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精神文化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精神文化的需求】

精神文化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精神文化的需求】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1-17 08:09:48 点击:

大学人才培养精神文化的需求

大学人才培养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精神家园的概念内涵 精神有意识、思维、心灵、神志、活力、精力等意思, 因此精神家园即心灵的家园。精神家园是人区分他我、存放 精神内容的“房屋”,意味着生存和安顿。很多学者给精神 家园下过定义。陈杰认为,精神家园是主体坚信不疑的、被 认作是自己生存的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在的终极价值和目标 体系,是以符号、形象等象征物存在的文化世界、价值世界、 意义世界[1]。严春友认为,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人 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 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述出了世界的图景 和生存的意义[2]。詹七一和张立新认为,精神家园“是这 样一种精神实在,它以比较完整的价值形态表达人与世界的 总体关系,向人们展示具有完整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图景,它 因价值自足而使人们为之向往,成为人类精神的安身立命之 所,是合意愿安排的稳定成型的精神心理模式”[3]。笔者 在这里将精神家园定义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依据自己所处 的背景文化,通过内化价值观和认同文化身份,在理性意识 支配下构建的精神归属圣地。她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和个体清 晰自我概念的来源,提供着生存意义的关怀和自我价值定位, 保证个人身心系统的和谐稳态和能量的循环再生,更能在身 心受威胁时维持生存的意志和自我的完整统一。精神家园是 一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包括两个维度四个方面。在元素共有性维度上包括个体性心理和群体性或民族性心理。前者有更 多的个体主观色彩,后者则是相对客观的存在。因为个体性 心理的存在,使得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各自有自己独特 的精神家园。正如哲学大师坎贝尔(JosephCampbell)①说 的,“能使你一次又一次找到自我的地方就是你的圣地。” 但是精神家园关于生存意义和超越理想的生命关怀,是以群 体精神家园为基础和条件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扎根于共有 文化。文化是精神家园的主体和灵魂,因此一定程度上,文 化就是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先秦到明清,人们的精 神归属也从图腾崇拜转为山水田园,在理想和现实的斗争中 维持着最后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在精神危机的缝隙中延续生 命。这种维持生命的自救意识经数千年积淀储存在集体无意 识中,成为文化背后的凝聚力量,成为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 础。因此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而共有精神家园是个 体精神家园的基础。下文提及的精神家园指的也主要是群体 精神家园。在现实性维度上有精神现实和物质现实,包括世 界观、价值观、民族性格以及风俗仪式、言语、符号标记、 文字记载、空间排布等元素,其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民族 性格等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而其他次要元素按权重规则 补充排列,共同构成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

二、大学生精神家园诉求分析 (一)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外部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 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 界的联系而产生的。”[4]人无法摆脱这个使命和任务而只 能沉浸其中,因为人无法摆脱历史而只能接受历史。人是不 仅仅有本能的精神动物,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人只能在文 化的界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了自己是谁,继而才能开创 文明。但是另一方面,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场文化和人种的 争斗史。世界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作为代价来 换取另一部分的继续存在和辉煌发展的。这在古代是,在近 代是,现代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她的延续和发展需 要生存和归属于其中的子民之有意识保卫,保卫的力量越强 大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而这也是国难兴邦的原因。大学是 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 新的基地,“是一个栽培普遍性的理念与理想,如平等、公 正、和平的地方,这些理念与理想对于纯洁而有朝气的大学 生具有启发和挑战的作用”[5]。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 国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地 区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其中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现代教育主体的大学生, 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 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可以说,大学生是否具有文化 素养,是否依恋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坚守之,决定了一个民族是否后继有人,决定了一 个国家是否能长远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 生对社会的这种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刻。然而大学已经不 再是象牙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迁、文化碰撞都 在加剧,市场化、功利化、商业化现象在大学泛滥,加上我 国大学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学生表现出责任意识淡薄、 使命意识不强的一面,处在精神失落的威胁之下:大学生科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创新思维缺乏;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较表面化,缺乏实质内涵;
大学校园诚信缺乏,乃至学术不 端几成常态;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 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 提高过程中的软肋。大学的根本在于重塑人的意义世界,大 众化时代的大学使命仍然是选拔和造就推动社会进步的、具 有精英意识和精英精神的精英阶层[6],也就是文化素养、 民族素养、心理素质、专业水平等普遍较高的、拥有开阔眼 界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关注并帮助大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成为高等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内容。

