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会议 > 文学教育现状素质审美培养分析论文(共6篇):审美素质

文学教育现状素质审美培养分析论文(共6篇):审美素质

来源:会议 时间:2019-11-13 09:01:56 点击:

文学教育现状素质审美培养分析论文(共6篇)

文学教育现状素质审美培养分析论文(共6篇) 第1篇: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是促进其生命 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学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就是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 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现阶段,由于受到课程标准、教师水平、学校与高考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现状不尽人意。鉴于此,本文对普通高中文 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实现高中文学教育目标优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学教育的目标,致力于通过 文学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构建其精神境界,从而把文学教育提升到了一 个崭新的高度。通过文学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培养文学鉴 赏能力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应该具有独立的、特殊的教学理念、目标和内容,具有个性特 色的实施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文学教育担负的艰巨任务。

二、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受制于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校普遍重视数理化,不太重视 语文课等文化课程,原本应该用于学习语文课的时间过多地被数理化挤占。受应 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级中学中的教师对文学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片 面的认为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教育;
也有教师认为在 高中,尤其是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文学教育只是假大空的理论,教学的重点 不参与考试,总体分数上不去,就很难保住自己的饭碗。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压 力太大,使得文学教育短期内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是制约文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艺术 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就决定了文学教育是长效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 效果。这一特点使文学教育在功利性较强的应试教育中往往被忽视甚至否定。

并且,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技术性训练的影响,导致很多文学作品 并没有被当成文学作品去教,存在着把文学作品当成实用文体教授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仅把文学作品作为传授语言学习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范 例。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无形中成了语言训练的依靠,导致文学教育的功能被人 为异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意义。

三、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的对策 针對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众多问题,普通高中在进行文学 教育时,应该遵循文学鉴赏的原本特性,加强文学阅读教学与鉴赏能力,充分发 挥文学教育的功能。

(一)遵循文学鉴赏的特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 时刻参与发现作品意义的创造和内涵的挖掘。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破除权威评 价和教师评价的迷信崇拜,遵循文学鉴赏的特性,突出学生在分析、理解和评价 作品中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发现。要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情感体验中,展开丰富 的联想并主动地创作和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扩大学生审美视野,形成健康个性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加强文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内涵 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注重学生主观程度上已有的知 识、经验、体验和生活理想的调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和玩味作品的基础上得出 结论。学生面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展现的情节、任务和思想情感的时候, 很容易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而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对自己的阅读 过程和形成的结论反复玩味思索。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可能是多元化的, 而多元化的解读又恰恰是符合文学特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文学教育独特任 务的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这些鉴赏主体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品本身 通常有诸多的“不定点”和“意义空白”,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形成强大的 召唤结构,这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这样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和视角来发现作品 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意蕴。

(三)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在教学时就必须考虑文学“情感性强” 的特性,必须充分顾及到文学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结合 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在主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体验文学的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形成自我的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文学 作品的教学要力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并认识自己,丰富学生对人生和社 会的认知和体验,充分发挥文学的育人功能。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个 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即学生阅读的时候需要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汇兑 文学作品,丰富作品的意蕴,这也是借鉴于美学的主要观点。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为了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 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中应该重视文学教育,遵循文学鉴赏的特性,提升学生 的审美能力,加强文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内涵,发挥文学教育的 功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作者:宋超 第2篇:刍议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 一、关注语用文化 语言的艺术就是文学,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能够对培养具备高级语言 能力的外国留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怎样开展深层的精神文化的教学是当代社 会对外汉语教学界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文化教学和语言艺术的培养这两种关系 的理论概括,查尔斯·弗赖斯认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最为 重要的就是通过学习背景知识来熟悉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 习惯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才能够全面的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人们在 某种情况下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做法以及想法,还能够在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他们的哪种行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哪种行为是本质的,同时还要明白这些行为间 存在的内在联系。

