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环境史学_环境史学的兴起与高中历史教学

环境史学_环境史学的兴起与高中历史教学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1-16 08:10:20 点击:

环境史学的兴起与高中历史教学

环境史学的兴起与高中历史教学 环境史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门显 学。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环境史学的一些观念、成果对于学生更好地把 握历史极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入环境史学的理念、成果,从而辩 证地看待人类文明史、科技史、政治制度史等,培养学生多角度考查历史的思路。

一、什么是环境史学 环境史属于历史学科,研究特定时空下的具体的人、人群和社会与自 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垄断全球的经济形式为 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使全球环境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 时,保护人类环境、人类家园的倡议不绝于耳;
各国环保运动,环保部门也相继 发展、成立。而反映在人类历史研究上,由传统的注重人、人类社会的研究,逐 渐加入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类 社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带来的后果等,最终产生了环境史学。由于其特殊的世界 观和问题视角,加之与当今人类环境的紧密结合,环境史学已成为当前最为活跃 的史学分支,可以“显学”称之,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史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环境史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将自然环境看成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永远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环境的变迁, 都会对人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利用自然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进入阶级 社会以后,金属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应用,使人类能够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 垦耕地。铁器造就了人类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加快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如水土流 失、沙尘暴相继出现。到蒸汽机、内燃机出现以后,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空 前高涨,从而造就了近代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 破坏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工业污染引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和 生态危机。第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的努力,人 类对自然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许多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的发生, 与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界过度地开发利用有关。于是,人类明白了一个道 理,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 现了环保学说和环保组织,由政府出面采取环保措施。

环境史学既要研究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灾害,人类为了抵御自然 灾害所采取的种种自卫措施;
同时还要研究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所造成的次生灾害 和生态危机。就研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研究自然环境的自身的发展变化,诸如气候、动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初始 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其次,要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意识,比如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破坏及人类的环境意识等;
最后,要研究探索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的新途径,总结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得失,为未来服务。

因此,环境史研究不仅有严肃的科学性,又有明确的现实性,做到古 为今用。它由原来的关注人类社会的历史,到考量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环境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寻找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 得与失,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今日的借鉴。”环境史研究的价值和功 用,即在于此。

二、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引入环境史视角 新课标为历史教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转换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思路,而且也要求教学工作者把握新的史学潮流。课改后的教材表明改 变以往按时间顺序将历史过程单一的以历时性的呈现,而代之以专题、分类的结 构式历史教材组织形式,从而以一种新的体系重新塑造传统历史,标示着一种新 的历史编纂思想。同时也标榜着一种开放的、综合性史学风格。

这种开放性要求综合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多种成就与失败,全新的呈现 给高中学生。现有的专题结构当然只是一种框架,而不可能完全包容人类历史发 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就是较为缺乏的一环,这一点在 今后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势必会增加这些内容,而其来源则是环境 史学。因此,适时地将环境史学的成果、理念引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 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全面、综合地理解人类文明史。

我们知道,由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的人类,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自然的;
而自然在不同方 面受到人类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活动。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 与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统一的系统,即人与自然相互作 用系统,简称人与自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和客体,它们的 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具体表现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灾害、发展与资 源、发展与环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 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问题上。而传统历史编纂学中对这些问题的囊括几 乎没有,对于环境问题的探讨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些任务,历史学从来就不参与讨 论,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全部历史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并被人为地分割为多种结构,诸如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将之灌输给学生,而且背 后的生态环境要素隐而未见,人类始终是地球的主人,在人类文明的成就上,自 然环境史如此的卑微。环境史学正是就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反对将人与 自然割裂的机械自然观。它强调世间万物的有机联系,将人纳入生态系统之内, 并将整个人类的历史置于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明确地宣称以研究历史上人与环 境的互动关系为己任,全面地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引入环境史理念 首先,重新解读人类文明兴衰史。

环境史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综合考查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与结 果。以往历史研究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处于首要地位,历史研究也主要围绕着人 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展开。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人类社会,就人类 文明而论文明,还应全面地看待文明的起源与兴衰原因,灌输自然环境的重要作 用及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这在文化史、文明史等许多专题的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区划、人口分布、 政治兴亡和社会发展之关系的撰述是很丰富的。在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及 其社会之影响的解释,早在古典时代就开始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 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等人做了最初 的阐述。虽然曾一度提倡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但后来在主流思想的干 预下,研究者深怕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漩涡之中,从而以提地理环境为雷池, 不敢轻易迈步。今天看来,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作用不容低估,早期主 要文明皆产生于大河流域的肥沃地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兴起不言而喻。

玛雅等古文明的衰亡已经许多有力证据表明其生态环境破坏是导致该文明衰亡 的重要原因,这为今日人类提供了殷鉴。

其次,环境史学能重新检验科技史发展成绩。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 而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酸雨等的出现早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近来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的融化,更是让世人明白自然环境的可贵之处。在许多自然 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干旱化,与人类毁坏森林、森林大面积减 少有关。大气变暖(温室效应),是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所造成的。

沙尘暴增多,与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过度开垦有关。而环境史学正是考量自 然环境在人类文明中作用,改变传统以人类为本位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的综合自然、人文的多角度考查,从而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与结果。这毫无 疑问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如何看待人类经济史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观,反对固执一见。

再次,重新解读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人类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呈现多样的特色,氏族议事会、部落联盟、专 制王权到民主共和,反映了人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成熟。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 着眼于历时性的政治制度发展脉络、中西差别等的讲述,还应以人类生态为本位 去考查该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影响等。

大量事实表明,政治制度的失误是造成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政 府决策具有宏观性,影响面大,大型工程的建设诸如水利、矿业等都需要有制度 性的保障才得以发展,而不同国家的制度、政策对于这些工程的兴建背后的自然 环境考虑往往会有不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就不同。例如20世纪后半叶,在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大规模垦荒,造成了严重的荒漠化,至今仍难以治理。又如 在黄河上中游及各大支流大肆量修建水库和拦河坝,直接导致了黄河断流。非洲 尼罗河上游的水坝虽然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福利,也使尼罗河自古以来的泛滥成为 历史遥想,下游民众的生活随之改变,这些都是人类制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的表 现。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 参考意见和科学依据献言献策,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

最后,灌输以人类家园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古鉴今,发挥史学经世 致用的思想

环境史学家不仅重视过去,更应当重视现在和将来。要根据对历史上 已发生过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来论证今日和未来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寻找在利 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的新途径,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谋求人类与自然 的共存共荣,协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赋予历史学家的新使命,历史学家应该当 仁不让,做好环境史的研究和宣传,而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将这种史学 观灌输我们的学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