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职演讲稿 > 【张晓风的散文】 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张晓风的散文】 张晓风散文在线阅读

来源:竞职演讲稿 时间:2019-09-23 17:25:29 点击:

张晓风的散文

张晓风的散文 张晓风的散文一:温馨的瞬间 我在餐厅看书,那一年我大三。

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 的夜星。

餐厅的一头是间空屋,堆着几张乒乓球桌,另一头是厨房,那里住着 一个新来的厨子。

我看完了书,收拾我的东西,忽然发现少了一本《古文观止》。我不 好意思大叫,只好一个一个地去问,大家全说没有看到,最后有一个女孩不太确 定的说:“我看到厨子捧着一本书,在乒乓球桌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你的。” 我生着气去找厨子,正好一眼就看到他拿着那本《古文观止》,我一 言不发地走过去。

半句吟哦嘎然而止,厨子慌张的站起来,他是一个典型的胖嘟嘟的厨 子,胜上堆着油腻的笑容。

黯淡的灯光下,一个有名字的小人物在读温馨的《古文观止》,浅碧 色的丝带停在“陋室铭”上,我真要责备他吗 “是你的书吧你不在,我就拿来看看,本来只想看一点的,看得太久 了吧”他脸上挂着卑微的歉意,说的是一口难懂的福州腔,“是看得太久了,我太 久没有看了。” 我要生气吗那些古老、美好、掷地可作金石响的文章,只该放在一个 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的书桌上吗它不该哺育所有的不知名的山村中的人吗能看到 一张被油垢染黄的脸灯下夜读是怎样美丽,我还能坚持书是我的吗 “不忙,你要看就多看一下吧!” 他再三推开了,没有了书的双手在灯下显得异常空荡,他仍然温和地 笑着,那种古老的、寂寞的、安于现实生活的中国人的笑。我忽然了解,从基本精神上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读书人。

我自此更爱中国书,它们曾被多少善良的中国人的眸光所景仰啊!他 们曾在多少低檐的屋角下薰染着耙上的土香啊!它们曾在多少凄寒的夜晚被中国 式的平仄抑杨所吟哦啊! 中国人因读中国书而深沉了,中国书因被中国人读而优美了。

有一次,从罗斯福路走过,那天天气很好,由于路拓宽了,竟意外地 把某家人家的一架紫气腾腾的九重葛弄到人行道上来了,九重葛未被算为“违章”, 我不知这该感谢谁。总之,在一个不春不夏不秋不冬的日子,在高速公路旁黯淡 而模糊的黄尘里,能看到一树九重葛是一件愉快的事。

走了几步,又看到一张“阿瘦露担面在此巷内”的小招帖,红纸条已经 被风雨吹成淡红色——其实也许甚至连淡红色也不是了。我呆站了一会,竟觉得 自己和阿瘦十分熟悉。我想他必是一个窄肩削脸的小人物,一双长筷子,一把捞 面的篓子,常常腾云驾雾的站在面锅后面的水气里。

能带着自嘲的笑意叫自己“阿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世上有多少因为 自己是秃子而怕听人说“亮”的人。

连带地,也想起那些堂皇的市招,如“唐矮担担面”、“周胖子饺子馆”、 “大声公粥品”、“老头牛肉面”。

连带地又想起“王二麻子”,想起“麻婆”。

中国是一个和悦的民族,王二麻子是,阿瘦也是。中国人是一个能够 接受自己缺点而又能正视它的人,由于一种高度的自尊和自信,他们能够坦然地 照着自己的样子接受自己。

张晓风的散文二:她曾教过我 秋深了。

后山的蛩吟在雨中渲染开来,台北在一片灯雾里,她已经不在这个城 市里了。

记忆似乎也是从雨夜开始的,那时她办了一个编剧班,我去听课;那时候是冬天,冰冷的雨整天落着,同学们渐渐都不来了,喧哗着雨声和车声的罗 斯福路经常显得异样的凄凉,我忽然发现我不能逃课了,我不能使她一个人丢给 空空的教室。我必须按时去上课。