文学作品千姿百态,涵盖了许多的文化信息。在现代汉语的教育中, 我们要怎样抓住核心要点呢?这就要依据对外汉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来确 定范围。陈光磊曾经将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内容划分为语用文化、语义文化以及语 构文化。语用文化就是指语言的文化规范,也就是在同人际关系与社会情景联系 在一起时语言运用所必须要遵循的选择。语义文化是指某种语言的语义整体中所 体现的文化心理以及所涵盖的文化内容。语构文化是语言结构自身所体现和表达 的文化特点。

语用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因为其更加能够表达出语言的使用特点。如“讨厌”表达义是不喜欢,但情人间却经常说:你真讨厌!一些外 国留学生就迷茫了,而打是亲骂是爱,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些留学生就恍然大悟 了,同时也能活学活用了。整个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核心就是对语用文化的运用, 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核心。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上,我们 要在语用文化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够在繁冗的信息中挑拣出最为重要的信息, 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二、教师的文化自觉 在整个对外汉语教育阶段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跨文化的交际问题,这 个问题在一些文化专业课上会更加的明显。专业老师不但要保持对文学作品中多 姿多彩的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同时还要耐心的解决与外国留学生间的文化碰撞。

而文化碰撞却是常常会发生的,比如外国留学生对《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角 色的阐释就和我们完全不同。中国人认为三仙姑是放荡不正经,带有明显的鄙夷 情绪,而一些外国留学生却说三仙姑是勇于追求美的勇士。在教学课堂中,传授 中国文化的老师需要客观的介绍,不可以去强迫学生接受。更要熟练的运用文化 的对比来讲解。吕叔湘先生认为: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对了解某种语言 或者对某种需要的变化的特征具备重大意义。如若能够把这种对比研究用在对外 汉语的教育中,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利用对比研究,可以清楚而全面的展示两种语言文化的沖突与差异, 能够方便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互相理解,确保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备课时教 师需要全面的了解一下学生,不但要知道学生的民族文化,了解其国家民族的文 化环境,还要对每位学生的文化水平都有充分的了解。而针对这个问题,最为简 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分为非华裔和华裔两大类,将学生的国家文化环境分为 非亚洲文化圈和亚洲文化圈两大类,老师和非华裔学生间的文化碰撞更加的频繁。

三、关注新词语 文化现象具备时间性。外国留学生想要知道的是现代的共时文化。从 这个方面来讲,当代文学的教育课堂会更受欢迎,是由于其对于新出现的文化现 象的感官最为敏锐,反应速度也是最快的。实际上现代文学的教学比当代文学更 加超前,部分大学只开设了现代文学课程,并没有开设当代文学课程。追其根本, 第一个是因为有很多新的文化内容不能及时的与教材同步;
第二个是因为在对外 汉语的教学课程中,对新词的引用都十分的落后。新词语被划分为两种种:第一 种是在改革开放后才产生以及出现的新词;
第二种是在改革开放就存在,只是在改革开放狗才被赋予新意的词语。自从改革开放开始后,许许多多的新词一涌而 出。不过可惜的是在整个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新词的反应都极为的冷淡,才导致 新词的严重落后,这些情况再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的指定、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及 教科书的编写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新词语的严重落后造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够,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因此 而受到影响。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计划的设定要更加 全面;
其次,在当代文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加大对新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当代 社会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都被做成了电子版读本,教师可以通过 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泥沙俱 收,分不清精华与糟粕,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在课前过滤新词语,以带给学生 更好的教育。

作者:张力月 第3篇: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内涵 什么是文学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人类教育的活动中运用文学对人 们的思想、情感进行感染的一种活动方式。一个健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应 该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思想文化底蕴,因此进行文学教育顯得尤为重要。

二、文学教育之于人文素质的意义 (一)文学教育有助于培育人们的人生态度 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刻画着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向人们传递着社会上的正能量。

