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大学生实践能力_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大学生实践能力_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1-17 08:20:15 点击: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一、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现状 公益创业教育在欧美国家已发展二十余年,在中国仍处 于起步阶段。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提出以构建“公益助学 +就业+创业”的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公益创业 教育模式,并成立了国内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和首个大学 生公益创业社团――滴水恩,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公益创业教 育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推动了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 的发展。尽管公益创业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中国、进入大学, 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推动,但国内推动这 一教育理念的高校凤毛麟角,已经在做的高校也觉得困难重 重。现状1:“叫好不叫座。”目前国内对公益创业教育在 国家创新社会治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意义 高度肯定,但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 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公益创业教育课 程外,大部分高校未开设,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形成 符合学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构 建了“基于胜任力开发的多层次嵌入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 育模式,南华大学构建了“基于QFD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 模式,宁波大红鹰学院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促进就 业”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等,但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还比较陌 生,都是做的少、议论的多,参与的少、旁观的多,师资、 机制、经费的问题也亟待解决。现状2:“路在何方?”。2015年7月8日,《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在京首发, 报告中提到“近96%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进行公益创业教 育,其中65.3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道路,还 有61.36%认为公益创教育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所助益”。

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此为公益创业教 育的核心之处。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的 研究仅仅关注了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却忘记社会 责任感等与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生涯发展相关的因素,忘记 “受教育者”为公益创业教育的主体,因此一条适合中国国 情和学生发展诉求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之路亟待探索。现状 3:“社会土壤升温。”早期仅有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致力 于公益创业培训,培训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公益创业者。随着 公益创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支持 不断深入,上海浦东公益服务园为入驻的公益组织提供资金 支持、教育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零点研究咨询集 团为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能力培训和咨询指导 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基金会等逐步以赛事推动大 学生公益创业有利生长给予资金扶持、项目指导等,为高校 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社会支持。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在 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提档升级,改为“创 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加“公益创业实践赛”,为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土壤升温加料。

二、“受教育者”眼中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国内公益创业教育现状让我们不由得深思,究竟怎样的 教育模式和体系才能“叫好叫座”。纵观国内研究都只停留 在研究公益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而忽 略了“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引导 等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因素,进而使得学生 公益创业项目生命力弱、可持续性差、形式主义色彩浓重, 最终只能昙花一现。2014年11月,笔者选定了来自全国具有 公益创业经历的14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就公 益创业动机、社会环境、职业发展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他们眼中的教育是这样的:
1、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理想。公益创业动机调查发现, 60.3%的受访者创业动机为“服务社会”,30.5%的创业动机 为“实现个人家价值”,29.9%的青年创业者动机为“解决 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所占比例最多。

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仅仅为了推动公益创业 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社会效应,试图通过此来提高学校公益创 业教育的影响力,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 伤害了学生公益创业的单纯理想。

2、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笔者对148名学生进行毕 业从事职业调查时发现,87.2%的受访者从事着与公益创业 经历无关的职业,52.3%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干预, 但仍然有12.8%的受访者选择了与公益有关的事业,有7.3% 的受访者将大学时期的公益创业项目坚持了下来,而且运营得不错。在对继续从事公益工作的受访者采访时,他们表示 其所在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忽视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在 教育过程中缺乏职业发展引导,让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最 终被家庭的包袱和职业理想的不坚定所击败。

3、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要求。笔者在受访者教育需 求调查中发现,在“资金”、“人脉”、“管理能力”等众 多选项中,“个性化指导”成为受访者关注最多的选项。他 们表示,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下的产物,通用 教育下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同领域的公益创业活动,如教育 文化、环境保护、老人残障、医疗卫生等,每个领域的公益 创业需求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指导,无法 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 只有重视其内在需求,顺应职业发展,再整合师资、改善机 制、完善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公益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用。

因此符合学生内在需求、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的生涯发展 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运而生。

三、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转变 美国舒伯(D.E.Super,1976)指出:“生涯是生活中 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 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4]。

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单一的职业规划拓展 到人生的整体发展,提出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 值为着力点。公益创业教育则以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为先导,将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自我 价值创造,又培养学生社会价值创造[5]。生涯发展理念与 公益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机制,即围绕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以生涯发展为指引优化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以 优化公益创业教育为动力推动生涯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 动,让公益创业教育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上。

1、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生存型” 向“发展型”转变。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多 的是以“就业生存”为教育目的,忽视了受教育者“实现价 值而创业”的职业理想。高校将公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学 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体系中,让学生将公益创业作为人生职业 发展的重要选择,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增强学生 主体性发挥,从学校本位观向学生本位观转变,让大学生公 益创业教育不再是“生存型”静止教育,而是具有大社会发 展观的动态“发展型”教育。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阶段性” 向“终身性”转变。终身型是生涯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与 终身教育理念本应一脉相承,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往往阶段 性教育明显,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就业率的提升或某比赛的 荣誉上,造成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 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十年培养了一批批终身为公 益事业付出的优秀公益创业家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公益创 业教育,是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中,更加适应学生人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从而拓宽公益创业教 育的内涵和外延。

3、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群体化” 向“个性化”转变。目前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仍是传统的 群体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理念强调工 作需要凸显人性化、个性化和细致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结 合,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 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掘自身的亮 点,从而提升公益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和活力。生涯发展理念 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加具有人情味,更有利于学生自 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 体系的构建既要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又要适应学生人 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 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四、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基本架构 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基本架 构:“一个原则”: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两点核心”:
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教育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 教育活动;
“三大机制”:实践联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
“四方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政策 保障、社会支持保障。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一个原则: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教育 原则。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大学教育本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 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应以此为原则, 即教育始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明确生涯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学会在教育中不段 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启迪自我、激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的同时,融入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 值。

(二)两点核心:(1)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课程内 容,即提供个性化教育内容。本文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 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基础理论课程为组织构建、市场分析、 营销策略、非营利组织等,同时设定阶段性生涯发展课程, 此课程贯穿大学始终,配合安排大一公益认知教育、大二公 益体验教育、大三公益实践教育、大四公益实战教育。其中 实践课程需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 公益创业领域,配备专业教师定向指导模拟公益创业,同时 输送优秀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实习锻炼,让学生亮出个性、践 出特色。(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活动。生涯教 育活动即以专业讲座、专家访谈、生涯规划等辅助性活动综 合组成。定期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与学生分享经验, 开设选讲课程。安排学生每学期访谈1名与公益创业相关人 物,形成一份人物访谈报告。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职业 生涯规划书,不断调整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大纲和目标,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 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内化为其自身追求。

(三)“三大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联动机制。任何教育体系均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建设。有 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教育体系实施的基础,成立专门的大学 生公益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 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吸纳 生涯研究领域的教师,进一步深化公益创业教育效果。完善 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 定期反馈教育课程目标完成情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 师生互动。设定奖励措施,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鼓励学 生继续深造。打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企业之前的公益实践联动,多方位的实践互动可提升 教师和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这也是两个核心的重要载体。

(四)“四方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 社会支持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师资、 资金、政策、社会的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根基,构建 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校内外兼顾、专兼职互补、多学科 交叉、老中青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特色 性明的师资队伍。其次需要多渠道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资金 保障,学校可专项拨款或社会筹款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层面需要制定关于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实施意见, 明确教育内容、目标、发展方向,进一步指导师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活动。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深入支持,学校需要把清 发展脉搏,积极与政府和社会寻求合作,从而加大学校公益 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