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共2篇)】 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共2篇)】 高中语文新教材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1-13 09:05:34 点击:

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共2篇)

新教材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共2篇) 第1篇:结合新教材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一堂 课的首要环节。导语能否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于 漪曾说:课堂导入犹如提琴手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后边才能演 奏好或歌唱好。所以,导语要先声夺人,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 干扰,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养, 使之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课文情境中去。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诗文名句是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它的内在美咀嚼不尽。雅名贝斯 说:“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的唤醒。”用诗文名句导入, 陶冶情操,唤醒学生的内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审美创造,营造一 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课文本身, 更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问:“离别作为 一种永恒的存在一直是文学艺术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人们用诗词曲赋来倾诉离 愁别绪。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诗?”这是课堂上的 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 乐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相见 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等等诗句。然后教师总结:“离别是诗 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笔下的离情或豁达,或深情,或豪放,或婉约。而 把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这首 千古绝唱。” (二)做题开路,引导思辩 纵观现在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较高的往往带有趣味知识考查的特点, 比如江苏卫视《一战到底》,语文教学也可从中借鉴。开课时先出一道题,如拦 路虎激发学生攻克的欲望,或进行趣味选择,考查思辩能力,顺畅导入课文。例如,在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先写了余光中的几句诗:“酒放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让学生猜一猜 写的是哪位诗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李白的浪漫个性与气质便在学生口中一 一道来,这样讲起梦游诗便轻而易举,游刃有余。

(三)媒体唱戏,事半功倍 教师应善于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或引发 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

例如:我在讲授作文“细节描写”时,先播放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 的沉船片断,学生立即被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吸引,再向学生发问:“最打动你 的细节是什么?”学生的话匣如被巨浪冲开,进行了丰富、深刻的阐述,细节的 魅力已被学生捕捉到,余下的作文指导及训练轻松无比。

总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刻体验教 材的内涵之美。

(四)数学习题,出奇不意 语文课借用数学习题、公式或物理现象、生物原理等导入,有种让学 生出奇不意、眼前一亮的神奇效果,往往能迅速激活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

例如学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先让学生算了一笔帐:中国人 口多少亿13亿。农业人口多少亿?9亿。农业人口比例是多少?60%左右。结论:
农民问题是个大问题,农民的素质与发展直接影响中国的前途与发展。早在80 年代,中国作家高晓声便开始用笔关注新时期的农民,完成了他的“陈奂生系列 小说”。我们来看看80年代农民的现状。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小说幽默戏 谑背后更沉重深刻的社会主题。

(五)谜语对联,搭台唱戏 谜语、对联是一种兴奋剂,提神花,可以把一些乏味枯燥的知识变得 妙趣横生,使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知。如讲《项脊轩志》可打谜语“衣锦还乡”, 谜底:归有光。讲文言《勾践灭吴》可出蒲松龄的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斧 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让学生写出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千可吞吴。”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用对联“铁板铜琶,继东 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等等既引发兴趣,又 练习了语言运用,更走近了作品。

(六)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生活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敏锐的视角、开 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 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顺理成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例如,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刚好正值“中法文化年”,我巧妙联 系这一国际大事,开场问学生:“今年大年初三,当我们还在家中欢度春节时, 法国人在干什么?”(学生作沉思状)。我激动地讲着:“在全球第一街巴黎‘香 榭丽舍大街’上,86万法国民众聚集在一起观看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盛装游行’, 观看人数之多,超过了法国国庆。”(学生的惊叹声打断了我的话语)“这是‘香 榭丽舍大街’第一次允许外国人进行盛装表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第一次被披上 了红装,只因中国人偏爱红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写在脸上)“中国文化在国 外受到如此的尊重、欢迎,的确扬了国威,振了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日 趋独立、强盛。然而,早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中国文化却遭遇了尴尬,拱手送人, 遭人嘲笑,鲁迅对此奋笔疾书,写下了《拿来主义》。”现实与历史、课外与课 内就这样跨越时空巧妙连接。

(七)作家传奇,引人思考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具有传奇的一生。比如:司马迁、苏轼、张爱玲、 史铁生、川端康成、霍金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不同的人格魅力,经历坎坷而又 充满故事。导入时不妨小谈一二,会使生硬的作品变得温暖,陌生的作家变得亲 切。

