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现状研究]伙伴课程研究现状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现状研究]伙伴课程研究现状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1-19 09:55:58 点击: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现状研究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现状研究 从2011年起,国务院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门类”,下设戏剧影视 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一级学科。其中就戏剧影视艺术学之下的电影学科而言, 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电影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但是 由于不同院校在学科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其课程体系建构也互有不同,然而各所高校在一些核心课程的编排设计上却 是相通的,比如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史在电影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北京电影 学院教学大纲强调的那样:“本课程(《中国电影史》)是一门前瞻性学科,着重阐 述自电影传入中国至21世纪初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人在制作、传播与接受的整个 流程中的东方智慧,尤其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成 果。”因此目前在全国开设电影专业的高校中,中国电影史几乎都属于专业必修 的主干课程,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现状调研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史教学的现状调研与改革探索》教改 项目组对全国开设电影专业的重点高校展开了调研工作。本次调研选取了全国11 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研,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选取这些调研学校的原则在于,这些院校或下属院系 都设立了电影相关专业,全部开设有中国电影史课程,同时兼顾全国不同地区的 院校系所,也充分考虑各类院校的不同性质,比如单科艺术院校、全科艺术院校 以及综合性大学等。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教学大纲比对、师生采访、现场听课、网络调研相 结合的方式,深入调查各校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目标、内容、要求、 方式等多层面,务求掌握中国电影史教学的现实状况。通过调研,得到如下结果:
1.课程性质 通过调研发现,中国电影史在11所院校电影学科课程体系中都处于重 要地位,是教师必开、学生必修的科目。但在教学大纲的描述上,说法有所差异。

例如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多将这门课程称为“学科基础课”,而在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暨南大学等属于“专业必修课”。而北京大学的中国电影史课 程具有“专业必修课”与“全校通选课”的双重性质。

2.教学目标 各院校中国电影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也略有不同。单科艺术院校、全科 艺术院校以及电影教育比较发达的综合性院校对中国电影史的教学目标设定,比 较注重艺术与商业、文本与文化等多重关系。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目标定义为:“本课程整体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 得完整的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了解中国电影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理解掌 握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且通过清晰的脉络梳理,思考并分析电影由外部因 素,到文本内部结构,以及传播的演变和接受过程,从而让学生站在客观历史的 基础上,多角度多视点地看待电影各种纷繁芜杂的现象,较为全面地为学生提供 历史知识的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目标为:“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对中国电影 艺术发展史有整体的认识和系统的掌握,使他们既准确地把握中国电影史的主要 发展阶段和纵向脉络,也能清楚地掌握各阶段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类型、主要 导演和重要作品,为进入后面的当代中国电影研究建立好准确的纵横坐标系。” 相对而言,一些电影专业教育不尽完善的院校,则在教学目标设定上 比较简单,以掌握基本电影史知识为主。例如山西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中国电 影史主要讲述中国电影百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中国电 影的传统与创新。”暨南大学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电影史上重大现象和事 件,掌握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电影的代表导演及代表作品的基本特点。” 作为素质教育通选课的中国电影史,北京大学的教学目标为:“将在 全球化、国家、民族、家庭、个体以及种族、性别、地域、阶层等框架内,阐发 中国电影的特质,展现中国电影的美丽与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影片 或影片片段,采用讲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发同学们对中国电影的兴趣 和理解。” 二问题呈现与教改策略 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授课体系不完整,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动 中国电影史教学的前沿发展 在全球化的语境以及中国内地入世10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7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实施等 背景下,两岸三地电影业的创作融合日趋紧密,因此电影从业者只有更好地了解 掌握三地电影的发展脉络,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合拍创作与市场整合。电影教学也 要有效地契合这样的需求。但就当下中国电影史教学现状而言,除北京电影学院 专设香港电影史、台湾电影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已经建构起两岸三 地电影史教学框架,以及少数学校稍带讲述港台电影简史之外,大部分院校还基 本上停留在只聚焦内地电影史的教学范畴,这样所呈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明显滞后。

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电影史教学的前沿发展,各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 度,努力提升教师的港台电影历史认知,增加香港与台湾电影的资源积累,争取 渐进式建构两岸三地中国电影史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院中国电影史的教学实践为例,从1994年先聚焦中国电影内地史讲授以来,数次 展开教学改革。2002年第一次教改:超越单一内地史的局限,开始建构两岸三地 中国电影史架构。2004年以后尝试第二次教改:一是引入类型范畴的理论视角, 融会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史,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二是探索理论讲授和 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研讨、参观考察等方式,扩大学生 视野,激发学习主动性。教改取得了明显成效,终于在2010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的肯定。

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协调纵向历史、横向专题和三地维 度的教学关系,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电影史教学实践,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 非专业学生电影素养的提高。

2.师资力量不够均衡,教学研究优势不足,高校应加大对教师和教学 资源的投入,推进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电影教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就中国电 影史教学而言,师资力量的分布差异非常明显。诸如陈山、周星、李道新等影史 研究专家基本都集中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电影学科发展 较好的高校,这些学校也形成了专业素质突出的教学团队,可以很好地将教学优 势和科研课题等相结合,如由陈山教授和刘晓磊博士等组成的北京电影学院团队, 以周星教授和张燕副教授等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等。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主要由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青教师来独立承担课程,缺乏教学梯队建设。

因此,各院校应制定和落实相关教师培养政策,通过访学进修、学位 攻读、多向交流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也要培养前沿思维,具备知识更新和开拓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3.实践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兴趣调动不足,应更好地推进实践教学 的创新性设计,实现中国电影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

调研发现,多所学校中国电影史课程已经意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 合的重要性,但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在于其实践教学基本上只通过课 后影片观摩、课堂专题讨论来实现,不仅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课后影片观摩效果 也无法保证。而北京电影学院,不仅对学生的观影数量有严格要求,还通过课堂 研讨、主创交流等形式落实控制;北京师范大学每周设有专门的观片课,按正常 上课要求检查考勤,另外还结合每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影片展映、两岸三地电 影专家讲座、电影主题场馆参观考察等形式,有效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因此, 众多学校应更好地创新设计并充实中国电影史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通过短片拍 摄、经典素材剪辑、影评比赛等方式,尽可能发掘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

中国电影史课程是理论历史教学、创作实践教学、人文普及教学等共 同的专业基础,也是提供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影视工作必备的新思路、新观念与 有效的操作系统。希望通过此次课题调研,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当下影史教学 的良性推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