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岗演讲稿 > 【幸福心理学的表达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幸福心理学论文3000

【幸福心理学的表达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幸福心理学论文3000

来源:竞岗演讲稿 时间:2019-11-12 08:36:03 点击:

幸福心理学的表达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

幸福心理学的表达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 第1篇:行动力,是积极心理学幸福意义的表达 积极心理学为提升人类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这要感谢马斯洛, 他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要感谢荣格,他提出对生命 意义进行研究;
要感谢易经,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 中的积极心理学;
还要感谢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 (LawraKing)等多位教授,他们把积极心理学推广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 谐的。这个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 的本质特点。作为教育基础的中小学,更需要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根植积极品 质,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起步阶段,它 的发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们选择围绕营造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 的心理品质来设定教育发展目标。从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庄市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可以说是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学理 念的十五年。

第一个五年,我们选择了几所理念先进的学校,委托他们研究促进中 小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因素,发现两个环境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个研究结果使得我们把研究的第二步,锁定在了如何营 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环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学、28中学 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二个五年,是我们培养具有积极发展能力和预防能力的教师队伍的 五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培训 规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培训 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师要走“学者化”道路,向着科学、制度、职业、 规范化发展。

第三个五年,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省会文明办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同时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 设,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学校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风吹到 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一个中心、26个分中心、245个三级站点,2000名心理咨 询师,形成了石家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询师将覆盖石 家庄市每一所中小学。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全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 业使命感,让有幸福感的教师培养获得幸福感的学生,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尊重, 也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环境的适宜营造。这是石家庄市在2009年启动《教师健康促 进工程》的重要因素。

2008年到2010年,我们对石家庄市198765名中学生、28919名小学生、 2804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调查。发现中学生常见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方面是 学习适应(27.5%)和强迫困扰(27.4%);
最突出的有心理问题的方面是青春期适应 (16.8%)和恐惧困扰(16.7%)。

教师调查显示,不同居住地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上 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1):乡镇和城乡结合部教师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衰竭症 状和更多的低个人成就感症状;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教师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衰 竭症状。在职业倦怠总分上,11~20年教龄的教师比5年以下、20年以上教龄的教 师表现出更多的职业倦怠症状。乡镇、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教师表现出更多的职业 倦怠症状。

在情绪衰竭上,班主任的得分显著高于任课教师;
在非人性化上,班 主任的得分显著高于德育教师;
在低个人成就感上,任课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班 主任;
在职业倦怠上,两个职位的得分显著高于德育班主任。

教师的这些职业状态会不同程度影响到中小学生,对教师采取针对性 的干预是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方法,也是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2010年下半年,我们将细化《教师健康促进工程》,完善《学校心理 咨询师资格申报与年检制度》,成立教师心理服务中心,从生活方式到生命意义, 从人生价值到职业幸福等方面服务教师,探索教师心理维护的方法与体系建设,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出教师要关注生命教育,要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健康营养,用文化来滋养心灵。对于学生,我们从今年起把5月10日设立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 提出“我要赢”的口号,倡导“赢在心态、赢得自信、赢取机遇,赢定人生”的积极 态度与行为,提出了“心理咨询师要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而努力”的新目标,酝酿 “小手拉大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营造积极的社会与家庭氛围上做足文章。继续 规范《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体系建设与评估标准》,全方位服务于中小学 生。

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心对心的呼应,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培 养幸福的教师,就是培养了能够传播幸福感的氛围;
帮助家庭幸福,就是帮助孩 子们拥有了汲取幸福营养的环境;
预防和减少创伤事件的发生,就是增加了安全 健康的保障。所以,教育者,必须是积极人生态度的“行者”。