比如学习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开场先讲海子:海子是一 个神话,也是一个悲剧。他从安徽农村走来,15岁考上北大(学生眼中充满钦佩), 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他特立独行,离群索居,远离现代文明,一心埋头 创作,完成了200多万宇的作品并多次获奖。(啧啧赞叹声)但在1989年3月26 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放着一本《圣经》。(学生惊诧) 海子为何而死?是一个永远的谜,或许我们可以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 诗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因为它写于诗人自杀前两个月。这个导入可谓“一石二鸟”,既引发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极大好奇,又 能暗示这首诗表面幸福背后隐藏的巨大孤独,引领学生解读文字,由浅入深走进 诗歌内涵。

(八)知识串联,温故知新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教师对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既要全局在胸, 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导入时,联系 旧课或与之相关、相似的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语文学习网”,让学生 学会比较鉴赏和系统归纳。

比如,学习文言《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这样导入。“古人云:‘一人之 辩,胜于九鼎之师。’可见说话的作用有时胜过百万雄师。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 子,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烛之武说退秦师,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靠的是语言技 巧。如本单元学习的《庄暴见孟子》,用的是投其所好,转移话题;
《烛之武退 秦师》用的是分析利弊,使人就范;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的是现身说法,启发 对方。今天,我们看看聪明的触龙又用什么法说服顽固的赵太后。”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它需要教师充满激情, 大胆创新,让导语绽开艺术之花。教师也将凭借精彩的导语优化知识结构,活跃 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排斥、畏惧情绪,激发创造思维,挖掘学生潜能, 为他们营造和谐、民主、亲切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以一种放松、快乐的心情去感 悟语文的博大精深,真正体现新语文、新课堂。

第2篇:由新教材把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对于全国多数地区来说,高 中语文仍然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材。这套教材目前已经使用了两轮, 第三轮正在使用和修订中。第一轮是1997年至2000年,即在江西、山西、天津“两 省一市”使用的“试验本”;
第二轮是2000年至2003年,在“试验本”的基础上经过 修订推广至全国的“试验修订版”;
第三轮从2003年至2006年。2002年,为了适应 高考提前一个月的实际,也为了与当时正在研制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相衔接,教育部调整了高中课程计划,同时去掉了教育上“试验修订版”这 几个字。于是,这套高中语文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这就是第三轮正在使用的 教材。由于是逐册替换,2005年秋季替换到第五册。这样一来,客观上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教材年年都在变。不少教师说,刚刚学会了,又说不对了;
说好不变了, 又下文件了。其实,这二三轮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材的不同版本,只是不断地修订 完善而已,教材总的框架并没有改变,是同一套教材的延伸。就整个课程改革来 说,这套高中语文教材的修门,还只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套 教材仍具有过渡的性质。这套教材不管还能使用多少年,也不会再变动了,这是 因为,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新编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 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展实验,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也进行高中新课程实 验。

毋庸讳言,高中新课程在实验中也确实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实 行新课程以后,高考怎么考?必修与选修究竟如何划分课时?那么多的选修课, 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教?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能否承担这样的任务?这些是网扰 实验区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几个实际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课程改革的这种形势,无疑会给我国基础教育往入 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以及教学评价等方 面,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可以说,这次包括教材改革在内的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教材所反映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新内容的出现,也是自然而 然、水到渠成的。不管课程改革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阻力,改革的火方向都是 坚定不移的。

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相当部分的 文章是新增的,并且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
二是编著理念相对靠前,道德说教相 对减少,而人文因素则相对增加。无论怎么说,这套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语文能力,是以往教育所不可比的。但要真正发挥好这套教材的优势,还需要 教师和学生的配合。

新教材注重人文性,许多文章内涵很丰富,不是所谓“标准答案”所能 框定的。再说,同样的答案,因为语言组成的差异而出现一些不同,这是很正常 的,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说,不少教师按课文的内在逻辑上课, 同时加进了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讲这 一首诗,而且还讲到他的人生历程及与人生历程相关的其他诗篇,课堂气氛很好。

学生反映,听这样的课很有味,也很有意思,但做题时有困难,因为老师在上课 时没有详细讲。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数理化课堂上讲的跟课后做的,是举一反三 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课是个例子,用解答例子的方法去解答其他题目;
而语文则不同,至少课文与课后练习题的关系不是这样,如果教师上课时把有关课后练习 题的内容都讲了,那么,让学生再做那些练习题,就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做题 只是简单的重复,在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味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语文不过如此。

