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

来源:驻点 时间:2019-08-03 15:30:28 点击: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_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么有哪些中国 名人爱国故事呢?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1: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 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 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 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 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 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 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 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 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 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 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 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 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 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 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 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 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 朋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 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 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时, 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兰芳 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 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 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 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 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 “回戏”(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 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 呢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大 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 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 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关 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 方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 又会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 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 为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2:秋瑾的孤独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 官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会去革 命,其实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 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

其实她还有孩子,一家和乐美满。在一个女子要缠足、丈夫可以纳妾 的社会里,一个丈夫为了成全妻子的好学,愿意拿出一笔钱送妻子去日本留学, 相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

然而,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 女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 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杀头 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 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一个可以容纳解放女性的男性团体,也必定是开放的。可见,徐锡麟、 陈天华等人都是优秀的男性,而秋瑾的丈夫也绝不是坏人。不过,秋瑾觉察到自 己与丈夫在思想上已经分道扬镳,她无法再回到那个保守的社会里,所以她为自 己的生命做了勇敢的抉择——提出离婚。

秋瑾的孤独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都鲜有人能理解。幸运的是, 秋瑾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这些与她把酒言欢的留学生,知道秋瑾很喜欢一把剑, 便凑钱买下来送她。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时,她当场舞了一回。我不知道那张 持剑穿和服的相片是否为彼时所摄,但在秋瑾的诗中记录了此事,她说:“千金 不惜买宝刀”,原来那把剑所费不赀,耗尽千金,以至于一群人喝酒喝到最后付 不起酒钱,于是秋瑾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要和朋友们喝得痛快,诗的下一 句便是:“貂裘换酒也堪豪”。后来,这群留学生回到中国,潜伏在民间,伺机而 动,随时准备革命。心思缜密的秋瑾,不但有激情,也有理性,可谓当时回国革 命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离婚以后的秋瑾要面对生命里巨大的孤独感。

相信她和徐锡麟之间的感情是革命,也是爱情。所以当徐锡麟冲动起义,因为没 有详密的规划而失败被逮捕,并惨遭清朝官员恩铭将胸膛剖开,活活地掏出心肝 祭奠时,听闻徐锡麟死讯的秋瑾立刻起义,因此被捕。

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而徐锡 麟就是当年提议买宝剑送她的人。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也 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拟,他 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

在徐锡麟死后,秋瑾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

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 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雨 愁煞人”,又是一句诗。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她是一个在文学上、戏剧上尚且无法全面说出其影响力的女性,她也 是一个传奇,历史的传奇,因为她的生命活出了惊人的自我。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3:军神刘伯承元帅的一生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 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 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 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 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 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 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 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 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 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 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 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 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 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 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 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 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 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 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 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 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 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 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 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 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 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 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 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 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 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 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篇4:乔老爷的滴水之恩 接到乔羽的宝贝女儿国子的短信,我心里一动:多年不见,乔老爷和 夫人佟琦,还有他们三个懂事的早已成家立业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国子在短信 上说:“亲爱的妈咪,一切都好吧9月12日上午9点在新闻大厦举办老爷子歌词研 讨会,央视来录制现场,特请您作为嘉宾发言。您能来是我们全家人的愿望。请 回复!爱您的国子。” 我立刻兴奋起来。这些年我年纪大了,过去常联系的朋友,渐渐地疏 远了。而且,对方也一样,好像大家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老去。就连名气 很大,过去经常抛头露面的人,比如乔羽乔老爷,也陷进了这个怪圈。想到此, 我连忙给乔羽的女儿国子回短信:“亲爱的国子,我正盼望见到你们,谢谢你们 全家人想到我,给我这个机会。你父亲乔老爷的歌词研讨会,我一定参加,雷打 不动。” 但是,那天我还是食言了。问题出在我老眼昏花,把9月12日上午9点的研讨会,看成9月17日上午9点。偏偏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我还接到了冯牧先 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纪念活动的邀请,也指定我在会上发言。当 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深情追忆冯牧先生的时候,新闻大厦乔羽歌词研讨会给我安 排的那把椅子,却让乔老爷全家人失望地空着。回到家再看国子的短信,我蒙了, 不禁十万火急地向孩子道歉:“亲爱的国子,实在对不起,我把乔老爷的歌词研 讨会误记成9月17号了!今天我去开完冯牧逝世20周年纪念会,再看你的短信,才 发现我记错了日期。看来,我是真的老了,日子过得稀里糊涂。不过,老爷子的 歌词有口皆碑,万众传唱,这比开任何研讨会都珍贵。而我不懂歌词艺术,即使 参加研讨会也说不出什么来。但对老爷子及你们全家给我的情谊,我铭记在心。

