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银行演讲稿 > 中高职衔接管理创新论述 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管理创新论述 中高职衔接

来源:银行演讲稿 时间:2019-11-05 07:55:50 点击:

中高职衔接管理创新论述

中高职衔接管理创新论述 一、片面、僵化的认识,造成就业与升学管理的割裂 在当前教育者们的认识中,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被认为 是矛盾的。部分学者或教育实践者在涉及到二者关系时,倾 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如有学者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在办 学目标上,就业和升学是一对矛盾。”[1]而落实在实践 工作中,就业与升学限入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目标在 管理上出现分化,同一批学生却不能进行统一的管理,造成 管理被机械地割裂开来。中职教育中就业与升学之间是矛盾 对立而非辩证统一关系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只从直观 表面上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而没有从本质上看到二者 的统一性。就业与升学即有矛盾的一面性,又有统一的一面,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只看到斗争性而忽略其统一性。就 业与升学从现象上看是一对相互斗争的矛盾。就业指向的是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趋向,升学指向的是中职生的学业发展趋 向。学生若选择了就业,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学业发展的终 结;
而学生若选择了升学,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职业生涯仍 未得到开启。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二者之间是无法共存 的关系。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从直观现象看到二者的斗争性, 认为中高职衔接在实践中,必需处理好这种斗争。基于矛盾 的解读下,中职教育中出现培养目标不统一的混乱、课程与 教学分流的高成本教育、高职生源的零职业基础等问题,中 高职衔接形成了阻碍。要想正确认识就业与升学之间的关系,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上看,就业与升学是相互斗争 的,但实质上,二者同属于中职生人生发展中一个升级的阶 段,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把中职生作为 全面发展中的人来看,就业与升学都是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的路径。从理论上讲,一个学生符合就业的要求,说明他在 三年的学业中达到了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具备了初级技 工所需要的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是一个优质毕业生。

一个优质的毕业生,理应是市场和高职都“青睐”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学校只有招到有技能、有职业道德及职 业素养的初级技工,才能人培养目标上向“高级”进军。因 此,就业可以促进升学,升学也可以促进就业,二者之间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辩证统一地看待就业与升学的关系, 将对就业与升学的管理有机融合起来,中高职才能无障碍衔 接。

二、主观上认识的错位,造成就业与升学管理的对立 将就业与升学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中高职衔接的管理 中一分为二,造成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成效降低。“中高职 衔接的内涵的实质是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需是从意 识上、观念上看到衔接中的各种关系的协调。在解读就业与 升学之间的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的存在相互斗争的一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难以达到衔接 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职学校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无意识地将就业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符合就业的学生无法达到升学 的要求,就业与升学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管理中自然也不 能混合在一起,因此,出现两套培养目标、课程、评价,分 别进行管理,原本属于同一性质的管理,被一分为二,造成 管理成本增加了,管理成效却降低了,管理功能不但被弱化, 在中高职衔接问题的解决中反而起到了负作用。

三、中高职衔接中管理的创新策略 实现中高职衔接这一重任,职业教育在管理上必需进行 创新,寻找新的管理策略。辩证地对待就业与升学之间可协 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管理目标上,统一就业与升学培 养目标;
在统一课业与升学课程及教学;
在管理质量上,统 一就业与升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达到管理上的协调统一,促 进中高职管理上的衔接。

(一)创新管理目标,统筹培养目标 中高职管理上要进行衔接,首先要统筹管理的目标。即 统筹就业与升学培养目标,总体上服务于“培养初、中级技 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目标。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管 理上得到整体上趋于一致性的计划、指挥,将减少中高职在 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衔接的难度,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在管理和培养的实践中应该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 争,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3]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管理。在统 筹目标的管理下,中职学生获得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 一线工作技能及职业道德,毕业后,毕业生只要达到了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即可以选择就业又可以选择升 学,学生可根据毕业面临的环境和个人的需要作出更适合的 选择。管理的目标是学生“职业化”的成长,有了“职业化” 之后,学生选择就业与升学都不成问题。

(二)创新管理模式,协调课程与教学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4]。中高职管理层 面上要进行衔接,关键在于中职学校在课程的管理上要进行 协调,形成“大合小分”的课程体系,“大合”是指课程应 该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为主。无论学生将来要走向就业 还是走向升学,课程都应该按照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 位实际,明确各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 结构与内容,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 和能力要求,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标准体系。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 课程设置,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的中职课程 设置。“小分”是指在基本课程统一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 同趋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修辅导,如对趋向就业的学生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应聘技巧解答等课程;
对趋向升学的学 生开设提升等可开设升学面试技能培训等课程。中职教育在 管理取消“分流管理”、“有分无合”的管理模式,才有可能促进中高职核心课程的衔接,实现课程内容的层次递进, 课程教学连贯顺畅,课程考核及评价的一致,从而构建对接 紧密、管理规范、科学高效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

因此,统筹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实训课 的管理,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基础上,为中职和 高职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课程及教材。在课程协调的 基础上,对课程及教学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通过三年的学 习,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 就读,已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基础素质,高职院校不需要再 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而是发展学生更高级的技能及素质。

另外,选择就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已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 和职业道德,符合企业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企业不需要重新 再对新员工进行培养,降低企业雇佣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 说,这也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力举措。

(三)创新管理机制,改革评价机制 创新管理机制,必需改革评价机制。改革后,评价目标 指向“素质”培养,提倡“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型全面素 质的考核目标;
评价过程旨在矫正衔接中脱节、重复等问题, 完善以技能考核为主的中职对口招生,推广“知识+技能” 的考核评价招生方式;
评价成效则在于促使就业的学生后受 行业企业欢迎,升学的学生合格,达到共赢的结果。推广“知 识+技能+职业道德”评价目标,培养“素质”型综合人才。

评价的目标不在于管理,而在于“育人”。职业教育评价目标指向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素质型人才。

职业学校应改变过去单一考核文化考试成绩,逐渐向全面考 核考生文化考试成绩、技能科目成绩等综合素质,进行综合 评价、择优录取。在中高职升学管理上,采用“笔试+面试” 这种“应聘式”选拔方式。在“笔试+面试”的应聘试选拔 模式中,笔试占的比重为20%,面试占比重为80%,而面试中 又分别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各占40%。

“笔试+面试”模式选拔机制的本质是从重理论到重理论、 技能和职业道德全面发展的转变。这样,确保了高职招来的 生源具体较高的综合素质,为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完善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职教对口招生方式,以发挥评价过程 中的矫正功能。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机制是改革招生评价 机制最主要的策略,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重复、教学脱 节问题具有矫正功能。职业学校应该以技能考核为主,特别 是在升学考核中,应该做到三方协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招生考试机构和有关高等职业学校三方应该进行协调,以综 合考虑中职及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适当增加高职生源中中 职毕业生所占的比重,以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等因素。另外在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中,完善以 职业技能、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的相关考核,逐步建 立健全以专业技能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的考试录取方式,开 发相应的课程及教材,突出教学重点,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的 衔接。评价成效则在于促使经过职业教育后,就业的学生受行业企业欢迎,升学的学生合格,达到共赢的结果。评价最 终的收益是促进就业与升学可协调的、和谐的局面。双重标 准的评价导致课程与教学分离,就业与升学的教育被割裂, 以“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考核 方式,既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又符合高职学校招生 的标准。因此,评价成效促使就业者受市场欢迎;
升学者受 学校欢迎。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