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作品里面 寻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或以哪个人物为自己做事的榜样。因此,做好文学 教育,发挥好文学教育的功能,是把教育向文学领域延伸的表现,也是教育更好 的发挥自己功能的有力助手。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的世界,各个国家 民族的思想意识都能通过网络载体影响我们的思考的角度,我们自身又正处于一 个秉性形成的时期,更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影响,我们要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建立 起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主见,这时文学教育就可以以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为我 们提供思考的空间。(二)文学教育有助于生命意识的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人所创造的东西必然包含着人 的意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文章不足为希,为人们构建美好理想之 未来的作品也大有其在。比如,杜甫、苏轼、李煜、鲁迅等等,他们以辛辣的文 字诠释着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他们用自己的笔尖描绘着社会的现状,他们以自己 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勾勒出温情的画面,这些作品都在历史上成为了不朽,定格着 当时社会的现实,拷问着我们何以在生活存在的意义,从而让人们对自我有新的 审视,升华自我的生命意识。今天,世界转的太快太快,我们还来不及思考许多 事情都早已掀过去了几百页,如果我们没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们就很容在面 对诱惑时失去方向,在快速前进中充满迷茫。因此在这个人人都奔跑的时代里, 我们能否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学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从本质上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因为它传递着自身固有的观念,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在无意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判 断也会感染读者。在品味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伦理意义,感受 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引起对自己应该如何存在的思考,给自己一个明确 的生活定位,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懂得生活当中的取舍、是非,使自己生活的 更有意义、有价值。

三、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就要加强学校的人文课程建设,因为 学校的课程教育比较体系化,规范化,这是教育不可忽略的方式。故而,学校应 该积极开展文学作品评比、话剧演出、诗歌朗诵、优秀文章展示等等一系列文学 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领悟心得,开设诗词鉴赏、大学语文 以及影视艺术欣赏等课程,平衡专业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老师必须现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只有这 样学生才能以老师为榜样,老师才能发挥好模范作用、示范作用,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过硬的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刻不容缓。学校要积 极对老师进行培训,督促老师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制,用实际行动去着 实提高老师的素养,这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做到言传身教,将文学精神贯穿 于专业之中,贯穿于教育之中。

(三)优化教学体系 有了课程体系,有了师资队伍,这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质的前 提条件,怎样把这些文学课程生动有趣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内化到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这是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学校要鼓励老师积极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形式的新途径,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以学 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所要进行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活跃点缀课堂气 氛,比如模拟、观看视频资料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素珍 第4篇:浅谈高职语文文学教育视野中的审美观 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的构 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审美素养,情感得到升华,并为学生人生 感悟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 为了使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应该在文学 作品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情感的提升,并对形象及思维的情感设定 进行有效分析。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其专业性的基础能力相对 较弱,所以缺少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学生在作品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作品人物 形象的理解以及审美的认知存在偏差,会严重影响教学审美的整体效果。因此,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文学作品教学内 容构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并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作 品欣赏的同时对内容探究,从而形成正确性的思维能力,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 为高职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

一、高职语文文学作品审美观念形成的价值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 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存在着“功力性”的思维模式,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选择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关联的课程,而对于基础课程却缺乏 一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审美课程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认 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将学生带入的到人文情怀的世界之 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高职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人才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通过作品 的解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基本的价值情怀。与此同时,在审美教学氛 围营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通過学习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并感受到作者的 人格魅力及道德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健全 的人格得到提升,实现高职教育中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课程而言,通过对文学作品审美能力的培养, 可以逐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实现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高职院校 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如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 程中,缺少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会使学生在面临纷杂社会的过程中,迷失自 己。因此,通过审美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美的追 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语文文学教育视野中的审美观培养的基本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课程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基本的 教育现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科,只是向学 生讲解教案中的内容,而且每堂课程的模式固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激发 兴趣;
另一种是教师在课前会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在课堂上运用多样化的语言, 使整个课堂的形式过于丰富,虽然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双赢的教学效果,但是学 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分清主次,呈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因此,在高 职院校语文课程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就应该在教 学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 提升提供有效依据。

2、教学过于偏重技能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 目标存在着层次化以及专业性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而言, 他们在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技术教学中,导致学生较 为缺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 生缺乏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他们认为文学作品过于枯燥,而且,在整个网络环 境下,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内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 过程中,只是注重程式化教学,使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出现了严重的制约。