为此,我准备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倾心说说老爷子和你们全家人对我的关爱。” 笑眯眯的,那个几年前常在电视里出现的如同弥勒佛的乔老爷,没有 多少人不知道。他写的歌词,可谓点石成金,广为流传,说他是中国歌词界的泰 斗,是没有人持疑义的。不说他在“文革”前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写的插曲《让 我们荡起双桨》,为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早已家喻户晓,成了 中国歌坛的经典,只说20世纪80年代后,乘着改革开放大潮,他写的《牡丹之歌》 《爱我中华》《难忘今宵》《思念》《夕阳红》《说聊斋》等等,哪一首不风靡 一时,久唱不衰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毛阿敏、宋祖英,这些在国内风光无 限的一线歌手,都是唱着他的歌红起来的。不过,我如此强烈地想写写乔老爷, 却不是因为他的歌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因为他对我的滴水之恩。中国有句老 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对他虽然没有涌泉相报之能,但涌泉相报之心 还是有的。

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比我大8岁的乔羽还年轻,才40出头。除 了私下里,人们决不敢像现在那样开口闭口叫他乔老爷。既然叫了,他也会环顾 左右,不敢答应。因为,那是个人鬼颠倒的年代,他和许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一 样,活得灰头土脸的。

清楚记得是1972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我们这些因各种原因被迫离 开北京的人,陆续回到北京。城里没有我们的窝了,都靠投亲访友过日子。我算 幸运的,经胡华先生引荐,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容。这是我一生中最窘迫也最狼 狈的时候:父亲的冤案没有平反,年迈的母亲下放在江西鲤鱼洲,不知何时是归 期,三个孩子因我和丈夫的感情破裂而处在骨肉分离中。难以启齿的是,国家经 济萧条,商品奇缺,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还有煤球票、肥皂 票、白菜票什么的。我带着两个孩子,不仅没有这些票证,即使有,也买不起。因为我很久没有领到工资了,口袋里几乎不名一文。为了不饿着两个正在长身体 的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节衣缩食,连午饭都省了。外出很少坐公共汽车,多远 的地方都走着去。偶尔也使坏心眼,自己做一张假月票,趁人多的时候挤上车, 拿出来远远地向售票员晃一下。售票员通常半睡半醒地趴在台子上,看都不看一 眼。古人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是真正尝到了被钱逼死的那种感觉。可是,我 还死要面子,怕人们知道指着我的脊背说:看,贺龙的女儿落难了,到了这种地 步! 那年七八月的一天,天非常热,脚下的柏油路都被晒软了。我去给住 在西便门附近的一个同事送药,不知不觉走到我母亲下放前住过的西便门国务院 宿舍附近。忽然,一个高大的身影立在我面前,随后听见那人对我说:“这不是 捷生吗大中午的,天这么热,你去干什么”我茫然抬起头,眼睛一亮,认出对方 是大音乐家郑律成。他和我母亲住在同一个院子的同一栋楼里,母亲下放前我们 在楼道或路上遇见他,还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的夫人丁雪松,常打 招呼。

“吃饭了吗”郑律成在确定站在他面前的真是我之后,不等我回答,又 问。我望着他苦笑笑说:“郑叔叔,我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了。”郑律成看见我这副 落魄的样子,明白我处境不好,叹息一声说:“不吃午饭怎么行走,我带你去吃。” 说着,他拽着我的手不由分说往既定的路上走。我个子小,身体弱,拽在他手里 没有任何分量,只能由他。这样勉强走了几步,他松开手,自己在前面走,我在 后面跟。

