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及帮助】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及帮助】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2-02 07:51:01 点击: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及帮助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及帮助 未成年学生的生存、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 庭离异现象增多、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 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多,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 趋势。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率也不断增加,并呈低龄化发展 趋势。当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在客观上,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经济条件差、 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缺少家长的督促,很多特殊家庭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 特殊家庭学生随祖父母生活,老人体弱年迈,只能勉强给孩 子温饱,根本无法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正常成长的 环境与条件。

其次,在主观上,一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伍,由于家 庭生活的变迁,对子女要么溺爱、放任;
要么高压、粗暴, 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疏通。

第三,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家校沟通 困难等问题。如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很难与家长沟通;
特 困家庭则主要是家长素质太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有的家庭 则缺少通信工具,无法与外界经常联系。因此,家校沟通困 难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与学校教育 相悖,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

第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赌博风气的蔓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孩子的健康 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他们极易结交校外不良青年,造 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几点思考 首先,别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来看待,而始终要以 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其次, 要特别重视把学校的教育与对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充分 结合起来,别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做是解决特殊学 生心理问题的唯一主体和唯一途径,而加以无限夸大。正如 一位接受行为训练学生的家长所说:“在改变孩子的同时, 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要改变孩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 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 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 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 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 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 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 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 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 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4.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 家庭,由祖辈做监护人。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 旧,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 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做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 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 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第三,班主任应把一种更炽热的“爱”贯穿于整个对特 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没有爱,就没 有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应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等对待特殊学生,充分承认和了解他们的差异性, 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详细地了解每位特 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如离异家庭的子女通常会不 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特征:自卑和无望感。单亲(主要是父 母离异也包括父母有一人离世)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方面 的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人 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又一心 理特点,这使特殊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 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 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 冲突;
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 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在离婚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 程,本身心绪不宁,自然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 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长期下来, 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

身心疾病突出。一方面,现实的基本生存条件易使他们 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中;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饮 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其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促使 他们身心受损。王某,女,七年级学生,早年父母离异,跟 父亲一起生活,由于老家房塌,租房过日子,父亲打工但收 入不稳定,且无暇照顾女儿生活起居,王某一包榨菜要分三 顿吃,身体越来越差,自她家3个月付不起租金后,居无定 所,开始四处游荡,更无心学业,并与外来不务正业的小青 年鬼混。得知此情况后,教师一方面迅速组织学生四处寻找, 将她带回学校;
另一方面,在班中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开 展献爱心捐款行动,并由八位小组长和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每 人给她写信,随时欢迎她回到班集体中来;
再者,建议学校 考虑她的实际情况,予以免费住校解决住宿问题。她回来之 后,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被深深地感动了:学习安心 了,身体健康了,脸上又重现出了当初那天真、活泼的笑容。

2.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

采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辩证地 施治,促使其转化,不可急于求成,因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 不可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种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只可能前功尽弃。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 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 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的基础上, 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又能使工作有案可查,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 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成效巨大。具体可结合 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
发放调查问卷, 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

制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计划;
对部分特殊家 庭学生进行家访;
组织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座谈;
可建议 学校组织党员及部分班主任教师与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结对 帮教,把工作落到实处并建立有关档案;
可建议学校动员和 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从理论上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进行总结探索;
不断搜集并有针对性地 加强宣传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案例;
请班 主任老师及时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关照”;
对 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经费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 及老师的温暖;
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 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 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对他们的进步及时 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 的原因及危害,促使他们提高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 可行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 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 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 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 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 不改的特点;
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自制力差。他们 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
既自卑 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 但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这是一 种很矛盾的心理。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 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 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 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 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 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愿我们的 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 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