3、教师及学校因素的限制 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提高学生能 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作品的分析,认识到审美观念的 重要性。而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会将句、篇作为 主要内容,很少将提升学生的审美作为重点,而且,高职院校中学生生源的差异 性相对较大,专业的语文素养存在偏差,高职院校中,一些学生由于接受的语文 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性相对较差,而且在整个高职阶段面临着严重的就业 压力,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就会为高职院校语文审美教学造成 影响。

三、高职语文文学教育视野中的审美观的培养策略 1、高职教育中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 首先,在古代文学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古代汉语是审美教育中的重点 内容之一,《古代汉语》专门讲述了古代汉字、词语以及基本的句式手法,学生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认识,实现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有《左传》、《论语》、《孟子》等,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 中,不仅应该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 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身素养以及审美观念。例如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倡导 者,他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充分彰显了“仁爱”的思想,并在《天时不如地利》的文 章中,明确提出了仁爱对领导者的重要性。又如孟子所著的《舜发于畎亩之间》, 分别阐述了舜、管仲、孙叔敖等人在治国中的思想,并阐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思想理念,因此,通过这种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语文知 识文学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 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其次,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古代的诗歌中的美可以分为以下几 种:第一,古代诗歌的意象美。诗歌中的意象美主要是诗人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统一融合所产生的美,例如,马致远的《天 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这一诗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充分彰显了一种凄凉的画面,通过这种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的过 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对作品的综合性鉴赏。第二,古诗词的意境美, 对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而言,其中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介绍了大量的古代诗词、 小说以及经典的戏曲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创造充分中彰显了古代人的高尚情操 及人格之美。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屈原的《国殇》及《哀 郢》中充分感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亡国之后的痛苦心情;
而在曹操的 《短歌行》中,可以体会到曹操的豪迈思想;
在诗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 认识到李白的爱国主义情怀、李煜成为亡国君的悲壮等,通过这些诗歌的讲解, 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同时充分彰显自己的鲜明 特点,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形成提供有效依据。第三,古代诗歌的形式美,对于我 国的古典诗歌而言,其汉字形式的读音都具有四声的特点,而且词汇中的相近词 语相对较多。所以,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对仗、押韵等工整性的艺术 之美,例如,韦应物所创作的《滁州西涧》,虽然学生们对着这些诗词有了一定 的认知,但是,对已潜在的形式美并没有明确性的认识,所以,高职院校的语文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多样化的教学元素, 通过对作品节奏感以及静谧感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分析及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 审美欲望,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诗歌中的对仗 主要讲究虚实的结合,并通过一些叠词的运用,充分彰显诗歌作品之宗的形式美。

例如,王实甫所创作的《西厢记》,在作品创作的過程中,其语言的形式具有个 性化的特点,如“【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在这一段内容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彰显叠词之中的韵律美,并通过叠词的排 比使用,充分体现了崔莺莺当时的复杂心情。

2、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审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中,更系统的提升其潜在的审美意识,可以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中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多文学作品的认识,并逐渐提升审美观念。对于《现当 代文学作品选》中的内容而言,其基本的内容是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所出现的小 说、散文及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语言与当代汉语相同,学生在阅读及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并更好的认识到作品创作中的时代背 景。而《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现代部分,其基本的作品充分彰显了我国由封 建社会转向民主生活的时代变化,例如,鲁迅作品中阿Q、孔乙己等人物形象, 由于其思想较为落后,会使学生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可怜、可悲的情感, 但是在同一时期沈从文的笔下,当代人们生活友好、善良与世无争,当一个人出 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充分的体现了沈从文“颂美”的情感。因此可以 发现,对于不同的作者而言,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创 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构建的 过程中,教师将当代文学作品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作者笔下的创作美,从而使学生在作品鉴赏 的同时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实现高职语文教育中忧国忧民的审美性教育。