作者:韩保来 第2篇:心理学领域幸福感研究述评 幸福感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 文艺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目前,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以主观幸福感为主流。三种幸福感侧重研究幸福感的 不同侧面,其理论相互关联和补充,未来存在整合的趋势。每一座城市都因为它 独特的型格而自成一派,成就了其独特的美。生活中的美真实地散落在城市的每 一个角落,感受于每个市民的心中。可是有的时候,当你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时, 却似乎不那么容易发觉,而这样的感觉其实源于你对这座城市的陌生与不了解, 因而创建一个生动的精神家园会让一座城市温暖、鲜活、灵动起来。

一、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主要理论取向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 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所获得的感觉或评价,也即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 度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自我成就和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为哲学基础。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从自我成长的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主观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测量上的局限。

(三)社会幸福感 所谓社会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个体对与他人、集体、 社会之间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

二、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界对幸福感的感念界定还没有达 成共识,甚至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如用幸福感的概念代替主观幸福感,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混用等。幸福感的最初研究范式采取不给其下定义的做 法。在实证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认同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三个成分构成。PWB的六个维度理论和社会幸福感的五个维度理论也都没有清 晰地界定幸福感的定义,没有研究各个维度存在怎样的关系,怎样结合为一个整 体、全面的幸福感。

(二)忽略了幸福感的文化特性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性影 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证实了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作用,笔者也感受 到幸福感是与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的。

(三)混淆了幸福感的来源与结构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把幸福 感的来源等同于幸福感的结构本身。幸福感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虽然不同 个体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结构。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 的满足能够带来幸福感,但心理需要并不是幸福感本身。社会幸福感的研究也存 在类似的问题,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能够增强 个体的幸福感是幸福的来源,但不是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三、幸福感研究的趋势展望 (一)进一步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能否对幸福感概念科学全面地界定,关系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幸福感的定义应体现其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的界定应重视幸福感 获得的过程,推动对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将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 综合的幸福感定义。

(二)三种幸福感的整合 随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 幸福感出现整合的趋势。现有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侧重单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 统性,分离了幸福感的整体性,且相互之间出现矛盾和重复交叉现象。主观幸福 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者的整合将有利于建构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 论模型。国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国内苗元江、金玲玲、 宛燕等都进行了三种幸福感关系研究,证明三种幸福感在理论结构上相互关联, 而且初步确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论结构,形成未来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三)深化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文化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幸福的认知、感 受和追求方式不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国内的研究目 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说明本土化的具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 待关注。

四、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义 幸福感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一,是精神情感的重要因素。校园精神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学 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对校 园历史传统的择优传承,以及对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获得全体师生员工共 同认可的(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创设。校园精神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过程,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 究奥秘、求知解惑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契合以人 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作者:姚新华第3篇: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幸福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幸福观念的 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 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大大推动了幸福的 心理学研究。自WannerWilson在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以来到现 在,幸福的研究进程经历了从描述性阶段到理论建构阶段再到实证研究阶段。而 近十年来,幸福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西方关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等主题的文章 就有数千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个人对和谐社会的最直接 感知,幸福作为热点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和研究。幸福不仅密切关系到个人自身 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而且对于家庭的和睦、组织的建设、社会的 和谐、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3月,温 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所有的工作, 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国 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发展社会的目标,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 与全世界对幸福研究的重视不谋而合。

一、幸福的理解 (一)幸福的渊源 从西方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 类型:快乐论(hedonlc)与实现论(eudemonia)。将幸福感等同于快乐主义愉悦或快 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快乐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伊壁鸠鲁。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 快乐的体验。虽然幸福感的快乐主义研究视角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许多西方的哲 学家、宗教领袖和牧师反对将快乐作为幸福感的基本标准,并且提出了实现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实现论哲学渊源认为主观幸福感不等于幸福,并 非所有已经实现的期望都能增进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 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我国古代的先驱们关于幸福的见解显得有些零 散,更多的是提出各种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完整的理论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幸福被认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心灵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和领悟,并且幸福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例如,儒家强调心灵的泰然,幸福在于心灵而不在于外物。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在道家看来,每个人都 有其先天本性,只要自然本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就是幸福,这是一种认知 上的领悟与超越,进而会践行一种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佛家的幸福 则强调心灵的超然,均从心灵上看幸福,所以有福无福也是由心而起,但这种幸 福并不是心灵的反应性感受,而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一种智能、一种领悟。

