不是 学历不足、职称比例低的问题,而是缺少能站在传媒业态前沿,将对业界一线的 深入理解融到教学中的高水准业务型教师。第二,教学理念落后。应用型大学新闻学本科教学中,仍是以专任教师为 中心,以理论知识讲授为目标,这与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与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 标完全相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教学投入不足。应用型大学新闻学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投 入不足的问题。由于传媒业界发展速度快,新闻学教育内容更新快,但教师在课 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质量考评等方面不投入较多精力进行准备,更 不愿下到传媒单位挂职锻炼,而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这将直接导致优质师 资力量不足,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创新能力不强。技能型教师是新闻学实践教学实施的核心要素,也 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推动者。这就要求专任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 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设计来激发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另一方面,实践课程力度不强。应用型大学新闻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重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多数地方高校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只是通过单一的实 习来实现。这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减少实践技能提升的机会。对于新 闻学专业而言,可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通过实训、 实习、创新创业训练三个模块贯穿起来,联合培养学生。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新闻学本科教育如何有效提升办学质量,有效推进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亟 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之前,需要有效解决新闻学硬件设 施建设,关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作者:邱源子(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