再如第四册中的小说《边城》和《陈奂生上城》,虽然是公认的优秀作品,但教 师不会在这些小说上花时间,因为小说中没有什么语段可以题目化。教师不重视, 学生自然也没有兴趣,因此,在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看来,不少文章似乎形同虚 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需要感悟,文章需要感情。教学中如果太功利了,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审美情感也就不复存在。而教材的编写不是也不能指向语文考 试,它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感受语文,热爱语文,享受语文。

一线教师,一般比较迷信考试或考试成绩,因此,上课的最终目的是 指向考试。功利性如此明确,上课往往容易变味,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功利 起来。所谓阅读课,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试题分析课,即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肢解成一个个题目。这是因为除了教师迷信成绩之外,由于教材十几年不变,而 各地的会考又在如期进行,这样每次会考之后都会有一些课文成了下次会考阅读 题的内容,而这些课文及题目相对比较典型,又往往为校考、联考、县考、市考 等考试所采用。

高中语文新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语文能力。这套教材所体现的语文教育理念,与以往的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 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要求较高,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后,新教材的教 育理念和内容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到底还是一个教材与高考的关系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手巾总有一两本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之类的书, 这些书如果使用得当,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存在的问题 是,有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后练习题,而且在备课时往往做好这些题目 (其实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抄上去),然后将这些题目细化到课文教学中去,上课 时一般是依照教学用书和课后练习题去讲,题目讲完了,课也就上完了。课后布 置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去完成练习题,学生做作业时是不用动脑筋的,因为答案 教师都已讲过,甚至抄过。这样做至少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 受课后练习题的影响乃至牵制,使阅读课变成做题课,影响语文课的质量:学生 做题则无非是把教师上课时讲的答案移过来,这样做题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对 能力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另外,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语文是最容易 学的,因而不愿在语文上面多花时间。有一些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仍然习惯于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上课,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有人喻为“旧瓶装新酒”。但是,另一方面,就我所知,一大 批教师,都一直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 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并且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这不能不 说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积累成果。

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而就。特别是由于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 课程改革,交易变了,而且在不断修订调整,过去通用的教法被否定了,新的教 法又还在摸索之中,不少教师有顾虑,感到困惑,这是很自然的,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这次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任何改革,都 是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吸取与纠正。事实上,20多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 都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像“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 辅相成关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自学能力的培养,等等, 一直是这些年语文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等等,恐怕不能说与过去老师们的探索和试验没有关系。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具体措施又必须是稳妥的。因为教学不像种 试验田,失败了可以重来,而学生是不能耽误的。教材可以试验,学生可以参与 试验,但这种试验,只能比过去更好,而不能比过去更差,因为学生耽误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既要保证新教材内容的落实,又不得不 考虑三年后的高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一课一练”的内容。我认为,如果这 种做法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学生通过做题,既巩固了课堂上 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又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毕竟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评价 一位教师的教学成果,相当多的人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仍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只是不能把这种做法推向极端,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当做纯粹的考前演练。

下面说说新教材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语文考试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可 以说,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愈来愈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 已经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拿阅读来说,新教材提出来的“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 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质疑思辨,融会贯通”“提要勾玄,迁移运用”等单元教学目标,与考试 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分量,文学作品的鉴赏已成为语文高考的重 要内容。比如,在这几年的语义高考试卷中,就增加了古文翻译、名句默写和古 诗鉴赏等题目,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评分标准更加强调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 地表达等,这些也是与写作教材的改革理念相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 看到,高考作为一种大规模的选拔考试,它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高校 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改革、稳定与发展,因而既要十分慎重,又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实际。

教材改革与考试改革,一个是治本,一个是治标。作为语文教材的编 者来说,应考虑如何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无论学生将来是升学还是就业, 都能具备相当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学什么考什么,而不 能颠倒过来,变成考什么学什么。但是,目前我国高考的实际,又决定了我们的 高中语文教学是考什么教什么。我认为,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不要有太多的 顾虑。要注意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辅之以科 学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真正提高了,就等于给了学生以不变应万 变的法宝,不管具体的考试内容怎样变化,都能无往而不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