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委 >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一以部编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一以部编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

来源:党委 时间:2019-10-23 07:55:23 点击: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一以部编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一以部编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科 书为例 在小学低年级,大部分生字是在课文学习中随文出现的。

阅读课中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识字的效果 以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乃至对汉字的情感。那么,如何解决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孤立识记、机械认读的弊端呢?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 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生字在低年级教 科书里是怎么分布的呢?以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 级上、下册为例,生字在各板块的数量及比例如下。

显而易见,生字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在课文学习之中。所 以,在阅读教学时,生字教学是否有趣、有料,很大程度决 定着学生对汉字的热爱程度、自主识字兴趣的浓厚程度以及 识记方法的科学性等。

目前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集中识 字,二是随文识字。可是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对识 字教学的模式化处理。集中识字的大致流程是:带拼音组词 认读;
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去掉词语中的熟字认读;
让学生 说说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随文识字则是在讲读 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了,教师出示字卡或词卡,带着学生 读一读,认一认,记一记,再回到句子读一读,教学过程“碎、 烦”,教学效益“慢、差”。

其实.“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教学路径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也无所谓优劣,问题在于具体操作时,教师 因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刻板无趣,很难让识字教学生 动有趣。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和识字课中的识字以及《语文园地》 里的识字,目的指向是不一样的。识字课和《语文园地》里 的识字,重点在于通过教学,认识汉字,了解和掌握识字方 法。但阅读中的识字,除了以上的目的外,还要借助汉字感 悟语言,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内涵,享受阅读的快乐。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阅读课堂里,教师就不会把生字学 习孤立起来,局限于单个汉字的字形识记和字义理解,会更 自觉地把生字置于语言情境里,引导学生领悟汉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体会“这一汉字”在“这一处”的独特魅力;

或追源溯流,带着学生去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让“符号化” 的汉字苏醒过来,言说自己的生命特质以及与相关汉字之间 的联系,从而将生字学习由“这一个”走向“这一类”。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探究字理,建立字族概念 虽然低年级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十多个生字的学习任 务,但并不是说,这十多个生字的教学要平均使用力量。哪 个生字该重点教,哪个生字该简略教,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其中,生字是否带有新偏旁是标准之一。

对带有新偏旁的生字,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偏旁, 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偏旁表达的意思,从而使他们准确识记,实现迁移理解。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最后一课《小蜗 牛》的第二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 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这句话里的“玩”是本课要认识的一个带新偏旁的生字。

这个偏旁在教材最后一页“常用偏旁名称表”里的名称是“王 字旁”。如果我们对汉字略有研究,就会发现,“王字旁” 的本义并非如此。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 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 “兵”;
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

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那这个“王字旁”和“玩” 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总不至于理解成持特大战斧的将帅在 “玩”吧? 去探寻“王字旁”的源头,在理解“为什么”的基础上, 准确识记“是什么”,不但有益于学生当下的学习,更有益 于他们今后的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多方考证,我们给“王 字旁”制作了一个三分钟的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 看,让学生对“王字旁”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楚的了解。

微课的解说内容如下。

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个有趣的偏旁。这个字读什么? 对了,这个字读“玩”。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玩”字左 边的偏旁看上去像个什么字?是的,很像一个“王”字。所以,我们习惯把这个偏旁称为“王字旁”,不过,它还有一 个名字,叫“斜玉旁”。为什么“王字旁”又会称为“斜玉 旁”的呢? 我们先来看“王”和“玉”的区别,在古代,“王”和 “玉”的写法很像,都是三横一竖,没有点。不同的是:“王” 字的三横,中间一横稍短,并且靠上一些。“王”,指的是 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看,“王”字的下面的两横~竖就是 大战斧的样子,最上面的一横表示拿战斧的人。而“玉”呢, 它的三横是等距的,长短一样,古时候指把玉片用绳子串起 来。后来,为了和“王”字区别开来,才加上了一点,成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玉”字。

“玉”作为独立汉字,是有“点”的。作为偏旁时,“点” 没有了,下面的“横”也改成了“提”。斜玉旁的字,都和 玉有关。请小朋友看看这些词语:“珍珠”“珠宝”。发现 了吗?这些字里都有一个“斜玉旁”或“玉”字。这些珍贵 的宝贝,用一个词来说,就叫“珍玩”。“玩”,原来是指 把玉器拿在手里欣赏、把玩,所以“玩”也是“斜玉旁”。

