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教育论文共8篇|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

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教育论文共8篇|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1-19 09:37:58 点击:

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教育论文共8篇

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教育论文共8篇 一个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清晰语言的人,想成为一个 合格的科学研究者或者一个够格的职场管理者,也是不可想 象的。而一个对人类的经典文化作品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 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内心丰富、情趣高雅、气象不凡的人, 更只能是妄想。许多人在生活和职场中经过几番摔打和磨炼 之后,通常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最核心、最基本 的素质和能力,还是那一份真诚的同情之心和表达之才。而 同情之心和表达之才,正是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另 外一种表述。几乎可以与维特根斯坦齐名的大哲学家、数学 家、教育家怀德海曾经这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 案学习,而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大学语文正是 一个人站起来四面张望时所必须也必然面对的一门课程。这 门课程中的语言和精神,是他在建立自己的世界领地时所必 须呼吸的空气,必须汲取的养分,必须脚踏的土地。(王臣 申)大学语文是要出大师的学科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 北京逝世。很多文章称他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也有很 多文章反思为什么新中国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大师。大家都说 了很多道理,但是有一点没有人说到,那就是所谓大师,往 往是学科草创时期的开拓者,所以“五四”以后的民国是大 师辈出的时代。如今,现代学科体系已经成形,这样的机遇 不复有。但是,凡事没有绝对,现代学科体系构建未必没有 遗漏,大学语文就是其一。大学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立之初就有的一门学科,“癸卯学制”颁布《高等学堂章程》 和《大学堂章程》,均有其地位,其后民国教育部历次颁布 大学规程,亦均规定为一年级生共同必修科目,故名“大一 国文”。新中国成立后,大一国文从大陆逐渐淡出,这门课 在港台继续开设,1979年大陆重开大学语文,接上大一国文 余绪,大学语文实为中国现代语文百年不绝的一门学科。然 而,百年大学语文,不但没有出大师,甚至连中小学语文界 那样的大家、名家也没有,岂非咄咄怪事?大学,本是出大 师的所在,梅贻琦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大学而有大师,为何大学语文却没有大师?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科建设滞后。

民国时期,有大师教大一国文的美谈,然而那都是其他 学科的大师,不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大师。重开大学语文,30 年出了一千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而没有一种专著(2006年数 据),岂有只编教材而无专著的“大师”?或曰大学语文只 是一门课程,并非独立学科。对此我们不必纠缠名词之争。

现代语文学科三大部门,一为小学语文,一为中学语文,一 为大学语文,总之大学语文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你说中小学 语文只是课程,那么大学语文也只是课程;
你说中小学语文 是学科,那么大学语文也是学科。笔者曾以“语文工具说” 立论,说:“小学语文,是学习小学功课、准备升入中学的 工具;
中学语文,是学习中学功课、准备升入大学的工具;

大学语文,是学习大学功课、准备走上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工具。”那么,为何中小学语文有夏�D尊、叶圣陶、吕叔湘、 张志公等“大家”(如今出版的系列丛书已称之为“大师教 语文”),而本该出大师的大学,却连大学语文的“大家” 也没有?追问至此,出大师的话题实可转换为学科建设的话 题,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缺少的是最基本的学科建设, 譬如《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 程论》这样最基本的学科专著至今阙如(有许多《中国语文 教育史》《中国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都是偏指 中小学语文而不含大学语文内容的),哪有一个学科没有十 几种、几十种有分量的专著而能够成立的?所以,不必抱怨 教育部不发文规定大学语文为必修科目,唯望教育部能稍宽 以时日,不要因为短视而取消这门学科。