(二)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内部诉求精神家园是在文化的 升华和凝缩中形成的。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人们的依恋和 认同,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同样需要归属于文化以获得存在感 和安全感。精神家园是人们安全感、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 来源,在这里人们能够虔诚地信奉爱、喜悦、和平、自由, 也只有在精神家园的引领下生命的力量才源源不断,人类才能不断超越和无限接近理想国,实现文明传承和种族延续的 可持续发展。精神家园这片“诗意栖居”扎根于文化系统, 是存在于人的大脑又超越人的内心的复杂系统,在表征和自 组织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功能,因此精神家园具有时间属 性,即通过大脑的思维过程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 这也使得精神家园的影响力跨越时间而长久持续。从这个角 度出发,精神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归宿。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原生意义是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 发展的整体、持续和协调。这种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智慧, 在处理一切与人的关系时都同样有效。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提出也是基于此。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即协调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主、客体关系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 长远良性发展。人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可持 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作为素质较高、潜力 无穷的社会群体,是国家、社会、民族和世界的希望,他们 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命运。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 更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在现代社会,获得基本的饱暖生存条 件已不再是人们最紧要的需求,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安全、 爱和归属等高级精神需求会更迫切,而这些正是精神家园最 能满足人的方面。从刀耕火种到信息科技,人类对自然由敬 畏崇拜变为掠夺征服,工具理性笼罩下的“拓荒精神”成为 主流并越演越烈,人们粗暴地对待地球的结果是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人口激增、空间拥挤、资源匮乏、病毒抗药……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互依存的,外部环境的几 近崩溃引起人们内心的混乱,反过来精神世界的失衡又体现 在人们的行为中:物质主义极度发展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 远远超越阈限的感官刺激引起躁狂、暴力、噬瘾症、精神衰 弱、精神分裂、自杀等心理、生理失调;
现代社会充斥的利 益争夺、人情冷漠、诚信缺乏使人们内心空虚、浮躁,开始 厌恶现实人际交往,而网络的便利更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空 间距离……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获 得安全感,否则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可见,现代社会的失衡 发展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无能感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 文化认同的身份感,不知自己是谁更不知应该栖身何处,俨 然爆发了全民焦虑。成人的心理问题反过来影响儿童。谁能 保证经过几代的累积,焦虑仇恨的负性情绪能量不会悄悄扎 根,潜伏在集体潜意识中?人类历史是文明积累的过程,文 明体现在物质世界的丰富,更应体现在精神的健康和谐。

“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 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 题”[7],面对精神危机,构建并坚守精神家园这片“圣地” 成为人们最大的需求。大学象牙塔的隔离被打破后,社会毫 无保留地暴露在大学生面前,他们同样受到精神危机的浸染 和毒害,因此帮助大学生寻回精神家园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 的重要任务。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条件传统文化:人是一种精神性自组织系统,创造了文化系 统来解释和适应世界并依赖文化系统而存在。文化内在于人 的一切活动,是影响、制约、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 机理性的东西[8]。这种生存方式通过教育内化到个体的内 心世界,所以文化即人化,是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和结 果。精神家园也是人类自组织的结果,她的构建材料和零件 要在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历史文化是人自身生 长的轨迹和作出的创造,更是人归属的根本[9]。一个人从 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归属感,使生命的力量厚积 薄发,体现生存的价值。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不断革新,精 神家园也随之发生变化,但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依然是优秀 传统文化赋予的。理性自我意识:审视和批判是人类特有的 理性精神,是西方哲学确认的人之本性的一种表现“,人作 为理性的主体被理性的能力提升到了世界的中心位置,人才 能真正明确自身的价值和意义”[10]。理性意识将人置于观 察者地位,不断探究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人类生活 的真正价值,恰恰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 活的批判态度中”[11]。在人类发展出理性意识之前,所有 与精神有关的事物是不可能被创造的,在理性意识的批判下 人类文明才得以形成与发展。“只有那些将理性与知识结合 起来思考自我、关心民瘼、倾听天籁、挺拔自己的主体意志, 充分显示自己个性的人才有自己的精神家园。”[12]因此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完善同样以理性意识的发展为前提。价值 观:社会人总是向文化而存在的。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 其深层呈现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 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所界定[13],决定着个体的基本行为态 度倾向,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人存在的基本前提 之一。西方哲学被称为西方文明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它为 西方文明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念和理性化的道德规范。作为文 化心理结构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人类文化心理图式与文化 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14],也就决定了精神家园对个体精神 世界的和谐统一和生存模式的决定作用。个体价值观的形成, 是个体精神家园的构建条件和构建主体的形成。

四、大学生精神家园构建的途径 精神家园是人存在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 在个体安全感的获得、文化身份的定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发挥、自我价值感的确定等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特殊 地位。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是个体精神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 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精神家园的构建可伴随人的一 生,企图用一朝一夕就构建起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不可能的, 但帮助大学生做好构建精神家园的铺垫准备,对于个人心理 健康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精神家园以 文化为依托,以理性意识为先导,以价值观念为构建标准, 是个体心理与文化相互嵌套的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胡锦涛 2010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因此,可以从 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

(一)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意识指人们对自身 在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自觉理性的认识,即自觉意识到人在现实世界中优越的主体 支配地位[15],它使个体意识到自己在被社会塑造的同时并 未被完全规定,仍然是自主自动的。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守 护者和维新人,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主意识,使 之全面理性地看待外来文化,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中澄 清自我概念和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价值观是人之所以为人和如何 为人之道。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且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观念作为行为规范,以此支撑起社会运行的机制。价值观一 旦形成就逐渐变成无意识内容,成为个体一贯的行为模式和 稳定的态度。处于文化多元、思想后现代的历史时期,“怎 样都可以、怎样都不错”的后现代式思维给人们的理性价值 判断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比任何其他的历史时期 和文化阶层的人都需要有强有力的价值观的引领。因此有必 要在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 继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主体,尤其应作为学 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以此推动大学生精神生态和精神家园的 建设。

(三)国际视野的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大学生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 创新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业务 素质,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纳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并自觉贯彻于 实践中。以自觉、自制为标志的人格的建立之后,才有可能 真正使创新成为人才的内在需求,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16]。

(四)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的深入开展对生命的眷顾和 关怀是精神家园最基本和原初的意义,也是教育的实质。不 管是何种教育,生命教育都是基本前提和最高目标。在精神 危机的威胁下,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本质不依赖于 外部环境,而依赖于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定义。深入开展生命 教育,帮助大学生澄清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性,是全民焦虑 时代应对心理危机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 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生态教育的深入具有重要意 义。将系统全面和联系的生存理念渗透到大学生人格中,是 人类物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精神生态和谐的 保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