西便门国务院宿舍当年住着不少名人,有写过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 的周而复,有截取过日本偷袭珍珠港情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大功的红色 特工阎宝航……再就是郑律成,他大名鼎鼎,是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的 专业作曲家。整个院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因为他是朝鲜人,还因为他早在20 世纪30年代就到了中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他背着从朝鲜带来的小 提琴到达延安,投身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请女诗人莫 耶作词,谱写了著名的《延安颂》;请公木作词,写了更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 (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与冼星海、 聂耳和田汉齐名。抗战胜利后,经过中央特批,他带着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 女生队队长的妻子丁雪松回到了朝鲜,又写了朝鲜人民军军歌。要知道一个人能 为两个国家的军歌作曲,在世界举世无双,因此享有“军歌之父”的美誉。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经周总理批准并征得朝鲜金日成首相同意,他随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任外交官的妻子丁雪松一起回国,正式加入中国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 1943年他与丁雪松结婚后,上了抗日前线,怀着身孕而留在延安的丁雪松不慎在 雪地上滑倒了,引起早产,生下一个女孩。孩子生下后因为没有奶,丁雪松把他 从朝鲜辗转上海带来的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卖了,换回一头刚下崽的母羊,每天给 孩子挤羊奶喝,这才把孩子救活了。郑律成从前线回到延安,有感于他的那把提 琴救了他的孩子,给孩子取名为郑小提。后来郑小提也成了音乐家,在总政歌舞 团创作室任创作员,也和大家一样,在西便门国务院宿舍进进出出。

这是在十年“文革”中,社会乱哄哄的,文艺团体像郑律成这样的大作 曲家,都被打入另册。郑律成更因为历史复杂而受审查,要求他每天去团里报到, 中午在那儿吃一顿样板饭。因为中央乐团是样板团,团里的饭也叫样板饭。那时 他50多岁,身体很好,从西便门去地处和平里的单位路不算近,每天骑一辆破自 行车来回。

那天郑律成没有骑自行车,看来不是去团里,也不是从团里回来,他 说带我去吃午饭,可是,既不往他家里带,也没有往街边的小餐馆带,更不可能 带我去路途遥远的样板团吃样板饭。当时在小餐馆吃饭也要用粮票,我猜想他家 里不开火,上餐馆也囊中羞涩,不知这顿饭怎么吃,吃什么。因此,跟着他在烈 日下走,沿路我犹豫不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好像穿过了半 个北京城。

当他带着我穿过大街小巷,敲开大柳树一个破败院落的一扇普普通通 的门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把我带到了他的好朋友乔羽家。

乔羽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简直如雷贯耳。因为我也是文学 青年,喜欢“文革”前的电影、小说、诗歌和歌曲,唱过乔羽写的《让我们荡起双 桨》和《我的祖国》等电影插曲,还知道他是人人皆知的电影《红孩子》和《刘 三姐》的编剧。在我心目中,这两项占一项就不得了了,而他两项都占了,太了 不起了。

出现在我面前的乔羽,却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大,那么英俊。他个子 不高,微胖,穿着一身颜色单调的衣服,才40多岁,但没有这个年纪的干练和锐 气。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郑律成这么大一个音乐家来访,他也不特别热情,甚至 有些无所适从。站在他身边明显高出他一头的妻子,反而气质高雅,衣着光鲜, 头发梳得纹丝不乱;30多岁的人,还可以用亭亭玉立来形容。后来我才知道,乔 羽从他工作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下放在张家口,那天是偶尔回家的,碰巧被郑律成和我遇上了。而郑律成顺便带上我去找他,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申诉信,反映他 历史问题的清白,但他的汉字写得不好,想请乔羽给他抄一遍。

乔羽的妻子佟琦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她是满人,贵族出 身,祖辈曾是朝廷的高级将领,人们在私下里都称她格格。据说顺治皇帝的佟妃, 就出自他们家族。由于出身高贵,又有良好的家教,她言行和衣着与众不同,即 使在那样极端的年代,也敢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在山东济宁故乡当过小学教 员的乔羽,纯粹一介平民,1946年参加革命后,虽说上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 学,但那也是土大学。他之所以有今天,是一路吃苦耐劳走过来的。因此,当他 站在佟琦身边,形成明显的对照,也因此他们戏剧性地过了一辈子。