如今,机遇与危机同在,谁率先做这个研究工作,谁就 是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奠基者。同样的机遇还有大学语文研 究所,百年来中小学语文有无数个研究所,大学语文至今没 有一个研究所,谁能先办,谁就是大学语文教育史上的“第 一个”。现在,宁波大红鹰学院率先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 所”,学界和媒体(比如《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 国社会科学院网站、国家科学规划办网站等)都已发布消息, 宣布中国第一个大学语文研究所成立。(何二元)高等教育 与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任何国家的母语 教育课都是以旨在提升国民语言水平的语文课为主。母语教 育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基本人权之一:“每个人都应该能用其选择的语言,特 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 的作品。”中国对母语(汉语)教育的态度与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精神也保持高度一致,中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秘书长 田小刚在“2007年国际母语日”致辞中说:“母语是一个民 族的灵魂,保护和使用母语也是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由此 可见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与政府的坚定支持态度。然而,令人 深思的是,现阶段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 机。韩国《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 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资 格考试中,考试者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 汉语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 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 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 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未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 少之又少。”这成为我们教育事业绕不开的一道坎。中小学 语文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能真正提高国人听说读 写的母语水平,那么大学教育已经走出了应试教育的窠臼, 提高国人特别是大学生母语水平的重担就落在了大学语文 这门课上。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母语水平急需提高,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母语教育本身就具有终身性。雅斯贝尔斯在《什 么是教育》中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付出毕生的 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虽然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母语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 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中,无论是教育部门还 是高校本身,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都十分有限,从某 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轻视现象,这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就可以得 到佐证。同样是语言学习,高校对外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 了大学语文。学校不惜重金引进高水平的外语教学教师,给 予他们很好的教学环境与发展空间。然而在大学语文的师资 方面却普遍存在“师资水平低下”“职称和学历较低“”兼 职教师比例很大”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具有“不受重 视”“发展空间有限”和“待遇偏低”等感受。在此背景下, 大学语文教学的前景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这将严重削弱 大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并阻断他们母语教育终身性的步伐。

既然现阶段大学生的母语水平不高,急需提高,而大学语文 教学成为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最重要途径,那么在高校资源 的配置与均衡化上,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只有对大学语 文教师在物质、职称评定、个人发展空间方面进行合理的倾 斜,给予他们应当获得的资源,才能稳定并壮大教师队伍, 让学生们在老师安心、积极、敬业的授课中,获得母语水平 的大幅度提升。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自己,也对整个国家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正如北大教授温儒敏所言:“种种迹 象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 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 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民族的优秀的价值理念往往完美地融合在精巧的文本 形式中形成文化,从而能够让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而 这样的接受方式也有利于学生长时间深刻地保持这些价值 理念。而且,传统文化具有稳定的共时性,不会因为时代的 进步而过时,如《论语》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庄子》 独立、自由、健全的人格,唐代边塞诗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等等。

二、有利于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智慧 文化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 范,有着永远的思想与语言的魅力。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人生 智慧是文化能够在足够长时间里为最广泛的人群所认同的 根本原因,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人生智慧的传递。

如《论语》以身作则的原则,《庄子》合乎规律的人生态度, 《老子》二分法直观思维方式,等等。文化的流传本质上是 智慧的传承,文化教育意味着接触智慧,这些经典的人生智 慧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型本科大学 的学生虽然与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 学语文教学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专 业划分细致,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可以保证有的放矢,而 互补性则有利于学生摆脱专业的限制,从而拓宽视野。如管 理专业学生注重逻辑思维,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统 一,阅读《韩非子》有利于这类学生认识个体和群体人性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同时《韩非子》逻辑推理的文风也具有 针对性;
《庄子》摆脱一切束缚,获得独立人格、自由境界 的思想和充满超现实色彩的夸张想象则具有互补性,能够让 学生懂得人性的复杂性。

当然有人会质疑:中学生读古典原文,大学生读古文的 今译文,岂不是倒退?表面上是的,但实际上确是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以《逍遥游》为例,一些大学语文教材选《逍 遥游》全篇,注释多达100多条。大学语文一节课的时间全 部用来讲100多条注释还不够,恐怕再难顾及课文的真正内 涵。字词教学本来就是中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何 不潇洒一点?“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和“蹄” 本是渔猎工具而非目的,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亦如此。文章真 意若拘泥于文字,反而会遮蔽真正的内涵。所谓文以载道, 道的层面若被文的表层所阻隔,岂不悲哉!在西方,少年儿 童不知道《鲁宾逊漂流记》的很少,然而他们读的却不是18 世纪笛福的原著,而是用现代语改写的文本。又比如希腊神 话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在西方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 是不陌生的,然而他们读的也不是原著,而是现代语文改写 的文本。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历史承续,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 的重要资源。语言应该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桥梁而不应该变成 障碍物,把文言文教学在现代语文学科体系的框架中展开,在文言文教学中直接读译文,除了缩短机械的翻译时间外, 还可以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可亲,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曾提到:“今译的读者 可以摆脱古籍原著的文字烦难,直接从现代语言去了解一个 历史过程,一种哲学思想的活动,一篇文学著作的意境,有 好处。”当然,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读原著最好,一般读古文 可以借助全译本或改写本,这正是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的一 个引子,待有进一步的兴趣随时可以切换到对文言原著的学 习中。文言文教学没有了“文”的阻隔,“道”的体现就需 要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丰富,也就是用更多的方式来实现用现 代语言的今人和古人的思想交流。这个方向值得大学语文教 学不断探究和实践。

