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问题化策略 教育的物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问题化策略 教育的物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0-11 07:48:55 点击:

教育的物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教育的物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1 物化和教育的物化 学界对“物化”有着不同的解读。“物化”是匈牙利思 想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首先采用的一个概 念。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 于商品拜物教的深层解读而提出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 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劳动的物化和人自身的物化。具体 表现为人的数字化、人的可计算性、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 子化等方面。教育的物化主要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 初衷,而采取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 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①传统教育中的物化使学生成 为工具性的人。

2 教育物化问题的表现 教育的物化在现实中表现在许多方面。学界的不少专家 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的物化 主要包括教育自身的物化(比如: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和教 育对人的物化(比如:将受教者看作机器)两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教育的物化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2.1 教育观念的物化——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师道尊严”,于是有许多教师 就会认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应当处于绝对权威 的地位,教师可以控制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固定的、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只需要绝对 的服从等等。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不敢质疑或是 怀疑,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老师有 不同意见时更不敢主动反驳老师的观点。这种教育观念其实 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育观念物 化的表现。

2.2 教育目的的物化——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 导价值取向,教育过分地追求功效和利益,将教育作为追逐 利益的工具,是教育目的物化的表现。培根有一句名言:知 识就是力量。诚然,人是要不断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然而,教 育在许多学校已经直接成为了“工具”和“手段”。在以功 利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面前,教师和学生都被“工具 化”了,教育本身也被“实用化”了,比如,因为学生的成 绩对教师的资格评奖、评职称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便 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排名、升学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差生”则会“另眼相看”。

可以说,学生就是挣分的“机器”,而教师则是掌握“机器” 的人。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下的教育将导致人的工具化,使教 育背离其初衷。

2.3 教育内容的物化——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书本知识或前人总结验证的间接知识”,②主要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 外显的显性教育获得;
隐性知识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 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能、方法等,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内 隐的隐性教育获得。国内许多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显性 知识为主,隐性知识的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 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育内 容物化的主要表现。

2.4 教育方式的物化——“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3 教育摆脱物化的基本对策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最 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个理论的。马克 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今天 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这样就不会 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③这可以 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经典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过不少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 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包括需求 的满足等。

在现代社会,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者需要尊重和 关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过分依 赖于灌输和说教,把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的学生看作是工具, 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育者,有必要以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克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

3.2 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有 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改革,众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教师隐喻或教育 理念。比如,对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学者指 出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工业的模式,“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教育者要 辩证看待这些传统的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不能“固守”, 更不能将其作为自己进行“物化式”教学的“托词”。教师 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克服“物化”教育所必 需的。

3.3 努力创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克服“物化”的教育的问题,就需要对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改革,切实践行 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

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教师教学不能仅仅是对文本教材和 参考资料的“复读机”式的解读,还必须将这些内容积极进 行“消化”,要注意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 管部门而言,要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教师考核制 度;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而客观,而不 是单纯地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总之,现代教育要摆脱物化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教 育逐步地摆脱物化,这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 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注释 ① 岳伟,王雅红.论教育的物化与人的失落[J].教育研 究与实验,2007(4). ② 周利荣.“物化”和“人化”两种教育态度比较[J]. 成功(教育版),2012(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