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小学语文如何文本解读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如何文本解读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1-14 08:21:20 点击: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阅读是精神的食粮。语文不仅是门 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科尔伯格说:“儿童 或青少年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喜欢哲学上富有挑战性且较 高明的问题和叙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正是通过对文 本的解读,通过不断地总结、概括,不断了解社会、感悟人 生,逐步孕育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通 过哲理的回归,在更高的高度上解读文本,进而解读社会生 活本身。这是一个对文本与生活中的哲理进行发掘的过程, 也是利用哲理对文本与生活进行透视的过程。下面结合小学 语文教学,谈谈“哲理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哲理与文本间的内在“默契” 小学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中存在着大量哲理性文本如 《刻舟求剑》等,也存在大量非哲理性文本如《我们的民族 小学》等。无论是哲理性文本还是非哲理性文本,都能引发 “哲理与文本的对话”,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人生价值 观的优质资源。

1.哲理性文本的非理性解读 哲理性文本富含理性思想,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 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 思、耐人寻味,启发智慧、启迪人生。但是,哲理性文本立 意的起点较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弱,给理解哲理性知识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也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所以,在哲理性文本解读中,要善于用非理性的方式解 读理性的文本。非理性的解读就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演绎哲 理,让抽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 情感化,以适合学生对心理与思维特点。把立意较高的哲理 通俗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如果“往上提”,可以演 绎出“运动与静止、辩证法与形而上的区别”等更高的哲理;

如果“向下沉”,可以演绎到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与故事如“士 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针对哲理文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重点是向下看,把哲理样本还原为生活样本,才能够激发学 生的兴趣、思维与情感。

2.非哲理性文本的理性透视 对于小学教材中更多的非哲理性文本,它们或感性、或 质朴、或深情、或优美,立足实际、联系生活。这些文本的 教学,是从生活的角度直观地描述世界,符合学生的情感与 思维特点。但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描述生活,更要启发思 维,启迪人生。所以,这样的非理性文本要求我们的教学要 基于文本而高于文本,从文本中的人、事、物透视出人生的 哲理,引导学生用更加理性的、智慧的目光审视这些非理性 的文章,实现知识、情感的理性升华。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抓住“谜”提出以下几 个问题: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是谁发现了这个“谜”?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呢?给了我们什么启 示?这些问题表述通俗,难易适度,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 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体味文章的哲理。最终, 逐步体味到“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个哲理性的问 题。

总之,对于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下沉”, 让哲理回归生活;
对于非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 行“提升”,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指导人生。哲理与文本的 互补与互动,互相默契,形成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模式, 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哲理与文本的“对话”路径 无论从文本走向哲理,还是从哲理回归文本,都需要教 师进行方向上的引导,打通哲理文本之间的通道,实现二者 的对话与共鸣,形成和谐而又智慧的教学生态。

1.从文本中引出哲理 “引出哲理”的过程就是从“现象走向本质”的过程, 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指过程, 哲理的形成要从现象入手,从文本与插图中的意象、形象、 情感、生活入手,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提炼与升华而形成理性 认识;
二是指手段,哲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发挥 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感悟哲理,构建起自己的理性 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概括。让学生把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自己的生活高度结合, 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与生活对照、与心灵共振,才 能够促使学生从中感悟出哲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 是重要媒介,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验、让感 情“触电”,才能为哲理感悟做好铺垫。同时,在教学中要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思 考,对情感的高度体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思维 与情感,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感悟并表达属于自己的哲理。

2.在哲理中演绎哲理 一方面,在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把哲理 “下沉”,也要适度把哲理延伸,进一步启发思考、启迪人 生;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的哲理大部分是零散的、不成 体系的,需要对这些哲理进行总结归纳,并上升到系统化的 高度,进而指导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以理启 理”,把文本中的哲理与学生零散的灵感通过启发引导、归 纳总结、推理演绎,形成系统化或者更科学的道理。

如何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化呢?一个手段是通过生活材 料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比较 中进行触类旁通,在知识的迁移中拓展自己的哲学灵感,纠 正自己理解上的片面性与偏差;
另一个手段是通过问题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不断设计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 思维、聚合思维,在分析与综合中产生新的哲理,在哲理的 推理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感悟;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通过争论、 辨析,形成冲突与共识,把这些零散的智慧火花汇聚成火炬。

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 己弱小的人”这是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课堂上,教师 和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师:什么样的人是“强者”呢? 生:我认为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人就是“强者”。

师:一定要是保护“弱小的人”吗? 生:应该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人就是“强者”。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但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 生:不一定。有的时候去保护别人时,还应该看当时的 情况而定,不能鲁莽。

生:对!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去保护别人的话,那不 是“强者”,而是“傻瓜”了。

教学中,从“怎样才不是最弱小的”,引发对“什么样 的人是强者”这个更深层次探究,在自由的讨论和观点的碰 撞中,使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一个巧 妙的反诘:“保护弱者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引导学生的 思考从通常的思维方法转向反思性思维,使学生对哲理的思 考更为周密。

3.用哲理去解读文本 我们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升出哲理,并进一步演绎哲理,这不是不教学的终点呢?不是的。我们总结出来的哲理是师 生共同学习的成果,这个成果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是 哲理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人生,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文本的 进一步解读,一种在更高思想与价值层次上的解读。这样不 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哲理的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 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已经总结出来的哲理, 用来重新解读文本内容,延伸文本内涵,提升文本境界。如:
在教完《最大的麦穗》后,出示达尔文和巴尔扎克关于“机 会”的名言,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写几句话,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名言,最后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启发、 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 文本中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再如:《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 其中蕴含着社会责任感等各种人生道理。在课文学习以后, 我们用学生已经感悟到的哲理,重新去审视课文文字背后的 东西,发现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空白,可以实现课文 的延伸,让文本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与思维。

4.让文本与哲理共鸣 文本、哲理、学生的共鸣是课堂的一种境界。在文本与 哲理的互动中,思维、情感、生活等相继出场,构成文本与 哲理对话的媒介。从文本中启发哲理,在哲理中推演哲理, 在哲理中解读文本。文本与哲理相互交融,相互共鸣,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磁场”。

文本与哲理的共鸣,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共鸣。被尊重的 学生个性在引导中与文本形成和谐的互动,创造性地解读文 本,感悟哲理,这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价值基础。教学中要 充分给予学生良好的生态空间,让思维驰骋、让想象飞翔、 让火花绽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为此我们要提倡师生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不把自己对文本 的解读强加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 收获也不尽相同。正如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在不同中 营造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是一种人生。只有从这个高度看 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具有生命的意义,才不至于成为说 话的工具与复杂的符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