(二)幸福的不同理解 1、不同观念中的幸福 Brtilde讨论和分析了认知观、快乐观、情绪观和混合观中对幸福的不 同理解。纯粹的认知或态度观认为,幸福观是一种认知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 从这个术语的哲学意义看,幸福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幸福仅仅是以积极的态 度评价自己的人生,赞美自己的人生。Haybron对这种观点持有最强烈的反对意 见。他认为我们很少能够持有认知观理论所要求的人生整体态度,因为大部分人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事实能够简单地表明,他们在总体上对自己的人生是否 满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意。快乐观认为,幸福是快乐相对于不快乐(或“痛苦”) 的差别程度。幸福存在于积极的或良好的情绪平衡感中的观点,可以认为是快乐 观的一个特殊的版本。情绪观认为幸福是某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不需与 某种特定的事情有关。Sumnertml将这种积极的情绪描述为精神上充满能量、活 力和轻松的一种感觉,“一种乐观或愉快的情绪,它可以使你对自己的人生和周 围的世界持有多姿多彩的观点与看法”。他还指出,这种感觉包括从表面上的满 足感到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混合观认为幸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其中,一部 分是认知的,一部分是情绪的。所谓幸福。可以概略地认为:(a)在认知上以积极 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自己的人生;
(b)具有良好的感觉。但这两种成分并不总是 相互同步地发生变化。而且这两个维度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形成单一尺度的幸福, 到目前为止还并不十分清楚。例如,假定A比B持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但B 却比A有更好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混合观,我们并不清楚A和B究竟谁更 幸福。

2、不同研究取向中的幸福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便存在不同的取向,关于 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三种思路。对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评估构成了研究的第一种思 路,即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hedonie)发展而来,它认为人的幸福 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 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而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作为一 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主观幸福感取 向认为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而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Well-Being,简称PWB)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 (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 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即幸福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除了从 微观层面研究幸福以外,还有一种从社会层面研究个体的幸福感,即社会幸福感 (SocialWell-Being,简称SWB),它为现代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 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都以个体为中心, 但主观幸福感(SWB)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主观体验和感受;
而心理幸福 感(PWB)则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社会幸福 感从人的社会存在考察人的良好存在,关注公共领域,更关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和融合。不同幸福感取向的研究可以增进对幸福感的实质理解,这样才能体现幸 福感是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幸福的要素 Diene提出幸福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这三个要素构成。

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幸福程度的总体判断,积极情感是指如愉快、高兴和轻 松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情感则是指抑郁、悲伤和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这 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对幸福总体感知的整体视角。Kim-Pfieto等认为幸福包 括大量的成分,例如幸福、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成就和压力,其核心是情感 和生活的认知评价。评价从特定和具体的延伸到总体和抽象的:从即时体验到对 生活的总体评价。Diener等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了幸福的层级模型(见图1),认 为主观幸福感具有多面性。层级模型的最高一级是主观幸福感本身,它反映了某 人生活的总体评价。下一级是四个特定的成分,它们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某人的 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满意度和满意域这些成分彼此之间适度相关。

当然这些成分间也存在很多细微的区别。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 正在进行事件的基本体验。情感成分体现了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及时评价。情感 评价表现为情绪和心情。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和关系还存在争论。总体生 活判断指某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域则是反映某人对其生活具体领域 的评价。三、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学术界逐步形成 了各种理论模型,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幸福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这些理论模型 促进了对幸福感本质的认识,也引发了对幸福感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当然,目前 幸福感理论模型还处于多元的探索时期,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整合与发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1、目标调节理论 目标调节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SWB)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 现。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趋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