小朋友,现在知道了吧,“玩”字左边的“王字旁”, 还有一个名字说出了它的意思,叫.“斜玉旁”。请跟老师 把这个有趣的偏旁名字再念一遍:“王字旁”“斜玉旁”。

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很容易理解“王字旁”为什么又称 为“斜玉旁”。今后再学到“王字旁”的字,脑海里就会跳 出关于“斜玉旁”的本义,这加深了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从“这一个”到“这一类”的族群意识。

二,举一反三,掌握构字规律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但教材编 排时,生字的呈现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很多有规律的生字 就不得不被打乱而分散出现。教师如果缺乏联结意识,只是 按部就班,遇到一个教一个,学生就很难主动把相关汉字组 成组块,去比较发现,探究不同部件的内涵。如此,学生只 是记住了作为符号的汉字,而没有触及汉字背后的文化,出 现记忆错误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每一篇课文中 生字与生字之间的关联,以及本课重点生字与以前学过汉字 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构建汉字记忆系统。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咕咚》,是一 篇连环画式的民间故事,语言浅显易懂,体现多样化的生字 识记方法:借助拼音识记、图文对照识记、根据字形猜测认 读等。课文中的“咕、咚、吓”等生字,就是让学生根据字 形来猜测读音、识记汉字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猜的兴趣,提点猜的方法,达成“对识字有兴趣” “掌握识字方法”的年段教学目标。

猜字,可以从游戏人手,由浅入深,从形象到逻辑,层 层展开。笔者在教学此课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来猜测,达 成借助“猜测”识记汉字的教学目标。

首先,请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模拟出一种声音。教师先后出示“小鸡的叫声”“小青蛙的叫声”“班主任老 师的笑声”三个短语,请学生模仿。于是,学生“叽叽叽” “呱呱呱”“哈哈哈”,“玩”得不亦乐乎。

然后,教师揭示“这三种声音都可以用汉字表示”,出 现“哈哈”“呱呱”“叽叽”三组汉字,请学生看字形猜一 猜,哪一组汉字是谁的声音,并说出理由。之后教师点拨揭 示形声字规律:形旁表义,这些拟声词都是口字旁,表示和 嘴巴发声有关;
声旁表音,这些拟声词的读音和右边汉字的 读音相同或相近。

接着,教师出示“咕咚”,请学生猜测读音,按形声字 的规律,说说猜测理由,实现识字方法的迁移运用。

最后,在课文阅读中,继续猜测“吓”,进一步巩固“看 字形,猜读音”的识字方法。

这样的设计,把学习和游戏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的 趣味和智慧,实现了从“一个字”的教学走向“一组字”的 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又富有实效。

三,引发冲突,区辩汉字意思 汉字,往往是一字多义。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 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尚处在学习书面语文的 初级阶段,对汉字的理解,大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 本语境所表达的意思,会有不吻合的状况。在生字教学时, 教师要预见到学生在生字理解上的偏误,引发认知冲突,帮 助他们理解“这一汉字”在“这一语境”中的意思。“熟”字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咕咚》 一课里要认识的生字。课文语境是这样的: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熟”,是个形声字,“四点底”表义,说明“熟”与 火有关,上面的“孰”是声旁,表音。一年级的学生,日常 话语里的“熟”,大多指的是“饭熟了”“玉米煮熟了”等, 而对“植物果实成熟了”这种书面的表达并不熟悉或不能准 确表述。教学就可从学生已知出发,走向未知。“熟”字的 教学,可以像下面这样一步步展开。

先请学生观察“熟”字,说说“熟”是什么偏旁。这个 问题并不难,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点”“黑”等字,能 准确说出“熟”的偏旁是“四点底”。

再追问:“看到这个偏旁,你想到‘熟’字应该和什么 有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例举一些和“四点底” 有关的生字,如“蒸馒头”的“蒸”,“煮饭”的“煮”, “烹饪”的“烹”,帮助巩固“四点底”表示用火用水加工 食物的意思。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木瓜熟了,就是把木瓜放在火 上烤,烤到可以吃的程度,是这个意思吗?”学生能直觉地 说出不是,但对为什么不是,则往往不会深入思考。教师继 续追问:“‘四点底’不是和火有关吗?那这里的‘熟’是 什么意思?”此时,学生就会深入到语境中去辨析。例如, 一位学生对“熟”的理解是:木瓜是长在树上的,这个“熟”是指木瓜在树上长长长,长熟了的那个“熟”。

