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典礼 > 融入集体的心理_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中融入

融入集体的心理_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中融入

来源:典礼 时间:2019-11-24 07:50:31 点击:

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中融入

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中融入 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中融入范文 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中实现着自身的不断发展。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 迅速增大,父母离异家庭的增多,众人对幼儿的期望值增高 等,婴幼儿出现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 系不良等心理卫生问题也呈蔓延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 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种种困扰。

究其原因,婴幼儿出现的很多心理卫生问题根源就出在家长 身上,家长消极的社会价值观、不良的情绪状态和相关知识 的缺乏都会制约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冷静 分析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家庭环 境的有针对性的实施与指导策略。

一、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 不少家长对“现代的三维健康观”理解偏颇,将幼儿健 康简单局限为生理健康,尤其看重幼儿体重和身高的增长、 幼儿园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等,没有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摆在 应有的位置。部分家长和教师比较偏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 培养,较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幼儿的情绪、 情感、态度等更是关注不足。

(二)忽略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从主观上将幼儿的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幼儿园,忽视家庭作为第一环境的教育与影响作用。

有的幼儿园只关注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 区,如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 的重视。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调查发现,家长普遍缺乏基本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 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很落后,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幼 儿教师或者专业心理医生的职责。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 育被简单地用社会教育、德育工作代替了,把幼儿的心理卫 生问题片面地归为思想品德问题等,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缺乏 一定的教育实践指导,家长对提到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普遍 感到一筹莫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家庭是婴幼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伴随他 们终生成长的特殊环境。因此,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 透、融合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养 育行为,适度调整并构建科学的亲子关系。通过多方努力使 婴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婴幼儿 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环境渗透―――提供适合婴幼儿需要的物质条件 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 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到家庭中的环境条 件,首先装修要适当,避免“成人化”和“贵族化”。一方 面,应考虑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防止“成人化”。要求 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造型等,营造遐想、天真、烂 漫的氛围,以激发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引起轻松愉悦的感 受。要给他们提供拼、插、撕、搭等自我操作和探索的材料, 便于自主选择游戏,不能画地为牢地限制婴幼儿的活动。另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庭条件,防止片面追求“贵族化”。

豪华的装饰并不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反,虽然家庭居 住条件有限、生活简朴,但父母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 需要,因陋就简“挤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留出一 个墙角或是腾出一个抽屉,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好好珍 藏、仔细保管,甚至在客厅或阳台划出一角,作为孩子展示 自己作品的“展览区”。这对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激发婴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 义。家长考虑到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善,独 立生活能力还很有限,注重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创设一定的 便利条件,布置合理、简洁大方、清洁卫生。这样不仅有利 于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到 活动中来,以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体验到“劳动” 的喜悦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为幼儿选购玩具时,除了要符合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对婴幼 儿的心理健康应有良好的作用。玩具在外形和功能上要能够 吸引幼儿,引起幼儿良好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能激发幼儿 想玩、爱玩的兴趣和愿望。那些带有恐怖色彩、易引起感知 觉不适以及具有迷信、色情意味的玩具,不宜给婴幼儿使用。

(二)营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家庭精神环境 与相对显性的物质环境相比,家庭的精神氛围对婴幼儿 的成长影响更加深刻而长远。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否和谐 融洽,父母是否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能否与孩子推 心置腹地沟通交流,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满足婴幼儿成 长的特殊心理需要。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 种情感,是婴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是几 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出生后5个月~6个月 至9个月~10个月明显表现出来,在1.5岁~2.5岁时达到高 峰。对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来讲,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充分的爱 抚和照顾,多抱孩子、多陪孩子,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避免孩子恐惧和焦虑情绪状态的出现。要为婴幼儿成长提供 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作为婴幼儿的重要模仿对象,自身的 言行对他们的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 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面对婴幼儿时应善于克制自 己的情绪,将烦恼和忧虑等消极情绪置于一边,饱含激情地 生活,努力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感染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一种乐观活泼、 积极向上、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婴 幼儿逐步学会宽容别人、悦纳自己,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这些恰好是婴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养成教育―――坚持科学的教养观念 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长期以来,在对待孩子的态 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独断专制型―――“严”得过头, 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被认为无独立人格、不 存在个人意志,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另一 极端则是溺爱迁就型―――“爱”得过分,把子女当“小祖 宗”、“小皇帝”,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两种关系都不 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当我们把无私 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否则这种关爱就 成了溺爱和放纵。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 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 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 自立的尝试”。〔1〕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 家庭这一特殊环境,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 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要 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婴 幼儿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日 常生活中的教育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要为他们的现实发展负责,又要有助于拓展经验 和视野,更要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此外,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婴 幼儿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出牙时间的早 晚、动作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可能不完全一 致。要学会欣赏幼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及时发现。合格的父母应独具慧眼,善于 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不必过多采 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 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四)引领成长―――给予婴幼儿共同指导与引领 父母要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家庭 教育要走出“提前传授书本知识”、“只看重考试成绩”的 狭隘境地。现代父母应该把家庭当作培养孩子情感、意志、 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为孩子的童年幸福和终生健康 奠定坚实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在提倡“终生学 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勇于进取, 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接受锻炼,这会给孩子树 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全家人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为幼 儿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家 庭中要有意识为孩子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和条件,主动转变 角色,成为孩子共玩同乐的亲密伙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尤其是父亲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和个性特点,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父子或父女游戏更有助于孩子果敢独立、 自信坚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

(五)同伴学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的交往。如果长时间独 处,婴幼儿常会产生难以名状的烦恼和孤独感,渴望交流而 没有机会交流的状况可能会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这种教养 方式下的婴幼儿从表面上看温顺、乖巧、不出事,但这却损 害了他们的身心正常的发展。长时间的独处,势必造成婴幼 儿的交往意愿逐渐淡化和技能逐渐消退,甚至会泯灭其好奇 心和求知欲,从而对孩子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积极与同伴交 往,孩子们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在交往中学会调控情 绪、学会分享和互相尊重。要引导幼儿考虑他人的感受,多 为他人着想,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融洽人际关系。婴 幼儿正是在与同伴缓解摩擦、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了换 位思考、解决问题。要引导幼儿合理表达情感,采取“与父 母、老师和小朋友说说心里话”等积极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往,从 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

在家庭中自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得当。“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来都与受教育的年龄特点、心 理特点以及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应注 意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2〕因此,实施心 理健康教育时:一要贴近幼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体察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增强针 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与幼儿共同欣赏美国经典幼儿故事“逃 家小兔”,通过兔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以 及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尝试去了解幼 儿的内心感受。故事中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 样,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二是矫正幼儿问题行为时 必须有的放矢。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幼儿心理 发展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时, 必须做到有的放矢,综合制定矫正和治疗的方案,帮助幼儿 纠正问题行为,使之逐渐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