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会议 > 强关联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关联】

强关联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关联】

来源:会议 时间:2019-10-30 07:53:47 点击: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关联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关联 摘 要:
从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 型人才的支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尽合理需要加强政 策的调控引导,江苏高考生源逐年下降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的 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分析入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 立试点项目,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根据 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学习空间,在先试与先行的基础上 提出思考与建议:推进招生改革,确定本专科生的合理比 例;
调整院校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
创新发展方 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并预测江苏高等职业教育 未来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33-09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高教大省”,还是“高 职大省”。世纪之交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高等教育 “大众化”,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快速集聚,以“职业 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形式的一大批“高校新生代”雨后春 笋般蓬勃兴起,使高等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被称之为“江 苏高等教育新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大众化”乃至 “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跨入“大众化”门槛;
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3.5%,进入“后大众化”阶段;
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达到45%;
预计到“十二五”期间末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完全可以达到50%以上,有望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 化”。

进入“十二五”,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 新情况、新特点: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条件与 办学规模相适应,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改 革不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 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特别 是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各类高等教育转型提升和协调发 展;
高教适龄人群趋减,既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调整结构 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机 遇与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高等职业教育赋予新任务;

“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跨越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新途 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1]。

一、 现状与分析 (一) 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 人才的支撑当前,江苏正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 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尤其要重视结合国 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振兴规划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要求,加快江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高效农业、物联网、沿海开发、文化产业和民生科技等 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接,与 职业岗位相配套,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 育体系。为此,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质量, 强化内涵,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支撑,重点要在提升6个“度”上下 工夫,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 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 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升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依存 度,提升个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提升人民群众对高 等职业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满足“两个更高”的需求(满 足江苏区域先导产业和高新企业对“更高”素质高端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满足各类人员接受“更高”层次优质高等职业 教育的需求)。建设具有江苏风格、江苏气派、江苏特点的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江苏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亮 点,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使命和时代定位决定的: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高职强省”和“人才强省”为目标,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增强高职 服务社会能力,使得江苏高等教育真正“接地气”,也使得 江苏职业教育真正“有底气”,从而使得江苏高等职业教育 真正“更牛气”。

(二) 江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加强政策的调控引导 江苏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2所,占普通高校总数 128所的64%;
高职在校生超过70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 专科在校生总数166万的42%。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 “半壁江山”,但是结构层次布局亟待调整:一方面高等教 育结构“残缺不全”,虽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 士)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两大类型,但技术本科及其以 上层次(专业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缺失;
另一 方面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虽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却事实上造成了高职是到专科层次为止的“终结教育”,这 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 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专科 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这个重点,探索了联合培养模式(普 职之间“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类之间“专升本”) 以及自考一体化模式(自考分段“专转本”或“独立本科段”)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限于“学制”和“招生”等制度 体系层面和政策法规层面的制约,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江苏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不能适应 社会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时代呼唤,不能适应构建现代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在 “前无古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实践中需要政府把握全局 并从政策高度加以引领。只有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意 识”,才能从观念和制度上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 次结构的限制,着眼于高职延伸模式(体系内部“专升本”), 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平行的“双轨制”,这样就可以牵住各项改革的“牛鼻子” ——攻坚克难、系统集成,着力解决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 江苏高考生源危机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可持 续发展 2009年,江苏高中毕业生为54万人;
2010年,为52.7万 人;
2011年,为49.97万人;
2012年,为47.4万。再则,2000 年出生的人口不到1990年出生人口的一半,这批人口将于 2015至2018年间初、高中毕业,“生源荒”将越来越严重。

这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受到挤压,高 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是很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 环节。“考生非本科不上”、“能上本科不上高职”,这是 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使得一些办学较好、颇有特色的高职院 校“感受到阵阵寒意”,开始出现生存危机,苏北及苏中地 区尤为明显。为突破“重围”,2011年江苏率先在26所高职 院校(其中公办3所)试水“注册招生”;
2012年新增11所 院校,现全省共有37所高职院校(其中14所公办)参加“注 册入学”招生试点。尽管在经历了一年的探索后有了新的实 践基础和社会感悟,“良药”乎?“毒药”乎?孰是孰非, 还是争论不休,在具体操作和实际效果上依然毁誉交加、利 弊参半,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双刃剑”:作为高职招生录取 的新模式,经“双向选择”后,虽比传统录取率有所提高, 但分数一降再降,门槛越来越低,为了减少生源缺口,甚至 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零投档、降分补录备档、计划空余等方法, 这意味着大学“门槛”似乎降至最低,放宽了生源质量,削 弱了“高等性”,加之“注册招生”专业不得转入统招专业 学习且时间安排在高招录取的最后阶段,人为造成录取等差, 致使部分有效生源大量流失,成了末尾的“收容队”和差生 的“集中营”,由此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藐 视、学生歧视”的怪圈,反而加剧了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 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局面。

二、 先试与先行(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试点项目 江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祥地,经过多年的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试办“技术应用本科”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 成熟。特别是在江苏经济社会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举 办技术应用本科专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强烈的百姓呼声 和成功的国外案例。为此,江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 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率先在全国探索中职、高 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高等职业教 育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5月《省教育 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要 求: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南京、无锡、 常州、苏州)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 国家试点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范围内试点, 以学制衔接为根本,以课程衔接为核心,以招考制度改革为 支撑,试点各类项目71个,以期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其中 正式确定了2个“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12个“高 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这是江苏为加快培养高级技 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出的新举措,意味着高职院校也可以招 收并培养本科生,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逐步过渡发展到独 立、完整的高职本科“四年一贯制”教育。1. “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3+1”)。由首批 两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南京工业职业 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 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数控技 术应用两个专业,并专门成立了“江苏大学无锡机电学院”。