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SWB)。成功的体验会使 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SWB)。

与这些理论有关的是人们选择的目标的结构与内容,与人们知觉的个人目标的关 联过程一样影响幸福感的形成。目标与个人生活背景相适应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SWB)水平。生活背景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人的生活文化背景。造成人们体验幸福 感系统差异的特殊文化维度是个人——集体主义或自我独立——依赖概念。此维 度定义特征是个人将自己看作自控的自我满足的个体的程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如美国和欧洲,个人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与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主观 幸福感(sWB)尤其紧密相关;
而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中,个人的主要目的并非区 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有 关自我的情感在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中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此结 论在美国大学的白人学生与亚洲学生中得到证实。

2、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从早期仅强调对比的结果发展到近年来比较信息的多 样性、比较方式的多样化,因此理论更为复杂。许多研究发现,与幸福的人比较 (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对许多领域内的满意感判断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社会比较过程包括:
获得社会信息、思考比较社会信息以及对社会比较作出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人格为社会比较涂上“个人色彩”影响比较的方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 比较,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下也作向上比较;
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 数目,而悲观抑郁者却相反。社会比较差距的感知来自内部即人格的影响,而非 各比较项目实际情况,由于人格特质不确定,比较结果也不定,向上和向下比较 都可能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SWB)。个人的社会环境并不能通过社会比较对其 主观幸福感(SWB)产生长期影响。

3、适应和应对理论 Helson最初将适应定义为:对重复出现或持续的刺激反应性降低。人 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适应良性和恶性事件,以便不会始终保持狂喜或失望状态, 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最强烈,随着时间推移反应逐渐减弱。正是因为人们对很 多事情似乎都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以它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生活事 件对主观幸福感(SWB)影响较小。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对事件的适应是理解主观幸 福感(SWB)的重要因素。对残疾者、被监禁者及居丧者等等的研究为适应的作用 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性证据。但人们并不能彻底迅速地适应所有环境,很多情况如 贫困和丧偶的适应相当慢;
而另一些生活事件如收入增加、被监禁能很快适应;

但对噪音饥饿几乎难以适应。随着研究的深化,适应是代表了情绪反应量的降低, 还是个人目标和生活策略的调整,成为了关于适应现象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 肢体残疾对人是破坏性的,它会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长期目标,但当个体学会 如何应对这种丧失,相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时,就可能会适应。此时,个体并未像 Helson的适应定义中那样,减弱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而是重新建构了有关刺 激及刺激对自己生活影响的认识。这就涉及到了个人主动的应对过程。应对强调 了个体的主动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不再是习惯化中机械被动的 生物过程。某些应付策略与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SWB)有稳定的相关。在控制 人格变量的情况下,这一相关依然保持。

4、评价系统模型 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评价结果与其幸福体验及其后来 的行为反应密切相关。诺贝尔奖得主(Kahne-man)及其研究小组对人们的各种评 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评价系统模型。该模型总结出在主观幸福感的形成 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类效用,主要包括:即时效用(instantane-ousutility)、回忆效 用(rememberedutility)、抉择效用(deei-sionutility)和预期效用(expectedutility)。现 今幸福学领域的研究者都一致认为,评价系统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中形成过程中 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自评价系统的模型提出以来,心理学家已发展出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如经验取样法(experi-eneesamplingmethod,ESM)等。