3、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汉语言课程教学构建的同时,会收集《外 国文学作品》中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将外国的文学发展作为基础,使学生在这些作品学习的同时,对外国文学 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而言, 其课程内容的构建主要是将外国流派的形成以及各国文化的发展作为基础,使学 生在作品学习的过程中对外国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 过程中,会将欧洲的文学发展作为基础,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希腊戏剧逐渐发 展到文艺复兴以及批判主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外国文 学作品的创作形式以及创作思想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外国文学作品审美教育 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审美认知,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 为高职语文文学教育视野中的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提供解决策略,实现高职院校语 文教育的核心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优化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综合 性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的 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基础教育、技术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进行充 分性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审美意识。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 该作为引导者,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成鉴赏性的思维形式,将不同 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作为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从 而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专业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秦艳红 第5篇:试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一、在思政课中融合文学教育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 教学模式,大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讲解 方面,却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导致政治思想课程严重脱离于现实 生活,只是一些比较抽象、且枯燥的讲授和说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觉 遥不可及,望而生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课堂上依 然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 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他们的多种官能,不利于学生潜质的开发以及实际水平的发 挥,学生的个体需要以及价值自然无从体现,无法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以及精神需 求,学生逐渐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一些厌烦和抵触情绪,这对于培养学 生的文化素养是极为不利的,这将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 能和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

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的价值,引入文化教育课程。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 根据相应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可以将背景音乐选取一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曲 目,在字体的设置时尽量以中国的传统的字体为主,营造一种丰富传统文化的教 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教育的精神和无限的韵味,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加 强和提升。

二、开设二者相结合的整合性课程 整合性课程就是优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优化和 整合,将两门课程结合起来,组成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有 效整合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上,不仅要使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合, 另一方面就是师资力量的整合。否则这种硬性的整合是不会引发一些问题,因此, 有效整合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两个学科都分别由各科专业的教师担任,通常他 们也只是对本专业的知识足够熟悉,那么整合性课程所涵盖两个学科,就必须将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跨学科读研,所以,高校在进行教师的招聘时, 可以将那些同时兼顾文学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优先考 虑,这样可以使师资力量整合工作的难度大大降低,减轻了师资力量整合所耗费 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文化的有效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采用某种决定性的方式, 各种相容的或异质的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统一和諧、彼此适应的整 体,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也是实现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重要途 径。

三、实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 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相关概念,文化管理的含义 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信念,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独 特的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高校文化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模式在大学组织 管理中的运用,以尊重多元文化为根本目标,建立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 观从而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就是将思想政 治教育思想与观念融人到高校文化教育管理中来。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相 比于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那么如何实现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教育就是其主要的途径,所以,必须加强文 化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活动中已经非常普遍,如果将文化管理引进 来,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理 念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各方面的不 同需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和进步的体现,因此应该做好高校文学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来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 合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夏多多 第6篇: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引言 文学教育集人文性、艺术性、教育性以及鉴赏性为一体,对大学生进 行文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爱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大学生对文学教育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学习文学的习惯。今 天,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 应当做好针对大学生的文学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合理的文学爱好,使学 生能体会到文学的巨大魅力。

一、高校文学教育的现状 第一,高校忽视文学教育。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够、文学课程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文学教育。大多数高校认为, 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有意降低文学课的数量,从而造成高校文 学教育停滞不前的现状。一些高校尚未对文学教育形成科学的认知,对文学教育 的教学定位较为模糊,致使文学教育无法引起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当代国人提倡 实干兴邦,许多人认为错误地认为文学教育只是美好生活的点缀,无法对社会发 展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在此背景下,不只是高校不重视文学教育,大部分家长也 忽视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鼓励或不赞成子女报考文学专业[1]。

第二,高校文学教育受网络文学的冲击。21世纪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黄 金时期,现代人的生活已基本离不开互联网。今天,大多数大学生以电子媒体代 替纸质图书,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吸收“快餐式”的文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学生对严肃文学的兴趣不高,倾向于阅读休闲娱乐小说。由于文化易被同 质化,所以今天的大学校园中流行着网络小说文化,大学生不看小说似乎已跟不 上时代潮流[2]。

