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语言领域教学策略 [基于不教理念的初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

语言领域教学策略 [基于不教理念的初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0-16 07:51:43 点击:

基于不教理念的初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

基于不教理念的初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 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讲过类似的话,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理念(以下简称“不教”) 是叶圣陶先生始终坚持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 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核心素养”便成为中小学 一线教师、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主要研究 对象。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无疑是本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 建。语文教育专家顾之川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 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 人文素养等知识;
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 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
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 惯;
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2]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将 之概括为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 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3]无论哪 一个学段,语言建构与运用都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叶圣 陶先生也多次强调过语言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 性:“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 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 点在‘行’;
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 能力。”[1] 核心素养最终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语言的建构与 运用也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推进。语文课程研制专 家认为,具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学生必须能积累较为丰 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
能在已经 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 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
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 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

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 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 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能通过梳理和整合, 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 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以上内容可简要概括为积累语料经验、掌握语用规律、 形成语感结构、情境交际修订、自觉转化运用。要真正使学 生从“知”出发,达到“行”的地步,可以在叶圣陶“不教” 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科学的教学模型,采用 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最终“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一、基于“不教”理念的学生语言建构运用教学模型简 介基于叶圣陶先生的“不教”理念,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 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学者构建了一个以“评价促进”为主要 教学策略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模型。该模型将五个语 言要点视作不断循环的运用程序,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 教”作为模型内核。它既是教学中应努力的目标,也是最终 的教学结果。

研究者认为:课程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基 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能够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

[4]在上述教学模型之中,“评价”将作为促进学生学习 的主要策略,在强调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迁移、检验教学成 果、反馈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

当前教育评价领域主要有“对学习的评价” (assessmentoflearning,简称AOL)和“促进学习的评价” (assessmentforlearning,简称AFL)两种范式,前者注重 结果,后者注重过程。核心素养及其各要素在各学科教学中 的落实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需要更多地关注过 程性评价。AFL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想学、 更会学、学得更好、学得更有意义”。这时候,评价是为了 收集学生学习信息,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定,然后支持学 生的后续学习。这种评价镶嵌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AFL 营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拥有监督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清晰理 解课程目标的权利,可以主动并积极地参与评价;
教师的职责在于创建支持学生学习表现的环境,以此真正获得学生学 业进步的证据。[5]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教学模型中, 五个程序之间的循环、深入、上升主要靠“促进学习的评价” 来推动。

二、初中学生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 (一)设计多元评价,促进语料经验的积累 “积累语料经验”是“语言建构运用”教学模型中的第 一个程序,是一切语言建构的起点,也是语文学科其他核心 素养的基础,一般认为有三层含义:积累语料,积累个人言 语活动经验,积累语料以及积累活动经验的经验。

“积累语料经验”可以称得上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第 一要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 思路部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 用规律。[6]语料既可以是字、词、句等基础语言单位, 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叶圣陶先生曾选编过很多部 适用于不同对象的国文教材,非常注重语料的选择与积累。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积累,可 以基本满足日常交流所需,对“积累语料经验”这一程序的 重视大大降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的“教”还 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个人言语活动经验”实则上是生活 化的语料,也是语言运用的最直接体现,将“个人言语活动 经验”积累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语料”,既可以转化为写作的素材,也可以转化为交际所需要的语言材料。但 这一积累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还处在盲目无意识阶段,更需 要教师的有效指导。“积累语料以及积累活动经验的经验” 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将积累的过程视作 积累的对象,需要高度的自我意识,初中生学习、实践起来 尚具一定难度。

按照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目标分类理论,一般语料可 以归为“细节知识”,即“事实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 相对应的认知过程常常是记忆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 以据此来设计口头测验项进行随时评价,也可以设计书面小 测验进行总结评价,还可以设计情境进行适应性评价。

