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 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 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 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 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 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 定基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手段,采用 了体验式教学法,把学习的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 堂主人,主动投身于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 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收到了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 化,规范道德行为的效果。
1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 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情感是学好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 生行为的定向选择和良好道德的内化?关键在于情感的激 发。激发情感最好的途径则是创设培养情感的情景。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景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思想教育于情景之中,把抽象概 念形象化,把思维对象具体化,把授课方式趣味化。教师是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把目标放在面向全体学 生,应抓住教材的有机因素,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学生讨 论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 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我 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 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 德体验。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 年里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 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随着学生熟悉的歌曲 《我的骄傲》的响起,听着老师动情地介绍回顾每一张照片, 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片段,孩子们回想起六年来的点点 滴滴,学生完全沉浸在回忆的思绪之中。此时此课,这一张 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勾起了他们的 曾经,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一环节的回顾,平时精心 积累的照片资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这临别之际,更加 勾起孩子们准备分离的思绪,强烈地激发其爱老师、爱同学 的感情,加深对母校的感情。学生兴致勃勃,有力地激发了 学生的道德情感。可见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情能激智,情能育德,以情激情,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如春天 的溪流般自然奔涌,从而实现了学生个性的情感激发。
2活动体验,促进内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 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 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 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 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使学生 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符合了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意大利教 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 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 难忘。”可见,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
我们的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 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品德与社会》 教学话题基本都呈现出活动性,因此,我经常创设活动形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宽活动思路,用自己的眼睛 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 动中创造。在创设活动时,我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 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 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 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于社 会》中“穿越时空的生活”学习单元时,我采取了“采访搜 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其次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 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 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 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 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 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第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小学生思维多呈直观 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 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 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 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 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 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如教北师大版三年 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的《我长大了》一课时,则可开展“调 查自己成长历程”的活动,课前可让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 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可让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 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胎发笔、成长册,反映自 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这样,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 乐学、会学,乐中长智,乐中育德。
可以说活动体验就是一个富有魔力的教学形式,在活动 的催化下,学生悄然隐匿的灵性被唤醒,道德情感被激活, 有效地促进道德准则的内化。
3生活体验,深化知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 中找教育”。《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 活,回归社会。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 刻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 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 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 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比如:学习五年 级下册第二单元《黄色警灯已经亮起》,教师可以在学生接 触了黄色警灯过后,提出一个与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家 乡附近的小河污染情况,然后带着学生去周围的小河边一边 走一边看,看看河里飘着的垃圾袋,水里的浮萍长得太厉害 已经找不到河里的小鱼,这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 于学生的触动往往是最大的。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与学生 讨论今天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小河已经亮起了黄色的警灯, 河里的垃圾主要来源是哪里,浮萍为什么会影响到河里的鱼 虾的生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还原最初的小河?想想提高 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这钟富含生活性的情 境引导,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 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 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知行统一的最终 目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 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 教育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学目标明确,倾注自己的爱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 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演绎精彩。
[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参考文献 [1]粟坤忠.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方法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2]牟向阳.如何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科学 咨询(教育科研).2012(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