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讲话 > [生命哲学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哲学

来源:开业讲话 时间:2019-12-03 07:47:12 点击:

生命哲学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哲学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 用主义大旗下,高校教育的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教育理念 出现异化。由此,生命教育内容不断边缘化、生命教育文化 活动不断缺失。高校生命教育要从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 着手,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 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命哲学;高校;生命教育 教育不是工具,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是对人 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开启。建基于不同哲学理念下的教育理 念大相径庭。笔者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高校生命 教育如何走出工具理性奴役的阴影,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寻 求谋生技能,更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背景和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冲击传统的形而上学,反对自 然科学和理性对人的自由的窒息,提升个人意志、情感的地 位,欧洲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德国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其中,最 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思想家柏格森。柏格森认为, “生命”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是心灵的内在冲动,具 有“流动性”的特质。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作为自我体验的“生命”,逻辑、概念、分析等理性手段无 法也不可能理解其内在的深刻性,只有直觉、感悟才能体验生命的本真内涵。这种把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 发点和方法,肯定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创造价值,将哲学关 注的向度由外在(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强调人的 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意义,对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为 一种教育理念,渊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生命教育,表达 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探索。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 娜•华特士首次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普 遍关注。“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 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 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 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运动。”[2]20世 纪90年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台湾和香港教育界并 逐步波及内地,形成一股新的教育思潮。2010年,教育部公 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显示生命教育作 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强 调教育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使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 异化为知识和技能,导致了价值取向的错位。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 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 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唤醒生命本真状态的过程, 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 种事业。”[3]3但是,如前所述,时下的高等教育在功利 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工具理被无限放大,教育 塑造人的功能被忽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当前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化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个高等教育者 不得不面对的根本话题。对这些话题的不同解答将导致不一 样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结果。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 高树立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大旗,自此工具理性高扬, 价值理性式微。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思潮下,国内高校 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主要是与西方社会接轨、与市场经济接 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衡量教育计划和活动的标准往往 是“对口”“适应”“模式”“定位”。教育本具有的活泼 泼、生动动的生命特质被抹杀。培养的学生也仅仅成为了一 种物化存在、奴役存在和工具存在,缺乏人之所以为人的精 神性、主动性和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以人为本的 理念。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大 纲的设置、课程的编制或就业率的统计等,重物轻人、重指 标轻思想、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突出,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 创造力培养,忽视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二是缺乏生命意 识的理念。目前的教育,大多着力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

在普遍追求的成绩学分化、学历证书化的功利心面前,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被自然遮蔽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 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拷问得不到教育的回应。

(二)生命教育内容的边缘化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 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 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 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 迪其自由天性”。[3]3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围绕生命 的应然教育,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促进生命个体和群 体福祉的增加。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不只是通过“专门技术的 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3]3而是要努力造成一 个‘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精神的“完人”。这与 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有同构的意义指向。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课程教育一直 被视为是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便开始将生命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科 目。而国内的学校教育,由于教育理念的偏颇,教育目标的 功利化,很少有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内容远远没有形成 完整的独立体系。生命教育内容也仅仅穿插在哲学、思想政 治、心理教育或者大学语文等课程之中或某些校园文化活动 中。生命教育内容严重地被弱化或边缘化。

(三)生命教育文化活动的缺失“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4]文化以 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链接着不同的生命个体。高校的校园 文化在陶冶大学生情操、开启心智、扩大视野和塑造性格等 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普遍重视校园 文化对学生教育引导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人文讲座、艺术 表演等活动,陆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然而就总体而言,在 奉行工具理性的主流思潮下,关于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 微乎其微,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效果也很难触及大学生的内心。

同时,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生精神空虚的现象日趋严重。关于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 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跟不上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渴望度。由 于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普遍的精神关照,缺乏对生命价值的 体悟,以致于大学生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和行为越来越普遍。

三、高校生命教育建构路径 生命哲学视野要求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摒弃工具理性 和科技张扬的心态,认真审视教育的生命意义,切实关注学 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与存在价值,把教育真正落实到人之为人 的生命教育上。笔者从这一角度,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开展的 几个方面。

(一)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 敬畏生命理论是由德国思想家、神学家阿尔贝特•史怀 哲提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 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5]9他认 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 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5]9人类应如敬 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敬畏爱惜所有的生命。并指出, “敬畏一切生命是自然的,完全符合人的本质”。[5]9人 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人对待自我方式的投射。从这个意义 上说,一旦我们尊重了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包括人类的不同 民族、种族乃至不同生物种族),也必然尊重自身的生命;反 之亦然。“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 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 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5]9因此,高校 生命教育要以敬畏生命为第一要务,把恢复生命的神圣性作 为生命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

(二)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 材•教法,2013,(9). [2]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3.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4:24.[5]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 [6]徐岚,宋宸仪.追问生命的意义―――台湾生命 教育发展之经验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