叶圣陶先生十分看重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要求注重实 效,强调“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譬如在“认识 生字生语”这一项上,要求做到:“所谓认识,应该把它解 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 认识;
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 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是真正认识了。”[1]这 “生字生语”其实就是最基础的语料,“认识”就是学习积 累的过程。怎样检测学生是不是真正认识了呢?可以检查他 的笔记,也可以听他的口头回答,但最重要的是看他是不是 能将这些生字生语灵活运用于交际情境之中。因此现在有很 多老师上课检查预习的方式不仅仅是读一读,而是要求用文 中的一部分词语根据文章内容创设一个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对这些“语料”的积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

“个人言语活动经验”一部分可以归为“事实性知识”, 一部分可以视作“元认知知识”中的“自我认识知识”,涉 及元认知知识目标的测评有其独特性,因为这些目标要求从 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什么是“正确”答案,它存在重要的个体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认知过程,可以 设计一些灵活有效的评价工具,也可以发动同学进行现场互 评。

如在一节“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前体验课上, 教师展示了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
他和几个人来到走廊里,突然他认真地看着其他人,双 眼一瞪,大吼一声:“哈!看我乾坤一掷,陈家脚来啦!” 只见他身体后仰,猛地抬起右脚,用力向前一甩,“嗖”的 一声,鞋子飞了出去。其他人见状,先是笑得合不拢嘴,然 后蜂拥而上,争抢他的鞋子,喧闹声里,不知是谁用力一扔, 他的鞋子便无辜地掉到楼下去了![7]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语用规律的掌握 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语用规律”主要是指语言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律,如词的分类、 短语结构、单句复句、基本修辞等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如口 语书面语的表达效果及运用习惯等,这些基本规律有助于学 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是“语言建构运用”教学 模型的第二个程序,也是在“语料积累”基础之上自然跨入的语言建构过程。

按照安德森目标分类理论,“语用规律”绝大部分可归 为“概念性知识”。要初中学生掌握此类知识比“积累语料” 似乎要更加困难些。在中小学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 被淡化处理,不做专门讲练,而对语用的训练又比较单调机 械,与实际语言环境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这些知识常常涉 及语言运用的一些原理或通则,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类知识, 他们就能更加轻松、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有利于促进“语 料的积累”。与此相对应的认知过程常常是理解与应用,总 结性评价对这一类知识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过程性 评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达到目标的信息,同时为 教师提供设计序列教学活动的数据与材料。

如在初中记叙文的“语言与情感”专项学习时,教师在 “知识学习课”上会首先提供一些专项策略,如:
1.锤炼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 妙用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新颖脱俗,鲜活生动。

对用于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情态等的词语要十分讲究, 描绘事物力求曲尽其妙,要使读者感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2.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可以使你的作文形象生动、鲜明突出,大大增 强语言的感染力;
用词准确,富有变化,增强语言表达之美;

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词意,表现节奏之美;
多用四字格, 两两相对,可以构成匀称和谐之美;
引用名言警句,又可以获得理性思辨之美;
综合运用整句和散句,可以形成整齐、 错综之美;
巧用文言词汇,可以营造庄重典雅之美;
而充分 使用修辞格,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幻化出无限新奇夺目之美。

[8] 在之后的“作中体验课”与“作后升级课”中,教师会 指导学生修改评价层级表,提炼标准;
然后根据层级表小组 讨论评价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在明确标准的基础上动手写 作,最后对照层级表修改案例。经过这一轮完整教学,学生 利用层级表对各类词语的运用规律、修辞的运用规律有了更 深的理解,从明确评价标准到评价同伴习作再到评价自己习 作,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效促 进了学生对语用规律的掌握。

