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对策]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对策]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1-20 08:16:57 点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对策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对策 摘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是提升全民体育素质 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深入探讨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重 要意义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的现状, 并提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1.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同属于体育范畴的不同形式。所谓 的学校体育,强调学校范围内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明确的 体育教学目标、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 以及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等。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能够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训练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 素质和身心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忽视了对于学生体育学 习的合理规划,在体育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相关设施等方 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社会体育区别于学校体育,它的定位人群是社会大众,旨在 通过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训练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健身技 能。当前,社会体育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依然存在如体育锻 炼意识薄弱、相关设施配套不足、专业教练缺乏以及相关活 动宣传不够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体育的进展。

从根本上来说,目前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彼此处于孤立状态, 如何采取措施实现这两者接轨,值得深入探讨。1.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互相作用、密不 可分的,只是体育系统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学校体育是社 会体育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发生在校园阶段,这一 时期的体育学习主要以学科的形式来完成。学校通过开设体 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体 育技能,使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后续的体育锻炼打下 坚实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延续。

社会体育是检验学校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体 育也能为后续锻炼提供环境和支持,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续, 因此,必须要重视这两者的紧密接轨。

2新时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体育强国”战略也逐步提 上了日程,“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学校体和 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是体育强国 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前提与基础,培 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保证社会体 育持续、有序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讲,体育强国的最终目标 是提升国民的体育意识,增强国民体质,提升国家体育的影 响力,因此学校体育的对象虽仅为青少年,但其可以带动和 提升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体育意识,对社会体育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让全民健身成为一种时尚和日常习惯。

2.1有利于重塑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化发展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有利于学校体育重新规划教 学目的与任务。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让 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二是学校体育要体现体育的 活力,应从体育科学、健身、文化等方面全面阐释学校体育 的精神面貌。三是建立学区体育模式。学区体育模式将学校 体育融入家庭与社会,有利于形成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整 体教育网。

2.2有利于让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蓄水池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既能增强社会体育生命力, 又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享受 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人 格。学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培养社会体育的指挥者与管理 者,成为社会体育的蓄水池,为社会体育提供以人力资源和 物质资源。另外,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可以吸引社会 有志之士的社会投入,并将体育师资和设施对社会开放,促 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3有利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进与繁荣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可以促进二者之间的合作, 改变二者分离的现状,学生除了学校体育外,可以更多地参 与到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中,促进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 体育资源的共享。3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的现状研究 文章以河北省衡水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作为调查对 象展开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由于社区人群健身活动的 时间、地点不固定,因此,该调查选取了10个健身组织共计 365人,共发放调查问卷365份,回收343份,回收率为93.97%。

3.1体育活动人群的基本情况 (1)性别分布特征。在调查的343人中,女性189人,占 总数的55.1%;男性154人,占总数的44.9%。女性人口略高于 男性人口。(2)年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的 主要为35岁以上的人员,其中35-45岁68人,占总人数的 19.83%;46-55岁73人,占总人数的21.28%;56-65岁116人, 占总人数的33.82%;66岁以上86人,占总人数的25.07%。由 此可以看出,56-65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占到总数 的1/3以上,详见图1。(3)文化程度分布情况。调查发现高 中学历的达到113人,占总数的33.04%;本科学历的有92人, 占总数的26.9%;初中学历的有67人,占总数的19.59%。由此 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学历主要集中于高中及以上, 占参加体育活动人群总数的60%,详见图2.(4)职业分布情 况。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343人中224人没有职业,占总数 的65.31%。从无职业的原因看,离退休者189人,占总数的 85.14%;下岗职工23人,占总数的10.36%;从无职业的7人, 占总数的3.15%,详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需 要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时间作为支撑。此外,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离退 休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也在情理之中。有职业的人 数为119人,占总数的34.69%。从职业的分布看,管理人员 45人,占有职业人总数的37.82%;工人27人,占有职业人数 的22.69%,二者合计占有职业人数的60%以上,详见表1。

3.2体育活动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1)锻炼项目。在调查中,212人次选择走路作为活动项 目,占总人次的28.96%;165人次选择广场舞、交际舞作为活 动项目,占总人次的22.54%;99人次选择跑步作为活动项目, 占总人次13.52%,三者合计占总人次的65.03%。由此可以看 出,走路、跑步、广场舞等简单、易学的体育活动是广大群 众的首选,详见表2。(2)参与动机。在调查中,278人次是 为了锻炼身体,占总人次的53.24%;69人次为了消遣娱乐, 占总人数的12.41%;61人次是为了减肥,占总人次的10.97%。

而学生时代养成的锻炼习惯仅为36人次,占总人次的6.47%, 详见表3。(3)体育技能获得的途径。调查发现,体育技能获 得的途径主要有社会体育组织或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分别 达139人次和124人次,占比达32.33%和28.84%;在校期间的 体育课程的学习仅为47人次,占总人次的10.93%,在校期间 的课余体育活动为26人次,占总人次的6.05%。详见表4。

3.3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情况 (1)体育项目之间的衔接情况。体育锻炼项目源于学校 的仅为102人,占总数的29.74%,体育锻炼项目源于其他途径为70.26%。这说明学校体育锻炼对社会体育的影响较少, 大部分人员的体育锻炼主要是源于其他途径。(2)体育知识 之间的衔接情况。调查发现,148人的体育知识来源于学校, 占总数的43.15%;195人的体育知识来源于其他途径,占总数 的56.85%。这说明学校体育在体育知识方面与社会体育的衔 接方面存在的一定的问题。(3)锻炼习惯之间的衔接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的343人中,仅有45人体育锻炼的习 惯源于学校体育的熏陶,占比13.12%,而68.88%的体育锻炼 人群锻炼的习惯源于其他方面的熏陶。

4以学区体育模式为桥梁,促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 接轨 学区体育是指将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沟通与 协调,存成全社会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建设中,要注意以下 几方面的问题: 4.1注重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有效衔接 学区体育的建设要让大众与生活为伴,学生要将学校中 学到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应用于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将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习惯。人们离开校园后能够继续开 展科学的体育活动,并带动家庭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让学 校、家庭、社区成为一个有效促进的整体。

4.2注重全社会体育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体育设施的建设,但公共体育场馆 的数量和功能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要建设学区体育必须注重学校体育场馆和 社会资金的投入,以满足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对体育设 施的需求。

4.3注重发挥家长对子女的引导作用 学区体育中,家庭要发挥桥梁作用。家长作为子女的首 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家长要以身作则,指导子 女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子女形成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4.4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区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家庭和社会具 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 和技术技能,还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学生能够 带动家庭乃至整个社区积极的参与到科学、有序的体育锻炼 活动中。

4.5注重发挥社区体育的保障作用 社区体育作为保障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健康发展的重 要基地,要重视各种体育场所的建设,吸引广大群众自觉、 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并定期组织体育知识的讲座、合理安 排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保证学区体育活动的有效、有序的 开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