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物理教学心理学思想与发展|心理学理论

物理教学心理学思想与发展|心理学理论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2-02 07:50:17 点击:

物理教学心理学思想与发展

物理教学心理学思想与发展 一、对心理学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顺应:物理教育心理学 的开拓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化运动成为了国际心理学发展 的重要趋向,这一思想潮流在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也得到 了反映。邓铸最早基于生态化运动对认知心理学进行了方法 论反思,并试图进行物理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然而其模型 拟合并未成功〔6〕。邢红军提出了“物理教育生态化”的 命题,并开拓了原始物理问题、科学方法教育等体现生态化 的物理教育心理研究领域,并成功拟合了原始物理问题解决 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7〕其系列化的工作开拓了物 理教育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前沿。

二、物理教学具身化的提出与内涵 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研 究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强调提高教育活动的 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建立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 育的效益,促进人才迅速成长和发展。这一思想为物理教育 心理研究打开了新的视界,而“具身性”研究则可以说是心 理学生态化思想更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具身”研究已 成为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认知科学中最令 人振奋的观念就是认知是具身的”。“具身认知”就是对人 身体认知功能的强调。归结起来,“具身认知”的基本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
(2)我们对于客观 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身体的活动影响 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
(3)意义源于身体,抽象的 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
(4)身体的不同倾 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8〕。“具身性”的提出 与价值是相对于传统认知心理学“离身”化的特征而凸显的。

从柏拉图的“绝对理念”到笛卡尔的认识论,西方传统心理 学理论及其哲学基础默认了一种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哲学 观,在此基础上,人的身体被认为是中性化的,其不过是心 智的“容器”,而不会对心智产生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更 是将认知系统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程序,忽略了一切身 体因素,这种局限受到了诸多反思与批评。正是由此,“具 身”观点已得到了教学领域的应用。

三、物理教学具身化的物理学依据 (一)经典性:物理学的古典文化传统与审美特征 物理学作为科学的主干学科脱胎于西方哲学的母体。已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了“哲学―科学”的称谓,意在强调 科学根植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与哲学传统,可被冠以“经 典性”的指称。“物理学初现于古希腊。所谓经典物理,其 中经典的意思就是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标准、原 则和方法的或以其为特征的意思。”〔9〕这种审美标准的 内涵包括对超越、自由、和谐、简约以及形式化与内在性的 追求。虽然历经多次“革命”,然而可以说,经典性却是物理学延续至今的文化精神。对于相对论,杨振宁指出了其体 现经典性的研究方法:“他(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是 用大的原则来做的,表面上看起来,不是从具体开始的。不 过,你如果再仔细地想一想,他取了哪些原则,他为什么抓 住了那些原则,以及他怎样运用这些原则来写出广义相对论 的,你就会了解,他的那些原则还是由他从近距离所看到的 那些规律所归纳出来的。换句话说,爱因斯坦吸取的过程, 仍然是从近距离变成远距离,然后从远距离得到规则再回到 近距离来。”〔10〕这种物理学经典的文化与审美特征需要 物理教学给予理解和彰显。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源自宗教义理的“物理学第一 原理” 在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同时,近代以来西方新 教思想亦从深层影响了科学思想的发展,共同造就了近代科 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帝造物”的信念让自然成为了一架 被制造的机器,人由于亦是被上帝制造,因此部分地分享了 上帝的造物能力。在这一逻辑下,人类被认为可以去理解自 然作为被造之物的机制。进一步,“当思考这世间万物存在 与运动的根本道理时,人们不满足于笼统地说世界是某个创 造者(TheCreator)创造的,他们还试图以数学的严格来理 解创造者是如何创造的。那么,如何表达创造者所遵循的原 则?科学家将之归结为是使某个量最小(大),这是很长时 期以来科学家的习惯了。”〔11〕这种造物原则即最小作用量原理(principleofleastaction),通常被作为物理学中 描述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即从一个角度比较客体一切 可能的运动(经历),认为客体的实际运动(经历)可以由 作用量求极值得出,即作用量最小的那个经历〔12〕。这一 原理在光学、力学以及近代物理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其 物理意义是说,“造物主”总是沿着最短的路径、花费最少 量的力气、使用最合适的手段以达到目标。这无疑是令物理 学者惊叹而神往的,因此最小作用原理在物理学定律中享有 最崇高的地位。