我常记得她提着百宝杂陈的皮包,吃力地爬上三楼,坐下来常是一阵 咳嗽,冷天对她的气管非常不好,她咳嗽得很吃力,常常憋得透不过气,可是在 下一阵咳嗽出现之前,她还是争取时间多讲几句书。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她的时候总是想起她提着皮包,佝着背踽踽行来 的样子——仿佛己走了几千年,从老式的师道里走出来,从湮远的古剧场里走出 来,又仿佛已走几万里地,并且涉过最荒凉的大漠,去教一个最懵懂的学生。

也许是巧合,有一次我问文化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对她有什么印象,他 们也说常记得站在楼上教室里,看她缓缓地提着皮包走上山径的样子。她生平不 喜欢照相,但她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鲜活的。

那一年她为了纪念父母,设了一个“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她把首 奖颁给了我的第一个剧本《画》,她又勉励我们务必演出。在认识她以前,我从 来不相信自己会投入舞台剧的工作——我不相信我会那么傻,可是,毕竟我也傻 了,一个人只有在被另一个傻瓜的精神震撼之后,才能可能成为新起的傻瓜。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舞台剧,我也许有很多理由,但最初的理由是“我 遇见了一个老师”。我不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唯一做事的理由是:“如果我喜欢 那个人,我就跟他一起做”。在教书之余,在家务和孩子之余,在许多繁杂的事 务之余,每年要完成一部戏是一件压得死人的工作,可是我仍然做了,我不能让 她失望。

在《画》之后,我们推出了《无比的爱》、《第五墙》、《武陵人》、 《自烹》(仅在香港演出)、《和氏壁》和今年即将上演的《第三者》,合作的人 如导演黄以功,舞台设计聂光炎,也都是她的学生。

我还记得,去年八月,我写完《和氏壁》,半夜里叫了一部车到新店 去叩她的门,当时我来不及誊录,就把原稿给呈她看。第二天一清早她的电话就 来了,她鼓励我,称赞我,又嘱咐我好好筹演,听到她的电话,我感动不已,她 一定是漏夜不眠赶着看的。现在回想起来不免内疚,是她太温厚的爱把我宠坏了 吧,为什么我兴冲冲地去半夜叩门的时候就不曾想想她的年龄和她的身体呢她那时候已经在病着吧还是她活得太乐观太积极,使我们都忘了她的年龄和身体呢 我曾应幼狮文艺之邀为她写一篇生平介绍和年表,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仔细观察她的生活,她吃得很少,(家里倒是常有点心),穿得也马虎,住宅和 家具也只取简单实用,连计程车都不太坐。我记得我把写好的稿子给她看过,她 只说:“写得太好了——我哪里有这么好”接着她又说:“看了你的文章别人会误 会我很孤单,其实我最爱热闹,亲戚朋友大家都来了我才喜欢呢!” 那是真的,她的独身生活过得平静、热闹而又温暖,她喜欢一切愉悦 的东西,她像孩子。很少看见独身的女人那样爱小孩的,当然小孩也爱她,她只 陪小孩玩,送他们巧克力,她跟小孩在一起的时候只是小孩,不是学者,不是教 授,不是委员。

有一夜,我在病房外碰见她所教过的两个女学生,说是女学生,其实 已是孩子读大学的华发妈妈了,那还是她在大学毕业和进入研究所之间的一年, 在广东培道中学所教的学生,算来已接近半世纪了。(李老师早年尝用英文写过 一个剧本《半世纪》,内容系写一传教干终身奉献的故事,其实现在看看,她自 己也是一个奉献了半世纪的传教士)我们一起坐在廊上聊天的时候,那太太掏出 她儿子从台中写来的信,信上记挂着李老师,那大男孩说:“除了爸妈,我最想 念的就是她了。”——她就是这样一个被别人怀念,被别人爱的人。