在江苏省本科院校招生计划本二批次录取中,招生代码单独 设置,学生4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由对口试点的高职院 校与本科院校,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 业,联合制定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实践课程教学计 划,高职院校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本科院校负责教学 质量监控、毕业资格审查并颁发本科文凭,培养具有本科层 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项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 点和创新,也是江苏与教育部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试验区”试点项目之一,既适应了地方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 型人才的需求,也顺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既对现有本 科教育模式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 的吸引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了既具备技能又具备技术的 复合型应用人才。

2.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由7所 本科院校参与,对接11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个别省级 示范院校,试点1—2个专业,都是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

坚持整体设计,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 序衔接。首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取得毕业文凭及相应职 业资格证书后,经过考核,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学习两年, 可获本科学历学位,其文凭比“本三”更有市场认可度,2012 年高考报名十分火爆和录取分数高开高走已有力地证明了 对考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本科学习期间,由本科院校 与对口试点的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 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的高 级技术技能应用人才。该项目改变学科型教学模式,坚持校 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 学和岗位能力锻炼的优势与本科院校重视理论功底和打好 学科基础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本科段招生实际上具有 定向“专转本”的性质,在试点基础上可逐步纳入“专转本” 范畴统筹管理,其“专转本”选拔方式由对口试点的高职院 校与本科院校共同确定。

(二) 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 为适应全球制造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对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系统提升服务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任,尤其 是江苏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和“世界白领办公室”, 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型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和突出作用日 益凸显。

1. 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2012年3月,《江苏省 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强调:通过实施“教 学质量提升工程”,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 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引领改革和服务江苏产业优化发展的 重点专业;
促进高校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 响力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程,满足高校教学 和社会人员终身学习需求;
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 练,构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践创新平台;
健全多层次、常态 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制度,构建江苏特色的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体系。

2. 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2012年5月,《江苏省教 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建设200个左右专业群, 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建设机 制,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 势的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 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 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 发展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体系 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双师” 团队建设、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等。2012年8月 省教育厅公布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的江苏省高职 高专重点专业(群)202个。

3. 加强示范实训基地建设。2012年5月,《江苏省教育 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 设的通知》提出:在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扶优扶特,坚持“政、 行、企、校”共同建设,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坚持硬、 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坚持资源共享、示范辐射的原则下,2012 年至2015年,遴选建设11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育点,重点支持建设综合型 实训基地和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 力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优 化与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2012年8月 省教育厅遴选确定了2012年度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建设点60个。

(三) 根据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学习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 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大幅度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 也逐渐高延,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显得愈加强烈 [2]。对此,江苏采取一系列措施创新学习制度,构建人 才培养的“立交桥”,畅通高职学生发展渠道,形成了柔性、 有序、开放、多元的体系。

1. 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高职自主招生是采用“知 识+技能”的多元考核办法,由试点院校自主决定考什么、 怎么考、录取谁,考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011年, 江苏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行自主招生5 122人, 在招生院校数和招生规模上均居全国榜首。据统计,共有2.7 万多人报名,报名人数是计划数的6.7倍,部分院校的招生 计划数与报考人数之比甚至超过1∶10;
从实际录取情况看, 较前期安排计划数增加了1 060人。

2. 完善“专转本”招考政策。选拔优秀高职(专科) 生转入本科学习(“专转本”)实际上是高职学生的“第二 个高考”,是目前高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的唯一途径。江苏 进一步调整“专转本”招生对象和考试时间,2014年起,只 从高职三年级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 实现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避免高职教育成为普通本科的 “预科教育”,有利于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佳衔接;
改 革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学校加试的办 法,在统一考试录取资格线划定后,接收院校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知识水平测试,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
拓展 “专转本”办学主体,2013年起,适当安排部分应用型公办 本科院校接收“专转本”学生,而非像现在这样只能进入民 办本科高校学习,这对正处于生源下滑阶段的高职院校来说 是个机遇。

3. 畅通“专升本”继续教育渠道。高职专科毕业生通 过成人高考的方式“专升本”,获取成人教育本科学历。江 苏高职院校注重沟通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设立了高水平本 科院校成人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函授站、教学点以及远程函 授点,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4. 组织“专接本”自学考试。“专接本”是高职学生 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全日制自学考 试本科教育的途径,获取本科文凭。江苏高职院校广泛组织 开展在籍学生接读自考本科,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进入高职 院校。

三、 思考与建议 (一) 推进招生改革,确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合理比 例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 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生源逐步减少的趋势, 及时调整江苏招生计划的合理分配比例,各类高等学校招生 计划数宜采用“总体等比例减少,适度扩大高职规模”的原 则,满足培养数量充足、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端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招录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排在高考 “本三”批次之后,成为传统高等教育的“边缘群体”,即 使是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高职院校,也会出现“学生报考不 情愿,学校招生不理想”的困惑。应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区别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职 业性”;
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应用性”,高考分数 的好坏与其职业技能的强弱并非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江苏高 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是由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 院校升格或合并升格或由成人高校改建而成,创办数十年甚 至上百年,有着长期举办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区域优势 和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应充分考虑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和竞争优势,在划定江苏“本三”批次与“高职(专科)” 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时,差距不宜拉开过大(实际上 在正式录取时公办高职院校平行志愿投档线大多接近或超 过“本三”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便给高等职业 教育发展留有充分空间,让广大考生真正能够站在同一条起 跑线和相近平台上自主选择或上“本三”或上“高职(专科)”, 或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或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切实保障考生应 有的合法权益。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