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典礼 > 情境创设 [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 [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典礼 时间:2019-10-18 07:56:35 点击:

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 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 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进行了探讨。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高中汉语阅读教学 中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 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 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 谐、生动、张弛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 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 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因而频频出现低效、 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那么在新课程理 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充满 生命活力呢? 汉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 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 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汉语阅读教学中去创 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 蕴涵着的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 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 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 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 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 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 问题情境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 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 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 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 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 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 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了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 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 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 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 兴趣。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 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 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 来。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 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 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 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 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可故意 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 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 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 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

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 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 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 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 解读,获得了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 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 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 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 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 “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 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 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 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 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比如 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 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 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 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 地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 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傅道春.情境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林强.汉语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J]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2011,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