作为她的学生,有时不免想知道她的爱情,对于一个爱美、爱生命的 人而言,很难想象她从来没有恋爱过,当然,谁也不好意思直截地问她,我因写 年表之便稍微探索了一下,我问她:“你平生有没有什么人影响你最多的” “有,我的父亲,他那样为真理不退不让的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影响, 我的笔名雨初(李老先生的名字是李兆霖,字雨初,圣质则是家谱上的排名)就是 为了纪念他”。除了长辈,我也指平辈,平辈之中有没有朋友是你所佩服而给了 你终生的影响的。”她思索了一下说:“有的,我有一个男同学,功课很好,不认 识他以前我只喜欢玩,不大看得起用功的人,写作也只觉得单凭才气就可以,可 是他劝导我,使我明白好好用功的重要,光凭才气是不行的——我至今还在用功, 可以说是受他的影响。”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很难相信一个女孩既折服于一个男孩而不爱他的, 但我不知道那个书念得极好的男孩现今在哪里,他们有没有相爱过我甚至不也问 他叫什么名字。他们之间也许什么都没有开始,什么都没有发生——当然,我倒是宁可相信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被岁月遗落了。

据她在培道教过的两个女学生说:“倒也不是特别抱什么独身主义, 只是没有碰到一个跟她一样好的人。”我觉得那说法是可信的,要找一个跟她一 样有学养、有气度、有原则、有热度的人,质之今世,是太困难了。多半的人总 是有学问的人不肯办事,肯办事的没有学问,李老师的孤单何止在婚姻一端,她 在提倡剧运的事上也是孤单的啊! 有一次,一位在香港导演舞台剧的江伟先生到台湾来拜见她,我带他 去看她,她很高兴,送了他一套签名著名。江先生第二次来台的时候,她还请他 吃了一顿饭。也许因为自己是台山人,跟华侨社会比较熟,所以只要听说海外演 戏,她就非常快乐、非常兴奋,她有一件超凡的本领,就是在最无可图为的时候, 仍然兴致勃勃的,仍然相信明天。

我还记得那一次吃饭,她问我要上哪一家,我因为知道她一向俭省, (她因为俭省惯了,倒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俭省了,所以你从来不会觉得她是一 个在吃苦的人)所以建议她去云南人和园吃“过桥面”,她难得胃口极好,一再鼓 励我们再叫些东西,她说了一句很慈爱的话:“放心叫吧,你们再吃,也不会把 我吃穷,不吃,也不会让我富起来。”而今,时方一年,话犹在耳,老师却永远 不再吃一口人间的烟火了,宴席一散,就一直散了。

今秋我从国外回来,赶完了剧本,想去看她,曾问黄以功她能吃些什 么,“她什么也不吃了,这三个月,我就送过一次木瓜,反正送她什么也不能吃 了——” 我想起她最后的一个戏《瑶池由梦》,汉武帝曾那样描写死亡:
你到如今还可以活在世上,行着、动着、走着、谈着、说着、笑着;
能吃、能喝、能睡、能醒、又歌、又唱,享受五味,鉴赏五色,聆听五音,而她, 却垫伏在那冰冷黑暗的泥土里,她那花容月貌,那慧心灵性……都……都……都 心中黯然久之。

李老师和我都是基督徒,都相信永生,她在极端的痛苦中,我们曾手 握着手一起褥告,按理说是应该不在乎“死”的——可是我仍然悲痛,我深信一个 相信永生的人从基本上来说是爱生命的,爱生命的人就不免为死别而凄怆。如果我们能爱什么人,如果我们要对谁说一句感恩的话,如果我们要 送礼物给谁,就趁早吧!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表达了。

其实,我在八月初回国的时候,如果立刻去看她,她还是精神健旺的, 但我却拼着命去赶一个新剧本《第三害》,赶完以后又漏夜誊抄,可是我还是跑 输了,等我在回国二十天后把抄好的剧本带到病房的时候,她已进入病危期,她 的两眼睁不开,她的声音必须伏在胸前才能听到,她再也不能张开眼睛看我的剧 本了。子期一死,七弦去弹给谁听呢但是我不会摔破我的琴,我的老师虽瞳了, 众生中总有一位足以为我之师为我之友的,我虽不知那人在何处,但何妨抱着琴 站在通衢大道上等待呢,舞台剧的艺术总有一天会被人接受的。