第三,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较落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当前, 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设置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缺陷。首先,高校没有充分保证 学生学习文学教育的课程,学生一星期也上不了几节课。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给 学生安排了文学课程,然而在学生升至大二、大三时便不再安排文学课程,由于 文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学习深度与难度较大,课程安排的断档极有可能令学生 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语文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 模式,教师对学生开展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工作,致使学生参与文学教育的互 动性不强、兴趣不高,导致文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低下,使得文学教育在高等教 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3]。

二、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一)培养学生的“真” 文学的根本是“真”。文学是一门建立在真实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上的 科学,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应当体现出真实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必 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用自身的真才实学来改造社会、 促进国家发展。许多近现代的严肃文学作品都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能够帮 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事物。

鲁迅先生是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小说生动现象地反映了 “吃人的旧社会”。鲁迅先生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 会,表达了对疾苦民众的同情。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旧 社会的黑暗。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理应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责,通 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知与感悟,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 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需要 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文学教育是一种赋予学生社会经验的潜移默化的 手段,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奋勇前进,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一切 困难[4]。

(二)培养学生的“善”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性,所以文学作品将对社 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中描绘了小和尚明海的懵懂爱 情,成功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刻画出善良真实的人物 形象,为读者呈现出关于善恶的伦理判断。《三字经》曾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对人性之善做出了总结。每个人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而文字则是发掘人善性的 有效因素。

沈从文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其创作了著名小说《边城》,该部 小说耗费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了自身对“善”的理解,将自己对 善的认知浸润在灼热的文字当中。《边城》中的顺顺、老船夫等是典型的善人形 象,他们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人们多做善事、争当善人。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民族 的希望,肩负起传承优秀道德传统、弘扬友善文化的重责。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 历较浅、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工作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未坚守住道德底线,失去了诚实友善的优 良传统,则将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 大学生的友善意识,教导学生与人为善。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所以对其进行以 “善”为主题的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信心,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 正直的公民。

事实上,一些讽刺小说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善心,对高校人才培养工 作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作家,其创作的《威尼斯商人》 中夏洛克狡诈、刻薄的形象成功激起了读者的愤慨。一些大学生在看完《威尼斯 商人》后表示,自己决不愿成为夏洛克那样的吝啬鬼,而要做一个善良、乐于助 人的人。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養对社会有用的人,接受了优秀文学教育的大学生 将符合“对社会有用之人”这一标准,他们将用自己的善良净化社会风气,帮助人 们重拾信仰,积极生活[5]。

(三)培养学生的“美” 文学的极致便是“美”。纵览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 都散发着美的气息,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主要 是因为这些作品或文字华美、或意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以感悟,使读者感受到 文学美。文学教育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大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 感受风景文的自然风光,体会唯美的文学意境。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正确的审美 意识,全面准确地看待人性,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上述目标,使学生成 为审美合格、有担当的人才。

三、发挥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的措施 (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学教育工作 某种意义上,文学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分支,同时也是当今人才培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高校应提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 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部分高校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先 进文学作品的熏陶,丧失了许多与文化名人接触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 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为学生合理安排文学教育课程。高校应当要求教师恪尽职 责,不断地创新文化教育方法,实现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的目标。

(二)遏制网络小说文化流行 从广义的角度看,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的组成成分,大学生阅读网络小 说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接受文学教育,但是应当看到,优质的文学教育 能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而目前大部分网络小 说毫无营养可言,极少部分网络小说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学生深陷网络小说中容 易影响学业,不利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高校应当尽量减少同时接受文学教育的学生数量,安排更多的教室供 教师授课。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与竞赛,活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应当重视遏制不良网络小说文化在校园中的流行,禁止学生上课阅读网络小 说,要求班主任对沉迷于网络小说中的学生进行教育,力求使其尽快摆脱网络小 说,重回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将其作为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 抓[6]。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任何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应当保持文学教育课程 的连贯性,大一、大二、大三乃至大四都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文学课。高校可以 提升文学课成绩在学分中的权重,如此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文学课、自觉接 受学校文学教育的积极性,确保充分地发挥出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

结语 文学教育是一项古老、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对高等教育的进步产生 了推动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接受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 善美”,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董碧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