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读陈琴老师《经典即人生》有感】千载什么什么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读陈琴老师《经典即人生》有感】千载什么什么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0-16 07:57:30 点击: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读陈琴老师《经典即人生》有感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读陈琴老师《经典即人生》有感 每一次带学生观看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每一次听陈琴老 师的讲座,每一次与学生吟诵陈琴老师的调子,每一次见到 陈琴老师,每一次捧读《经典即人生》,我总会想起陶渊明 的那首《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展翅飞翔的归鸟,曾经飞得又高又远,但现在它又飞回 来了。为什么?因为“和风不洽,翻翮求心”。本来风和日 丽,但忽然间天昏地暗,狂风暴雨。是的,也许这无望的黑 暗,曾使它痛苦压抑;
也许那不被理解的苦涩,也曾使它黯 然神伤。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它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 仍然坚持踽踽独行。

这,不就是陈琴老师吗?在这荆棘丛生的途中,陈琴老 师度过了无数个迷茫的暗夜,但在心灵与生活上,她最终找 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点燃了那一盏充满智慧之光的灯火。

一直以为梦是孤零零的,海是遥远的,但这盏灯火的确 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我一直坚 信经典诵读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健 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 中努力实践着传承经典。但研读过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 之后,才发现,对于经典精神的传承,我所下之力远不及其 十分之一。反思我们的初等教育,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学内容 上,经、史、子、集四个方面没有兼顾。古代文学的课程, 大多集中在子、集,经、史作品会简单提到,但都缺少大量 的阅读,这也正是陈老师所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过于看重细读分析,忽略了诵读积累。

这样的大学教育,怎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教师?面对如此令 人失望和不满的教育,我们该怎么办?财经作家吴晓波是这 样解释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

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我陷入了沉默。我能逃离吗?我 能鼓动学生逃离吗?不可能!那么,我只能选择妥协地抗争, 我也只能引领我的学生妥协地抗争。用漫漫征程,用坚定的 跋涉抗争。既然如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我到 底该如何面对我眼前的学生、未来的老师?或者说,我应该 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怎样的成长? 陈琴老师以其坚定笃行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陈琴老师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 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为了保证经典阅读的时间,她的 语文课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 堂;
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 “素读”的双轨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 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 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万字 左右。

当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这些时,才发现我的儿子依然徘 徊在大量机械地抄词作业中。当我向学生介绍这些时,他们 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如听天方夜谭,不敢相信,随后便深 深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不管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师, 我都极为痛苦!我发现我一直处在一座空中楼阁之上,随时 会崩塌!如果没有这种传承,我们的根是否还能存在?也正 是在这种痛苦中,我开始了寻找。从徐健顺老师到陈琴老师, 一路走来,只为心中那个信念。在徐老师和陈老师的身上, 我感受到他们对私塾教育的敬重、对华夏文明的敬重。他们 各有侧重,徐老师多是从宏观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而 陈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私塾教育的借鉴与吸收,对本民族文 化传承方式的深入探索,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的我们一直 薄古厚今,殊不知这正是无知的表现! 既然陈琴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了经典素读的重要性和 可行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践行吧!当我无比激动地去 问我的学生——已经毕业从教的学生,她们笑笑说,听过陈 老师的讲座,也是无限敬佩,但却都没去实践,只能将这些 美好的想法暂藏于心底。这真是令人无比遗憾!我想,这其 中有很多因素,一来,外在的客观环境不允许;
二来,践行 的能力与魄力来自于自身素养,没有积淀当然不敢迈出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她们自身没有从经典中吸取营养,没有在这 个过程中获益。当你不能真切地感受一件事情的好处时,自 然没有更大的内在推动力,去推广与实践。那么,这样说来, 是我们在师范学校里没有给她们创造这样的机会,所以,我 们教育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有很多小学教师都已 慢慢投入到经典素读的实践与推广上,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的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师范院校的在校生。

所以,为了让这些未来的教师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践行者, 我义不容辞地在校园里给予她们营养与血液,让她们在踏上 工作岗位前就已经练就一身本领,而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学现卖。唯有如此,她们才能更好地去教她们的学生—— 我们的子子孙孙。我想,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遥望着陈老师手中的那盏明灯,追随着她和弟子们坚毅 的步伐,深深感受着“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 心中如莲花般盛开。顾城说,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 灯,其实,那盏灯,就在不远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