大学语文是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各专业学生 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的母语基础普遍较差, 使用母语表达时存在各种障碍。比如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课, 不会听课;
还有一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
或者语言理 解能力欠缺,读不懂文章,看不懂书;
再如一个专业课很优 秀的学生写出的论文却让人难以读懂,里面出现很多语法方 面的错误,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书信格式都不了解……这说 明“听说读写”仍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上成文学鉴赏课,或者是人文素质 课,应该同时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他们做课堂笔 记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论语•侍坐篇》时,很多老师注重 的是课文的内容分析,当然这方面的分析也必不可少,但是 如果我们在讲授课文时指出并强调其语录体的特点,把语录 体的特点分析透彻之后,让学生也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课堂笔 记的话,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二 是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大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不会发言, 即使发言了,表达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讲课不应“满堂灌”, 而应适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找到一个甚至是几个适合的话 题,鼓励他们大胆去思考,大胆去表达、去讨论,长此以往, 学生的表达能力必会有很大的提高。三是阅读训练。有很多 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是根本不会阅读。对于这样的学生, 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是第一要务。比如很多大学生连四大名 著都没读过,但是他们却热衷于时下里流行的甄�痔逵镅裕 �殊不知这甄�痔澹�复古之风明显,语言风格非常接近《红 楼梦》。如果能让学生把《甄�执�》里的语言和《红楼梦》 里的语言作一个详细的对比研究,一定会引起他们对《红楼 梦》的阅读兴趣,继而通过不断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 能力。四是写作能力训练。很多学生懒得动笔,不愿写作, 怎么办呢?首先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读美文、学美 文,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魅力,体会写作的快乐。除此之外, 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实 践,通过练笔才能提高写的能力,因此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写。大学语文课可以不时让学生写一点东西,散文也 好,说明文也好,议论文也好……虽然课时有限,很难实现 理想的结果,但是这种方式总会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 所帮助。

听说读写,是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 内容。由于今天的大学语文课堂通常采用大班化教学,从客 观上讲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再加上一些传统理念的 影响,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如何变“一 言堂”为“众言堂”,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研究大班化环境下的口语训练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着重要考虑的问题是:口语训练怎 样才能与文本教学有机融合?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如何保 证训练效果?传统课堂的主要互动形式是问答式,教师根据 文本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在大学语 文大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设计, 例如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安排学 生发言的位置,提供给学生扩音设备,在PPT上展示学生发 言的提纲等。

