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从初中语文材中探寻梁启超人学思想塑造学生人格:梁启超

从初中语文材中探寻梁启超人学思想塑造学生人格:梁启超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0-19 07:59:05 点击:

初中语文材中探寻梁启超人学思想塑造学生人格

从初中语文材中探寻梁启超人学思想塑造学生人格 摘要:学习语文对于人的价值,重要的是人文性和工 具性,人文性表现在情感、世界观、人格等隐性而深远的内 在方面的影响;
工具性表现在听、说、读、写方面。在当前 有“回归传统文化”的趋势下,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学生人 格魅力的培养元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价值的一方面。

在近现代以来,梁启超的“人学”思想对新时代的人影响很 大。本文主要从梁启超“人学”思想观念入手,于初中语文 教材中探寻适合的人格培养题材。

梁启超从戊戌维新时期强调国民“群体启蒙”到新民时 代强调“个人启蒙”的转变,是他对时代认识的深化,他认 为“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群聋不能成一师旷,聚群怯 不能成一乌获”。[1]他在《新民丛报》中揭露旧思想、旧 风俗、旧政治对人的束缚,引进西方人文精神,阐述“人” 的价值和个人自由及实现途径。“新民”作为他“人学”思 想的理想,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新”思想。二是“新” 民权。他把公德和私德结合起来培养“新民”品格,即重铸 国民道德。梁启超把德性看着是一种力量,其“德性”不仅 指道德品质,而且指一种权利义务,包括内心之德和外在之 行两种品质,他的道德和权利都来自于“人之为人”的自然 权利。“近代中国自然权利观有两个重要思想资源:一是西学,二是儒学”,[2]梁启超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元文化” 要素,采用“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 之”[3]的方法开启“新民”事业,“因才而笃”与“变化 气质”是他淬厉所本有,采补所本无之意。他从传统自然法 中发掘人之自然性,从人欲和道德角度,为吸收、融合、发 扬西方自然法精神找到了“文化土壤”。用古今中西人学元 素批判封建专制,是他阐释“人之为人”的理论依据。

一、梁启超源于孔子的“独立”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家们,以启蒙“人” 和改革为“救亡”策略,他们一方面以西方民权和政治理论 批判旧制度、构建新的权利关系;
另一方面又在文化返古中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资源,“就其理论来源看,维新思潮 是以孔子学说作为学说的理论来源,这同其对封建意识形态 进行的批判形成一种矛盾。为化解这个矛盾,维新思想家们 采取一种割断思想发展进程的做法,把孔子和孔子后学割裂 开来。”[4]梁启超把先秦时期的孔子思想作为本原,作为 孔子的真思想来继承和批判,其目的是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 元素与西方思想结合,使“拿来的”思想能着地生根,以培 养国民之“独立性”。他在《论保教之说束缚国民思想》中 指出:“我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 想自由之明效也”,又指出:“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以其思想之自由也……其所教者,人之何以为人也,人群之何以 为群也,国家之何以为国家也。”他的这种人格培养思想, 在初中教材中《论语》六则、《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的学习人格。梁 启超把这些思想的真意还原到历史本身,还原到思想者本身 去理解,剪断了它与封建专制传统工具的关系,剥除了与秦 汉以来作为道统的儒家教条之意,只弘扬传统文化中肯定人 的价值的思想,从中发掘真正的人道价值注入到其“人学” 思想中,目的就是批判封建专制对人性的扭曲,激发国民对 自身价值的认识,为培育国民的权利思想和个人主义精神寻 找“文化土壤”。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尽性主义》里指 出,国民树立的根本义,在发展个性,梁启超把尽人之性作 为个人自立、发展个性的根本要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压制人 性的合理性,张扬了人的个性,并把个人自立与强国联系起 来,把新“民”作为新“国”的基础,这改变了传统“臣民” 奴隶价值观念,构建了新的“国民”思想。梁启超认为真正 的儒家是推崇人性人欲之自然性的,他说“儒家最崇尚自然 法,……自然法亦称性法”,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普通性, 即人之良心和自然人欲,是顺天道应人欲的,他肯定了人性 的价值,把尽性作为人自立之本,并以此开民智,新民德, 鼓民力,启蒙“新”道德和“新”国家的形成,这是他在特 殊的时代环境中的维新路径。二、梁启超“智勇”思想在教材中的开掘 在中国天道人论中,纯正的天之道才是人之“理”,这 种“理”是自然秩序的体现,是万物存在的本质所在,是自 然的本体,中国文化中的人欲自然观具有反“天理”反禁欲 的意义,是对人的肯定和张扬,具有普世性价值,“‘人欲’ 的价值地位所以能够得到转换,正是凭借‘理’的这一社会 功能,‘人欲’被证为‘理’,最终确立了‘人欲自然’之 自立领域。”[5]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西方那样完全 把“人”作为研究主体,深挖人之为人的人性价值,但中国 传统文化中亦有不少反禁欲思想家把“自然人欲”作为人之 为人的“理”,这种“理”具有确证人的价值的意义。在《论 语》中提出了“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种纯粹的人格观念。梁启 超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新民”品格的文化“元精神”,以树 立国民自信心,培养国民新道德。梁启超以启蒙需要为根本, 传承和批判传统文化,构建他的“人学”思想,他说:“吾 所患不在守旧,而患无真能守旧者。真能守旧者何?即吾所 谓淬厉其固有而已”,其“人学”启蒙中坚守了哪些优良传 统文化呢?据《新民说》相关文章和有关研究成果表明,传 统文化中智和勇的民族精神是梁启超“淬厉其本有而新之” 的重要内容。他弘扬智、勇精神,启蒙国民在以“智胜”的时代争得一席之地,启蒙人们做权利国民,培养国民的权利 意识以实现个人独立,智和勇是他鼓舞民气的思想之源。在 中学语文教材中《犟龟》、《强项令》、《岳飞》、《骆驼 寻宝记》、《送东阳马生序》等文章中都渗透着对学生勇气 的培养,这是学生人格的重要方面。

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情感教育,如果以梁启超“人 学”思想来关照,有助于语文教学中人格观念的确立。在梁 启超看来,智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也是思想能力,即一种德 性,包括自尊、自爱、独立、权利义务思想、爱国心、服从 等品质,这些思想正是我们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

他不吝笔墨介绍荆轲、蔺相如、毛遂等历史英雄,赞誉先秦 重生命、重友谊、重职守、守承诺、重名誉、重道义等传统 美德,并在传记人物中歌颂孔子之智慧,晏子之爱国,蔺相 如之智慧和爱国,毛遂之智勇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国民尚武 精神和中国魂思想,这何尝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品质 呢?梁启超构建起来的“人学”观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培 养学生人格品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 务[M]:第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55[2]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2003.29 [3]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释新民之义[M]:第二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57 [4]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 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 wwW.DYlw.NeT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