(三)人择原理:人类的物理学与认知的具身化 缘于狄拉克发现的“大数假说”的“人择原理”其意为:
宇宙之所以是现在我们所观测到的这个样子,是由于如果不 如此就不能产生人类,也就不可能有人来研究宇宙了。我们 的宇宙是具有人类生存的宇宙,或者说是“人择”的宇宙。

因此,例如三维时空、万有引力及其数学表达式的存在都是 因为人生存于三维的、拥有如此自然条件的宇宙〔13〕。如 果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则不难发现,物理学“经典”的审 美特质也是对高尚人性的归附与彰显。曹则贤认为,物理学 对平衡、对称美感的偏爱就是缘于这种结构人把握起来最为 方便,给人的感官刺激也最为舒适。而“最小作用量原理” 也蕴含着“人择”的意蕴,作用量的“最小”实质上就是人 作为造物者的主观选择,由此,“最小作用量原理”也被戏 称为“懒人原理”。人择原理对物理教学的具身化有重要的启示。人择原理强调:物理学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构与内涵, 是因为物理学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人类生理条件的外化构 造。与之相呼应,具身认知则强调:“身体是认知的身体,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具身的,身体的结构和功能规 定了心智的内容和属性;
心智是根植于环境的,心智、身体、 环境融合为有机的整体。由此可见,在人类生理限度与认知 成果耦合性的意义上,人择原理与具身观点具有内在的统一 性,这为物理教学的具身化提供了深刻的物理学依据。

四、物理教学具身化的应用与策略 (一)物理教学具身化的细腻性 具身的认知功能集中体现为感性体验的细腻性。虽然感 性认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具身观 点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性体验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具体而论, 具身体验并非是为了物理抽象而不得已的“铺垫”或“准备”, 而是物理认知必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甚至规定了物理抽 象的内容和属性。实际中,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 当今学生的各种具身化体验已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例如 驾车经验中,启动加速过程座椅给人的体验被描述为“推背 感”;
篮球鞋在比赛中的摩擦性能被描述为“抓地感”。在 很大程度上,当下正是一个“‘感’时代”,文化氛围的日 益开放与身体刺激的日益多样使学生越来越多地产生新的 感触并乐于表达这些感触。例如,语言描述的形象性被称为 “具有画面感”,似曾相识的感觉被概括为“既视感”,电影观赏体验中画质不清的感受被描述为“粘滞感”。诸如此 类具身的感触都需要物理教学纳入考量。

(二)物理教学具身化的丰富性 物理具身认知既是细腻的,又是多样的。物理教学不应 只关注传统的视、听、嗅、味、触等感性认识范畴,还应对 具身的丰富性有足够充实的理解。在美国首次“太空授课” 中,美国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在对地面学生们描述航天飞 机起飞时的感受时说:她能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推力将她不停 地向前推进。这种对具身感触的传达不仅局限于视觉,而是 对动觉、触觉、内脏觉、平衡觉等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 分体现了具身的丰富。

(三)物理教学具身化的整体性 具身的物理体验不应被分割为机械的条块或刺激反应 式的联结,而应明确,学生的具身体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 认知功能的。例如,有教师为使学生体会物体动能的存在, 故意拿起一块物体表现出要向学生掷去的样子,对此,学生 自然地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对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动能有了 感同身受的体验。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物理运动的视觉、 动觉的感触,以及对曾经有过的肌肤痛觉的调动,共同导致 了畏惧感的产生。虽然都不是身体的直接感受,然而这类“畏 惧感”却是多种具身感受的整体效应,不仅包括多种感官的 整体,还包括所有认知经历的整体。“学习环境”的研究显 示,教材纸质、教室布置、桌椅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是为对具身认知的整体性的一种印证。

五、物理教学具身化的反思与展望:不断追求物理教学 的境界 物理教学具身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从学理上深刻解 释了解决物理教学机械灌输的可能性,为物理教学达到“庖 丁解牛”的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进路。物理教学是具身的, 意味着教学应该在每一个环节都自然地发生、使学生自然地 理解,学习物理的过程应该经历的是一个直指人心、感同身 受的体验历程。具身化有潜力使物理教学不再落入机械与僵 化的窠臼,而是能够深刻地领会物理意义,并通达物理知识 蕴含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审美,这就是物理教学值得追求的至 高境界。在具体层面,物理教学具身化不应被泛化与随意化, 更不能构成对学生身体的侵犯或危险的尝试,而应从物理学 科史、科学思想史、人类文化史、精神分析等层面进行研究, 明确物理知识最深刻、最本原的经验与动因,这一研究与实 践需要所有物理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