二、必要的措施 教师还要提供一些助动,如将发言纳入课程考核。还要 让学生对发言感兴趣,教师设计的发言主题要考虑到学生的 思想实际,要具有情趣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敢说,很多学生 不愿发言、不敢发言,除了口语表达能力上的欠缺,更主要的是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让他们敢于开口, 让胆小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发言的信心,让一些敢于发 言的学生起到带动作用,让学生在发言前做好充分准备,让 学生在发言后获得更多正面的反馈,让学生会说。学生的发 言怎样才能说得对、说得好、说得深、说得透?教师首先要 做好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观的演示者,教师要不断 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还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点拨。在学 生发言前,教师要适当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发 言的要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也很重要,通过教师的反馈, 学生会对自己的发言效果和以后努力的方向形成更全面的 认识。最后,对学生进行的口语训练,应与听、读、写紧密 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兼顾说与听、读、写的关系, 使听说读写四种训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适当增加课堂师生对话环节 大学语文作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必修课,由于师 资等原因所限,往往采用大班化教学。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情 况为例,一般大班学生人数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人以上。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大学语文总 课时也不多,即使只给每位学生分配几分钟时间,让他们依 次发言,一个学期下来,可能还有学生没轮上。但是我们仍 应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问答、对谈 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并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毕竟大班化教学的课堂上人数众多,这样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提高 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而对教师来说,课堂上的不可预测性 增加,就需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估,课后及时进 行反思和总结,争取用最为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利用口试等方式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多年前,在笔者任教的学校曾经采用过口试的形式进行 期末测试,有的课程期末考试分为口试及笔试两部分,有的 课程则仅采用口试的形式。虽然口试不一定适合每门课,但 是对于语文课来说,还是可以尝试的。如若口试的形式和时 间无法安排妥当,也可以将课堂上的口头表达作为平时成绩 的一部分或者以附加分算入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口头表达的 形式可以是回答问题、辩论、课本剧表演等。通过这种方式 向学生传递信息,意即大学语文课不是闷头听老师讲就能拿 分,而是需要大家都开口说话,积极表现。

三、通过“听说读写”的密切合作提高说话能力 “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不能够简单割裂开来,应在学 习过程中,将这四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学生想要提高“说” 的能力,自然离不开“听”“读”和“写”。在大学语文的 课堂上,学生通过倾听教师、同学说话,也能够提高自身的 说话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做“说话”的典范,在课堂 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获益,学会如何说话。

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录制下来,课后有时间反复听,从而发现自身说话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 善,养成良好的课堂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堂语言风格, 成为学生“说话”的榜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 是“阅读”。课堂上的集体、个别朗读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而阅读对于说话能力 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推荐好的图书, 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不论“腹有 诗书气自华”,至少多读好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 组织能力,增加谈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不尽相同,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两者是能够互相促进的。而“写”对于现在的 大学生来说是件再头疼不过的事了,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想在 写作上花时间,甚至有学生向老师“诉苦”说他们已经很久 不拿笔写字了,怎么写得了文章。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学语文课程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可根据学 生的不同专业,适当采用有趣的主题、实用的文体等来吸引 学生投入精力去完成。比如要求学生用时下流行的微博体来 记录大学生活片段,并在课上交流,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说话”环境, 设置丰富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自如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表 达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当下“超女”“快男“”好声音”以及各类相亲节目 走红之外,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娱乐热点的兴起,就是我们的母语和汉字。母语的娱乐化,一方面说明了这个“娱 乐至死”的年代,一切都可以成为娱乐的对象,包括母语和 文字,但另一方面却也显示了汉语的旺盛生命力。固然,如 今随着键盘的熟练操作,人们对汉字的书写已经逐渐疏离了。

书法早已不再是一种技能和生存本领,而成了高雅殿堂的远 观之作。《汉字英雄》节目的主张即是“寻找键盘里失落的 汉字”。但是同时,汉语独有的音、形、意等特性,汉字“会 读不会写”等特征在娱乐节目的深度挖掘和巧妙包装下得以 大放异彩。加以闯关、选秀、车轮战等精彩环节的设计,以 及于丹、张颐武、高晓松等文化名人担任评委解说,增添了 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的趣味性,让我们从中看到母语强势回 归的可能与势头。反观我们的高等母语教育,是不是也可以 借鉴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呢?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题海 战术,已经使绝大多数大学新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耐 心。而适当的娱乐化,对于这些打电脑游戏、看《快乐大本 营》等娱乐节目长大的学生而言,更容易重新激发他们对母 语的热爱。娱乐和游戏中的过关、获得经验值、对决PK等环 节如果转化设计成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内容,也许会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其次,适当增加娱乐环节,也可以大大促进学 生课下的自学能力。

学生为了备战,将会积极主动地探寻更多的母语知识, 可能会去翻阅已经很久没碰过的《新华字典》,如果能起到 这种作用,真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被动完成更能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在课堂娱乐 性教学中的表现和锻炼,学校可以组织更大规模的课外竞赛, 从而以赛促学,形成良好的母语学习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 加入到母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在校园内掀起“母语旋风”。