(二)心理幸福感的多维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在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得出了自 己认为对心理幸福感合理的界定。其中出现了两种较为有影响力的研究理论:
Ryff等人的多维理论与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Ryff认为幸福不能等于快乐, 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于情感的过度关注。幸福感不仅注重保持愉悦,更重要的是 追求真正潜能的实现。Ryff等人在总结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幸福感的多 维模型。多维模型指出了人类自我实现的6个维度: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 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和独立自主。这6个维度从理论上和操作上定义了心 理幸福感(PWB),有助于调节情绪与促进健康。同时Ryff指出在这六个维度中对 于人的健康而言。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 素,其次便是对自我的尊重和掌握。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是另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核心概念的理论模 型。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能力需要(needforcompetence)、关 系需要(needforrelatedness)和自主需要(needforautonomy)。这三种基本的需要,不 仅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整合自然倾向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建构社会发展和个人幸 福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自我决定理论重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幸福体验的 关系。基本需要的界定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而且也描述了社会环境必须 为人类提供心理健康和成长的营养。

幸福感理论模型的发展,勾画出了幸福感的研究脉络,也多角度地阐 明了幸福感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因此,幸福感研究需要将这三种幸福感理论 模型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幸福感整合模型,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形成 主观到客观、个人到社会的统一的现代幸福感研究新格局。

四、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提升幸福感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出台的关系民生、民计、民 权、民情、民心的政策和措施及其行动将为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提供外部条件。对 于个人而言,重视的是主观的幸福还是客观的幸福,是物质满足方面的幸福还是 精神追求方面的幸福,常常依赖于个人的不同视角,因此幸福也因人而异。根据 幸福产生的心理机制,提出以下策略,从而更好的引导人们提升幸福感。

(一)塑造健康体魄Lerson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人生活状况诸因素中,健康状况与生 活满意度最为密切。很多研究均证实了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影 响。而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健康的影响力也越大。Bowllng研究表明,8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健康状况对幸福感(以LSR评定的生活满意度为指标)有显 著影响,而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帮助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 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当健康状况妨碍一个人目标的实现,它将对主观幸福 感(SWB)产生消极影响,但通过改变目标,心理可能会适应新的标准。但是,某 些健康条件非常重要,它可能妨碍一些远大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可避免的影响 了主观幸福感(SWB)水平。因此塑造健康体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降低幸福的高度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SWB)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 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没有 目标或者目标过于渺茫,会让人感到疲惫或者懊丧。而我们的目标定的过高,也 会缩小成功的机遇,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当我们总是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往 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幸福的目标定位在自己能够实现的尺度内,而是随意变化和 膨胀。所以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制定目标。如果努力之后,仍然 无法实现目标,就应降低幸福的高度,及时调整既定的目标。

(三)生活上常作向下比较 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受到其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根据社会比较理论, 与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 提高主观幸福感。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抑郁者正相反。

社会比较对许多领域内的满意感判断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比较差距的感知来自 内部即人格的影响。所以当我们不幸福的时候,多作向下比较,多想想那些比我 们更不幸的人们。

(四)多渠道激励自己 Thrash和Elliot的研究发现,激励和积极情感高度相关而和消极情感没 有相关,激励和积极情感随着时间共变。包含有激励的特别片段提高积极情感, 适度地减弱消极情感。激励和积极情感在一周内的分布状况除了激励在周末降低, 而积极情感没有,其他方面相似。这些研究揭示了激励和积极情感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因此多渠道的激励自己,增加积极情绪的积累,将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 感。

(五)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 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SWB)呈正相关,消极应 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SWB)呈负相关。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 网络,有利于社会支持的获得,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帮助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 度。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高,反之较多使用 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 (SWB)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见成熟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SWB)之间呈正性 相关关系,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SWB)之间呈负性相关关系,培养积 极的应对方式可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赋予积极意义、 积极的再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理性行为、寻求帮助、从逆境中吸取教训等应 付方式被研究者认为是有效的,并且使用这些应付方式的人具有更高的幸福感水 平。

五、结语 幸福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随着经 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丰富,阐明幸福的本质,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心 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未来的研究可 以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会幸福感加以整合,构建统一的理论模型, 更精确地考察幸福的本质及其心理机制。同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幸福感 生理机制的相关成果,将幸福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深入探索, 从而更好地引导人类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作者:张艳红 佐斌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