(三)坚持发展性评价,促进语感结构的形成 语感的本质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是个体在其生活中进行 言语活动的产物。广义的语感是指对言语活动进程和方式直 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狭义的语感是指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节和控制言语活动的合乎法则的 心智活动方式。[9]“形成语感结构”主要要求学生能在 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 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 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这是“语言建构运用”核心素养教 学模型的第三个程序,相对于前面两个程序来讲,第三个程 序既是学生语言建构活动的一个终结点,也是语言运用的一个出发点,是学生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常常劝诫学习者应该有点“自觉 心”,只要一提起,就会觉得随时有可以注意的材料,也就 是随时可以做揣摩、分析、比较,于是提高语言将是必然的 后果。语言提高了,临到写作更不用多花心思在推敲语言上, 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好似一股活水自然流注, 没有半点儿阻碍。[1]这点“自觉心”其实就是指学生学 习语言时的一种自主状态,有了这点自觉心,无论阅读还是 写作,都会慢慢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自己的习惯, 其实质就是促成了学生个人语感结构的形成。这方面的知识 可以归为“程序性知识”,它反映的是语言领域应该具有的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并非结果。这一类知识对应的认 知过程常常是“应用”与“评价”,帮助学生在阅读时随时 做出评价,在写作时能毫无阻碍地表达自我,是一个不断发 展、不断促进的过程。

郭家海老师曾列举过一个利用发展性层级表进行评价 修改的小案例:
原文片段:哥哥怀揣一沓皱巴巴、沾满灰的钱来学校给 弟弟,在校门外远远就看到了在打篮球的弟弟。这时,弟弟 也注意到了他,他明显瘦了许多,脸色泛黄,衣着更是单薄, 也很脏,远看就像是一个小老头,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似的。

他的头发很凌乱,沾满了灰,脸上也多了几条皱纹,弟弟看 了很是心疼,忙迎了上去,可哥哥这时却迅速走开了,留下了一脸茫然的弟弟。

改后片段:哥哥怀揣着一叠脏兮兮、皱巴巴的钞票去见 弟弟。他脸庞消瘦,面色蜡黄,单薄地站在那儿,远远望去 像一根火柴棒似的。他脸上明媚的微笑与额头上明显的皱纹 和身上粗陋的衣着极不相称,令弟弟一阵阵心酸。看着他这 样笑吟吟地看着自己,弟弟忙迎上去,可哥哥却立刻走开了。

[10] (四)确立评价标准,促进语言运用的自觉转化 中小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型的第四 个程序是“情境交际修订”,是“语感结构形成”的升级与 发展,但由于初中生的语言学习还处在发展之中,在这一程 序上的表现并不十分鲜明,暂且不论。第五个程序是“自觉 转化运用”。“自觉转化”其实就是教师的“教”理想中的 最终结果,也是“不教”所追求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能力、 核心素养真正形成的标志是“自动化”,即通过梳理和整合, 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 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就是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 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 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 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1]让学 生自觉动脑筋的最佳方法便是让学生自己会评价、能评价,有思有得。“发展性层级量表”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培养学生 “自觉转化”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在中小学写作课的三种课型中,这样的标准贯穿始终, 从标准的拟订、修改到确定、使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老 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觉转化”的过程。

如在初中生抒情文“材料与中心”专项训练时,可以参 考下表:[8] 层级表中三个层级的内容表述符合初中生的语言习惯, 有相似也有不同,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去认识、熟悉、使 用、内化,不仅能将这个标准应用于某一次作文,而且能将 其化为常识,变为本能,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语言运用自觉转化”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可归入 “元认知知识”,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多一些意 识与责任,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类知识进行 “分析、评价、创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将“核心素养”向课程体系 转化与落实的关键时期,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致力于修订新一 轮课程标准,建立核心素养教学模型。但是,在本质上,素 养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可能性。[11]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是毋庸 置疑的,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却需要教师将内容、 策略、评价等环节综合考虑。将“评价”作为促进学习的重 要策略构建“语言建构运用”教学模型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达到“自能阅读、自能作文”的“不教”目的。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1980.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 2016,(3).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S].教育部基 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 [4]王烨晖,辛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问 题[J].人民教育,2017,(3-4). [5]郭家海.基于核心素养的AFL作文评价模型建构[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江跃,叶黎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作前体 验课》课堂实录[J].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2014,(1). [8]郭家海.中学写作教学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1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