尽管学生的表述,仍然比较口语化,但显然理解了“熟” 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木瓜一直在树上长, 慢慢地长成熟了,到了可以吃的程度,这就是“木瓜熟了” 中“熟”的意思。

木瓜熟了,会自己掉下来。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也会像 木瓜这样长成熟了会自己掉下来呢?学生会说苹果熟了会 掉下来,杏子熟了会掉下来,梨熟了会掉下来等,实现认知 迁移。此时,学生形成了概念: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都会掉 下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至此,学生理解了“熟”字有两个意思:一是食物放到 火上烧到可以吃了,二是植物的果实长到可以吃了。对“熟” 字的理解,也为后面课文主旨理解奠定了认识基础:木瓜成 熟,掉进湖里发出“咕咚”声,是很自然的现象,小动物们 被吓得拔腿就跑、听了别人的话就跟着跑实在是可叹可笑。

四,勾连整合,促进课文理解 在具体教学汉字时,并不是只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将多 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彼此渗透,互相补充,让学生对汉字有 一个立体的认识。如“字形分析”“语境感悟”“连结自我” 等方法,往往会交叉使用,便于学生对汉字的准确识记及对 课文的准确理解。

《树和喜鹊》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 三组第六篇课文。课文第一部分,写树和喜鹊的“孤单”。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乌窝,鸟窝里只 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这部分,没有一个长句,没有一个生僻字,低年级儿童 几乎都能通过自己练读,达到流畅朗读。但里面的“孤单” 一词,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词,学生可能会认会读,却未必能 准确理解,于是也就不能很好地走进文字,领悟言语表达的 情感。

通过字形分析、讲解感悟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 字,并初步理解“孤单”。“孤”,左边的“子”是指幼儿, 右边的“瓜”,表示单独、突兀的样子,“孤”表示单独无 伴的孩子,通常指丧父、丧母或父母俱亡的孩子。“单”, 指的是独一的、独个的、一个的。“孤”和“单”组成词语, 更强化了孤独无助的寂寞和凄凉。

在首段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所组 成的画面,再加上三个“只有”,充溢着“形单影只”的无 奈。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孤 单”带来的无助感,触摸语言营造的意象,诱发学生对朋友、 对伙伴的渴望之情。

接着,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联 结。爸爸妈妈不在家,只有自己一个人时的无聊;
老师同学 都出去活动了,由于身体原因独自留在教室里的无奈;
外出 旅游,和家人走散了,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的无助……“孤 单”的情感记忆,也会从故事中树和喜鹊身上迁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如此几进几出,勾连整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孤”和“单” 的造字原义,还结合课文语境,体悟了“孤单”在课文的情 感内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孤单”涂抹上属于自 己的情感色彩,扎下了带有自己生命痕迹的根,更是为后文 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和认知的基础。

五,紧扣字眼,统领全文学习 有些生字的字形不难识记,字义也不难理解,如一年级 上册课文《比尾巴》里的“比”、《青蛙写诗》中的“写”, 还有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中的“思”、《吃水不忘挖井人》 中的“忘”、《一个接一个》中的“接”等。若从课文学习 角度,去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字眼”, 能起到统领全文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这样的生字时,就不能 认过了,记住了,就把它们搁置一边,而要借助生字,巧妙 设计,发挥它们的“字眼”的作用。

例如,教学《比尾巴》时,就可围绕“比”字,在课上 创设一个小动物比尾巴大赛的情境。小动物去比赛,忘了带 名牌,借助“给小动物送名牌”,认识儿歌中动物名称里的 生字;
挂上名牌,小动物要参加比赛了,比赛中有哪些项目 呢?认识比赛项目中的生字;
比赛结束,要授奖牌了,借助 “对取得比尾巴大赛冠军的小动物,你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啊”这一问题,聚焦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之处,识记相关生 字。再如,教学《一个接一个》,教师可以提问:什么一个 接一个?它们是怎么接的?一个接一个有趣在哪里?如果 还要往下接,你会怎么接?围绕一个“接”字,变换角度多 形式诵读诗歌,在读中了解“一个接一个”的内容,体会“一 个接一个”的趣味,学着接一接,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本课教学,紧扣一个“比”字,围绕“谁比”“比什么” “比赛结果如何”三大问题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趣味 性也就能得以保障。

生字教学并无定法,但有规可循。因为记忆只有基于理 解才能深刻、牢固,所以识记生字也应如此。教师如有意识 地做到从生字的纵向演变、横向联系、回归文本等角度去思 考、去设计教学,就能把生字教得趣味十足、丰厚饱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