看见大音乐家郑律成带着我在午饭时间走进家里,女主人佟琦表情木 然,站在那儿不动,没有给我们做饭的意思。我又猜,她肯定有难言之隐,那时 粮食定量,她家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正是胃口大开的年龄,多招待客人 一顿饭,自己就得饿一顿。也是后来才知道,佟琦是中国文联医务室的医生,虽 说有皇家血统,但她在单位仍属群众行列,再说,她的医生职业又是人们得罪不 起的。因此,乔羽被下放了,她还能带着三个孩子留下来。但要管好这五口之家, 她也得量力而出,精打细算。因为在文艺界听多了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她特别 痛恨男人拈花惹草。

郑律成和乔羽坐在狭窄的客厅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完全成了多 余的人,那种气氛让我尴尬极了。郑律成突然意识到什么,指着里面的房间对乔 羽说,老乔,我给你说几句话。两个人进去后,声音压得很低,嘀嘀咕咕一阵, 乔羽冲着门外大喊,佟琦,你进来!女主人进去三两分钟,声音突然高起来:你 个死老郑,有话怎么不早说呢人家是公主啊!你看慢待她了。然后斩钉截铁地说, 我出去买菜,割肉割肉!说话间,她已大步流星走回客厅,刚才还表情木然的脸 春风荡漾。我惊惶地站起来,她风一样刮到我面前,压住我的两个肩膀说:你坐 你坐,和老郑、老乔好好聊天,我去给你们割肉包饺子。

同样也是后来我才知道,郑律成和乔羽进到里屋,是向他解释,我并 非佟琦痛恨的那种迎合男人拈花惹草的女人,而是贺龙元帅落难的大女儿。在命 运上同样经历了颠簸的佟琦,听说我的身份和处境,大吃一惊,一股侠胆柔情油 然而生,对我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还未从愣怔中回过神 来,她已经提上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了。当时乔羽的供给关系不在北京,她和三个 孩子每月每人只有二两肉票,她一口气全买了。回到家,不要任何人沾手,一个 人在厨房里丁丁当当包起饺子来。我进厨房去帮她,她举起两只沾满面粉的手,用臂弯把我推了出来,说请你都请不来,哪能让你动手呢 这顿午饭,我是含着泪水吃完的。八两肉包出的饺子,乔羽和郑律成 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两个人只顾对付乔羽从床底下搜出来的一瓶酒,你一杯我一 杯,装出很陶醉的样子。佟琦则坐在我对面,痛惜地望着我,不断地催促说,吃 啊吃啊,老郑老乔喝酒,你不管他们。她还说捷生,你父亲贺龙是开国元帅,国 家的大功臣,不会整死就整死了,总有一天要给他平反昭雪。今后的日子会好起 来的。郑律成和乔羽也附和说,是啊,是啊,苍天有眼,将来一定会还贺龙元帅 公道。然后劝我想开一点,把心放宽,先把孩子养大,把难关渡过去,相信总有 云开雾散的时候。

听着这些暖心暖肺的话,我真想趴在桌上,放声大哭。

从此,我和乔羽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和佟琦更是亲如姐妹,她叫我 公主,我叫她格格,两个见面无话不说。他家的三个孩子,对我以妈妈相称。当 然,我父亲的冤案也很快被澄清了。1975年6月9日,在父亲含冤逝世6周年之际,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抱病从医院赶来致悼词。

20世纪80年代,我回到了部队,老伴李振军担任武警第一任政委。乔羽的小儿子 乔方(歌曲《红旗飘飘》的词作者)中学毕业后,没有工作,我和老伴想尽办法把 他招到了部队。

可惜郑律成没有活到让我报答的这一天。那是1976年12月,刚刚粉碎” 四人帮“,张家口复排反映我父亲领导南昌起义的京剧《八一风暴》,邀请南昌 起义将领的亲属和孩子们去观摩,郑律成也在邀请之列。从张家口回来的第二天, 12月7日,喜欢撒网捕鱼并写过《川江号子》的郑律成带着侄孙女银珠和6岁的外 孙剑锋去昌平京杭大运河捕鱼,突发脑溢血,栽倒在河边。偏僻的运河边根本没 有出租车,两个年幼的孩子边哭边艰难地把他弄到岸上,拦了一辆三轮车往昌平 城里送。但终因耽搁太久,我们的大音乐家再也没有醒来。得到消息,乔老爷极 度悲伤。几年后,他在矗立在八宝山郑律成墓前的墓志上写道:”郑律成同志是 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革命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 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篇5:岳飞弹琴感刺客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善书法,也精琴棋。每当他心中烦闷的时候,总 要弹奏古琴,以抒发心中的忧愤。公元1141年,岳飞抗击金兵,连连取胜,兵进至朱仙镇,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到金兀术的老窝。