年初,大家筹演老师的《瑶池仙梦》的时候,心中己有几分忧愁,聂 光炎曾说:“好好干吧,老人家就七十岁了,以后的精力如何就难说了,我们也 许是最后一次替她效力了。”不料一语成谶,她果真在演《瑶池仙梦》三个月以 后开刀,在七个月治。《瑶池仙梦》后来得到最佳演出的金鼎奖,其导演黄以功 则得到最佳导演奖,我不知对一位终生不渝其志的戏剧家来说这种荣誉能增加她 什么,但多少也表现社会给她的一点尊重。

有一次,她开玩笑的对我说:
“我们广东有句话:‘你要受气,就演戏。’” 我不知她一生为了戏剧受了多少气,但我知道,即使在晚年,即使受 了一辈子气,她仍是和乐的,安详的。甚至开刀以后,眼看是不治了,她却在计 划什么时候出院,什么时候出国去为她的两个学生黄以功和牛川海安排可读的学 校,寻找一笔深造的奖学金,她的遗志没有达到便撒手去了,以功和川海以后或 者有机会深造,或者因恩师的谢世而不再有肯栽培他们的人,但无论如何,他们 己自她得到最美的遗产,就是她的诚恳和关注。

她在病床上躺了四个月,几上总有一本《圣经》,床前总有一个忠心 不渝的管家阿美,她本名叫李美丹,也有六十了,是李老师邻村的族人,从抗战 后一直跟从李老师到今,她是一个瘦小、大眼睛的、面容光洁的、整日身着玄色 唐装而面带笑容的老式妇女,老师病笃的时候曾因她照料辛苦而要加她的钱,她 黯然地说:“谈什么钱呢我已经服侍她一辈子了,我要钱做什么用呢她已经到最 后几天了,就是不给钱,我也会伺候的。”我对她有一种真诚的敬意。亚历山大大帝曾自谓:“我两手空空而来,两手空空而去。”但作为一 个基督徒的她却可以把这句话改为:“我两手空空而来,但却带着两握盈盈的爱 和希望回去,我在人间曾播下一些不朽是给了别人而依然存在的。” 最后我愿将我的新剧《第三害》和它的演出,作为一束素菊,献于我 所爱的老师灵前,曾有人赞美过我,曾有人底毁过我,唯有她,曾用智慧和爱心 教导了我。她曾在前台和后台看我们的演出,而今,我深信她仍殷殷地从穹苍俯 身看我们这一代的舞台。

张晓风的散文三:定义以命运 年轻的时候,怎么会那么傻呢 对“人”的定义对“爱”的定义,对“生活”的定义,对莫名其妙的刚听到 的一个“哲学名词”的定义…… 那时候,老是慎重其事地把左掌右掌看了又看,或者,从一条曲曲折 折的感情线,估计着感情的河道是否决堤。有时,又正经的把一张脸交给一个人, 从鼻山眼水中,去窥探一生的风光。

奇怪,年轻的时候,怎么什么都想知道定义,以及命运。年轻的时候, 怎么就没有想到过,人原来也可以有权不知不识而大刺刺地活下去。

忽然有一天,我们就长大了,因为爱。

去知道明天的风雨已经不重要了,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 何妨倾山雨入盏,风雨于是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一方共同承风挡雨的肩。

忽然有一天,我们把所背的定义全忘了,我们遗失了登山指南,我们 甚至忘了自己,忘了那一切,只因我们已登山,并且结庐于一弯溪谷。千泉引来 千月,万窍邀来万风,无边的庄严中,我们也自庄严起来。

而长年的携手,我们已彼此把掌纹叠印在对方的掌纹上,我们的眉因 为同蹙同展而衔接为同一个名字的山脉,我们的眼因为相同的视线而映出为连波 一片,怎样的看相者才能看明白这样的两双手的天机,怎样的预言家才能说清楚 这样两张脸的命运 蔷蔽几曾定义,白云何所谓其命运,谁又见过为劈头迎来的巨石而焦的的流水怎么会那么傻呢,年轻的时侯。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