所以高校母语教师完全可以参照时下热播的汉语、汉字类娱 乐节目,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细心设计,大大丰富自己 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我们的《大学语文》 教材,在第二章《说文解字》的讲课过程中,完全可以加入 一堂“汉字听写,闯关夺分”的课堂游戏。教师在讲解过课 文、介绍过汉字“六书”以及汉字独有的书写特点后,可以 宣布开展课堂竞赛,组织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竞赛,甚至整个 比赛过程都可以由学生准备完成。如出题目、当评委、做主 持、操作设备等,都由学生全程掌控,教师可起到场外指导 和技术支持的辅助作用。

经过1-2周准备后,便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场精彩的汉 字书写竞赛了。比赛的题目应由易到难,可以增加较量的环 节,以增强娱乐性和观赏性。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听 写,积极投入到比赛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感受汉字书写的魅 力。除此之外,《一站到底》《超级演说家》等节目的形式 也都值得我们多多借鉴。母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 够更好地听、说、读、写自己的母语。高等母语教育也应该 在更好的层次上延续这个使命,将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娱乐的效应,带给他们学习中的正 能量,使之真正爱上母语学习。

许多人以为何老师不要人文,不讲内容,甚至不要文本 解读,实在是误读。仍以何老师的比喻作譬,如果大学语文 光是那辆车,不注重内容的话,那上面如果搭载垃圾,就不 是货车而只能是垃圾车了。细加籀读,发现何老师对许多语 文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都有深思,都有达论。许多人都将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视为一对矛盾,确实也有道理。

自古以来,孔夫子“君子不器”的言论已深入国人的脑海中, 器与道的矛盾,也非一日之寒。傅斯年担忧民国以来几十年 的中国教育,逃不出功名利禄之途,所以力倡职业教育,自 然非常有眼光。钱穆先生则担忧西方专业分科教育泯灭中国 传统教育的精髓,所以特意标出事统、人统、学统“三统说”, 并在《国史大纲》自序中说,我们不但要培养世界公民,更 要培养合格国民,要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保持温情和敬意。

两位先生的言论,似相反对,实则相辅相成,各具达识。

道与器的矛盾,体与用的分野,自是不可泯灭的,但归 根结底,它们不是你死我活的结构性矛盾,从认识论上来讲, 体用是一源的。我们的先哲王阳明、王夫之和熊十力等人, 在这方面已经有过许多论述。在《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中, 何老师指出:“然而严格说来‘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不 是一对矛盾,它们应该是体用关系。‘人文性’和‘科学性’ 才构成一对矛盾。”这种认识是很到位的。诚如何老师所言,“人文性”和“科学性”确实是一对深层次的矛盾,科学在 今天确实已占据绝对性优势,人文的空间正在被挤压,而且 越来越边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科学性,何老师 在他的专著中提出,大学语文如何体现其科学性呢?具体讲 了三条:一者科学定性,二者实证研究,三者理性精神,确 实是蛇打三寸,恰如其分。语文虽是关于形式的学科,但它 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离开了内容,离开了千古流 传的好文章,就无所附丽。

语文注重形式,形式也可以构成独立美,但它终究也有 它的社会功用,可以承载社会功能。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 何老师编的人民版《大学语文》实验教材,按照文学史的序 列,打通古今,破除以往语文教材选文散漫之弊,有了质的 提升,但在内容的选择上尚有些单薄。今后可以挑选一些富 有有趣味的、启发性的文章,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激起学生 的阅读兴味,这是笔者希望何老师能够带着我们继续前进的 方向。大学语文境况的改变,应从语文教材入手,语文教材 的革新,应从理论的宏观研究和实证分析入手,这些都是何 老师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大学语文地位的改善,国民语文 修养的提升,这都是前辈学者好几代人的期望。他们筚路蓝 缕、披荆斩棘,为之呕心泣血、精心培育,到今天还没有看 到完全的成功,在国学式微的今天,可知此非朝夕之功。所 幸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步酝酿共识,并发宏愿,誓为大 学语文贡献大力。有许多成名的大家,坚持走在大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我等后生小辈,愿随骥尾,群策群力,虽不能 至,心向往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