这天,岳飞正和部将们计议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桧促使宋 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飞骗回京城加以杀害。

岳飞离京城临安不远了,突然对面来了几个校尉拦住岳飞说:“圣上 有旨,命你在城外安歇,没有圣旨,不得进城。” 这天晚上,岳飞就住一座寺院里。想着胜利指日可待却不得不放弃大 好战机,心中实在郁闷,夜不能寐,在院内踱步,望着满天星斗,连连摇头叹息。

回到屋里,岳飞见墙上挂有古琴一张,伸手摘下来,定了定音,伏案弹奏起来。

秦桧杀害岳飞计划的第一招是行刺。秦桧让人从监狱里提出一个身强 力壮的死囚,告诉他去城外刺杀一个奸细,事成之后,不仅可赦死罪,还有嘉赏。

这个犯人听说是刺杀奸细,又可免死得赏,高高兴兴地出了城。秦桧 的阴谋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卖命去干;待岳飞一死,再把他抓起 来灭口,神不知,鬼不觉,万无一失。秦桧一想到这,心里就美滋滋的,静等刺 客的回音。

刺客来到那寺庙院内,藏在一棵老槐树后面。他听见岳飞在屋里叹气, 就蹑手蹑脚来到了窗下,在岳飞转身摘古琴时,立刻闪身进了屋内,躲在屏风后 面,提着气,踮着脚,向前移了几步,正要行刺,这时琴声响了,刺客马上把刀 缩了回去。

岳飞手中的牛角琴拨,在琴弦上弹拨,琴声飞扬,或柔或刚,或紧或 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高亢时,像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拼杀金兵;低沉时, 像是感叹壮志未酬,忧国忧民…… 刺客心想:“这是谁呢如果是金人奸细,怎么能弹出这样好的琴呢” 他用一只眼睛从屏风的细缝中偷看:弹琴的人一身朝服,脸色白润,分明是中原 人呀! “管他是谁,趁他一心一意弹琴之机,我一刀结果了他!”刺客心一横, 刚要下手,只听琴声突然停住了。刺客浑身的肉紧缩了一下,差一点把手里的刀 落在地下。这时,只听岳飞长叹一声:“唉!何时收复旧山河啊!”琴声又陡然响起。

刺客听了听,咦这曲调为什么这样熟悉呢这不是我爹谱作的《送军行》吗原来,这个刺客是郾城人,父亲是个有名的弹琴艺人,能作曲弹琴, 在民间卖艺糊口。那年,金兵占了郾城。金兀术设宴庆功,把他父亲抓去弹琴助 兴,他父亲不弹不奏,怒目而立,还在金兀术面前把琴弦全拨断了。金兀术气急 败坏,命人把老人家打得遍体鳞伤,关在营中。岳飞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兵,救 出了老艺人。老人家一高兴,就谱写了这首《送军行》的琴曲,到处弹奏,赞扬 岳家军抗金。一天,岳元帅亲自来到家里,和老艺人一见如故。岳元帅请老艺人 教他弹《送军行》…… 刺客想着想着就落泪了。他的心被琴声卷走了,随着琴声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慷慨,忘了自己是来行刺的。“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岳飞默默站了起来, 自言自语地说:“我岳飞抗金大志未酬,何以报答父老乡亲!”刺客听到“岳飞”二字, 钢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头“轰”的一下胀得斗大,一下子从屏风后面钻出来, 叫了声:“岳元帅!”扑通跪倒在地,泪水哗地流了下来,涕泣着说:“岳元帅,我 对不起您。” 岳飞被他吓了一跳,看着前面跪倒的人,便问:“你是谁”刺客把行刺 的事细说了出来。岳飞怒火冲天,双眉倒竖,大骂秦桧卖国投敌。他把刺客拉起 来,安慰了一番,赠送了他一些银两,让他逃走。

秦桧想暗杀岳飞的阴谋就这样在岳飞的一曲琴声中破灭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