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中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_家庭教育爱的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_家庭教育爱的教育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1-03 08:00:36 点击:

中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范文 一、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状 (一)爱的教育陷入误区的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爱的教育,即是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 程中,对子女有爱的付出,使子女在优良的环境中健康成 长;
要教会子女“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并得到子女 爱的反馈,实现爱的真谛―――“给予”与“反馈”。但是, 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走进了误区,大致表现为以下四 种: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疼爱过度,为博得孩子欢心, 不论孩子提出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都给以满足。在 生活方面,父母事事包办,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结果最终养成孩子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第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思想上认为“树大自然 直,儿大自成人”。他们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放 任自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推给社会,只以供给孩子生活为 自己唯一的任务。这就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 闯祸。第三,专制型。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不听取 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教孩子。结果 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第四,冷淡型。因夫 妻离异或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人关心,得不到应有的爱和 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嫉 妒心强,不与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二)爱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 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 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 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不 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 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选 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次,独立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理。法国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 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摧毁种种 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 段去改的时候,它们是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 拔不掉了。”青少年最容易模仿和受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 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意志力不够坚强。长期的放任 自流会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心灵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 种种不正常的心态。最后,独立的个体有爱的需要。孩子是 独立的生命个体,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有 着对爱的渴望,都有着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 需要。这些需要被满足,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奋 发向上。父母的爱抚、关注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家庭永远是自己最温暖、 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反之,爱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向,甚至是病态的人格和畸形心理。很多事例都证明, 大多问题少年就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应给予的关 爱与尊重而造成的悲剧。

第二,以个人经验取代理性的爱的教育 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 育。毋庸置疑,天底下的每一对父母都爱孩子,这是由他们 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爱往往会 陷入误区。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真正的教育,他们的许多做法 是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 律出发。“我们是为你好”是时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话, 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其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好心 未必就能得到好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 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不能主观假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 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第三,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 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数家长们 自认为经验丰富,希望孩子不必要去经历他们已经发现的痛 苦或冒险,经常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个不可以做”等 等话语。但是,“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 往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是极度厌烦。巴雷特说,一个 人只能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好奇是孩子的一 大天性,他想自己做一做,试一试;
如果家长束缚了孩子手 脚,仅仅只是重复说“不可以”,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

如果被“逼急”了,他们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 理和行为。

二、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存问题产生根源 (一)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长期的封建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 育观念根深蒂固,有些至今仍毒害着人们的头脑,甚至成为 家庭的价值观念。首先,“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 的道德规范。其强调子女应向父母尽“孝”,而对“孝”的 解释是“无违”,即孩子父亲在家中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 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的意志,完全忽视子 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其次,中国传 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下一代的。

子女出生后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紧绑四肢,父母以为子女长 大成人后能循规蹈矩。子女成人后如有行为不端,常被认为 在乳婴时未被绑住手脚的缘故。传统的家庭教育以顺从和听 话衡量子女成材。为使子女听话,则施以体罚以示训戒,于 是发展出了“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的传统观念。最后, 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重心的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主要的 运作单位,家族的利益至高无尚,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为了维护家族的权益,就要求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由 此形成了严重的利己观念,“己之所欲,施之于子女”的观 念也就随之形成了。(二)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桎梏 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 经验,注重形式训练,把理性的训练看得比传授某些方面的 知识更为重要。而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是以静止的眼光去认识 家庭教育现象,以功利的心态去对待家庭教育活动。在理性 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 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轻耐心鼓励, 重形式训练、轻实践锻炼。为了使孩子能考高分,进重点, 过分关注智力培养,而忽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

三、改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不是专治者,也不是奴仆,而应 该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只有从小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 人格和选择,他们长大了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尊重孩 子,首先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人来看。只有平 等教育下的孩子,其心态才是最平衡的。彼此平等,孩子才 不会排斥,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不会有距离,也不会出现父母 居高临下发命令、下指示的现象。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 和隐私。独立和隐私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独 立受到了伤害,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隐私被人窥探, 孩子会觉得很难堪,觉得难以做人。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思 想,不要随意曲解孩子。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尊重孩子的 思想,是给予孩子的最高奖赏。(二)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现在家长最爱问孩子的问题是“吃得好不好”,“穿得 暖不暖”,或者“今天都学了什么”,“考试打多少分”等 等。但又有多少家长会关心孩子今天快不快乐,遇到了什么 困惑,有哪些烦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进行情感 沟通的需要,其实不然,两个月的孩子就有情感取向。法国 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曾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 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 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婴幼儿就像宠物,只要给它吃饱穿暖就 可以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对情感的需求,就像庄稼 需要阳光一样,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父母要经常关注孩 子的喜怒哀乐,倾听是了解的基础。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是 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

(三)言传身教,发挥父母的榜样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正所 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语调、动作、性格 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尤其是婴幼儿和青少年,好 奇心强,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 印象。上行下效,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凡是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本人首先应该做到。父母应当事事严 格要求自己,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 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只有在有爱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不仅要给予子女物质生活上 的保障,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 界,真诚地与孩子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建构良性的家庭教育, 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家庭教育环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