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11-21 08:39:03 点击:

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一)概念辨析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字面很好解释, 就是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本该教给小学生的学习内 容教给幼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幼儿教育“小学化” 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开设各 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等,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 课程。

2、对幼儿行为要求的小学化。例如,要求幼儿遵守小 学生行为规范,对老师要绝对服从,在教室要坐得端正,手 脚必须放在规定的位置,不许离开座位,不能随意喝水和去 厕所等。

3、教学形式的小学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小 学教师无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儿童自主学 习;
教学内容中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游戏,课后留有家庭 作业;
教学评价中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等等。这种 教育明显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盲目地增加了幼儿园 课程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采取高出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 方式以及不适宜的教育评价手段。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年幼儿童的身体机能发育尚 不完善,大脑皮层的抑制机制尚未成熟,因此难以长时间有意控制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而幼儿园按照小学生的课堂教育 方式来安排幼儿的活动,要求儿童每天在教室坐几个小时学 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会制约儿童大脑及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 育。

2、影响小学时期的学习效率。过早地在幼儿园将小学 的知识传授给儿童,会使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

在幼儿园时期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导致学生正式进入小学之 后再学习一次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儿童后续学习不利。

3、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

儿童主要是运用表象的形式对事物及知识进行认知加工,获 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儿童进入小学时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来 进行认知活动奠定基础。维果斯基提出学习的“关键期”理 论认为,儿童在某个阶段是适合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最佳 时期,过早或者过晚地完成某一任务都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 展。而小学化的幼儿课堂教学则违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幼儿园中学习小学的认读、拼写、计算等知识,不利于他 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4、影响儿童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理论也指出,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幼儿的发展任务是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儿童进入小 学正式进行学习奠定基础。儿童若跳过某个阶段提前进入下 一个阶段将会不利于人格的发展。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发展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促 进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小学化”的教学 模式就会大大减少幼儿游戏的时间甚至忽视游戏,影响儿童 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拯救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幼儿为本,回归 游戏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之下, 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将长期存在。如何进行幼 儿课程改革,保证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全国不少地区也陆续推行各种课程改革措施, 以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局面。而为了保证正确的 课程改革方向,首先应清楚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 起“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理念。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 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的理念。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这种提法逐渐地演变为“游 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我国先后出台的政策文本也明 确提出了幼儿教育需重视游戏活动的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研室与北京市教育局协作编写的《学前 教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在正确的教育下,3~7岁儿童的 主导活动是游戏。”当然,除了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同样 也包括其他的活动,如,“作业活动”、“观察成人劳动及儿童自己的简单劳动”以及“庆祝节日和娱乐活动”等。我 国教育学者陈帼眉教授在编写幼儿师范学院教师用书《游 戏》一书时,将“主导活动”改为“基本活动”。在20世纪 80年代,《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规定,“幼儿 园的教育任务、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 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不可偏废”,只 是“由于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幼儿最喜爱游戏,因 此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最易接受 教育,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 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接下来出 台的一些重要政策文本基本沿用了这一表述,如,《幼儿园 管理条例》(1989)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和《幼儿园 工作规程》(1996)规定,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 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 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可见, 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游戏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定义。皮 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起来 的方法。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学习的 练习律和效果律。维果斯基认为,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 相应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构建的虚 假情景的活动。我国学者朱智贤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概括出幼儿游戏的基本内涵。他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是 对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方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活 动,是一种想象与现实独特结合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活动方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社会活动、社 会生活和道德面貌,领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儿童 认识世界和促进社会知识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正确组织 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道德等能 获得较快的发展。同时,由于儿童在游戏中需要担任某些角 色人物,必须努力去完成,他们的动作更有目的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其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中如何 合理运用游戏的积极影响,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从游戏教学的视角来看待幼儿教育 1、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游戏,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 发展。语言游戏是指以语音、语词、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 为内容和目的的游戏。语言游戏不像其他游戏只是将语言当 做交流的中介,而是旨在教会儿童探索和操纵语言符号本身, 同时让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到娱乐。3~7岁的学前儿童言语发 展的特点是词汇数量迅速增加,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地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幼儿期言语能力表现为从外部 语言逐步过渡到内部语言并初步掌握书面语言,幼儿教育的 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儿童实现言语能力发展的过渡,为儿童进 入小学学习书面语奠定基础。因此,合理巧妙地将语言游戏 与幼儿园所教课程相融合,可以在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的前提下,使儿童在游戏之中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儿 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同时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 达到幼儿教育的任务。语言游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 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进行的有绕口令、接龙、拍手歌谣等游 戏,年龄稍大的幼儿运用多义、同音、双关等手法进行的语 辞游戏。

2、课堂教学中重视配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智力游戏。幼 儿期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思维阶段”。认知发 展的主要特点是以表象为主要的认知方式,思维具有自我中 心性。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步摆脱自我 中心,思维具有了逻辑性和抽象性。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在“配 合”儿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儿童认知能 力的发展,即使得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独自所不能 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 在课堂当中采用有计划的智力游戏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 幼儿智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让幼儿在众多的三角形硬纸 板中拼出方形、大三角形,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乃至最后在没 有教师的要求下幼儿自主地拼出独特的图案。通过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游戏方式,儿童在游戏之中接受了图形的概念, 并通过思考和比较,初步地懂得一些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并且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 幼儿自己当学生,让比他大的同伴当“老师”,由“老师” 教幼儿识字和数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为了完成“老师” 提出的要求,就需要进行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独立思考等 思维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

3、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发 展。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的高级表现形式,游戏中具有 明显的主题、目的、规则和角色分配,内容丰富并且有逼真 的情节。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其社会性,同时促进幼 儿思维流畅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例如,在课堂当中,要求儿 童自主地选择游戏的主题,儿童选择对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 人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对道具的 运用和故事情节的改变进行思考,进而有可能自己构建另一 个模拟的故事情境。这种游戏有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同 时,幼儿在游戏表演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其表演才能和语言表 达能力。

4、借助竞争和合作游戏,培养儿童竞争和合作的精神。

幼儿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一些需要合作的有一定规则的游 戏,内容可以是教师制定,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也可以是 儿童按照自己假设的情节进行。例如“观点采择游戏”,几 个儿童分别饰演游戏中的不同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学会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有了对“规则”的初步认识,还 可以发展其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语及非言 语技能等。而竞争游戏同样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竞争”的意 义。例如,教师组织“传花鼓”跳皮筋等,可以帮助儿童进 一步产生遵守规则及良性竞争的意识。

三、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游戏”理念,并不是盲目地让儿童自主 地去游戏,回归游戏教学,是对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所 提出的其中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教育。要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 倾向,核心是幼儿教师应当重新树立起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价 值取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不是在幼儿教学中只采用游戏 教学的方式,应多种方法并用,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地成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