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岗演讲稿 > 药学【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发展】

药学【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发展】

来源:竞岗演讲稿 时间:2019-10-24 07:54:07 点击:

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发展

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发展 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健康理念的逐步形成,中医药学的学 科方向必须变革,这是当代中医药界学人的历史责任。当今学术发展的方向是在 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医学健康行动。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和疾病, 精气神一体、象与形融通、科学与人文互补互动。重在中医临床优势病种,以辨 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构架的完善,已获得共识性的循证证据,以提高 基础理论概念的诠释、研究思路由“还原性分析”朝向“系统化研究”转变的探索, 逐步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的标准,以不断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学术 影响力。

首先讨论一下自然哲学与中医学术方向变革的关联性。自然哲学是哲学的 一个分支,它以人的一切对象为对象,是自然对象整体的本源或存在方式。从人 类学本体论视角看它绝不是个别现象的描述学。人的存在与自然相关,人的自然 化与自然化的人,《论语》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川河流及万物都在变 化之中,人也需要认知变化,顺应自然而演变及适变,这是美学的论题。而实践 美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它以外在一内在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理论基础, 美的根源在于外在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改变,而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的 自然,即先天生理心理和后天文化教育经验的渗透,也是心理性向社会性融合的 过程。联系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 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蕴,体现了华夏民族崇尚“以美启真”“以美 储善”“以美立命”的道德风范。另一重要方面,自然哲学对中医学人倡导“象思维” 的模式,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重视观察和体悟,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 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 效水平。显然“象思维”是动态的整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有望推进 整体医学思想与励行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的自觉性。

面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医药界学人把惠及民 生为己任,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这是中医药学术方向 变革的动力。关于中医药学学科总体目标的设定,先荽认清全球科学格局正在变 化之中,重要的在于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21世纪科技界对黑洞的观 测与发现,其中有90%的暗物质即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黑洞 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对宇宙天体的观测研究, 无疑影响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切地说中医学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 为主体的,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显然中医学现象理论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

目前,大科学时代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笔者理 解的高概念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

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
三是对 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辐射与创新。大数据是针对复 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 成技术。可见高概念大数据技术将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框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 更新创造良好的机遇。纵观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 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眼中只有 “病”而忽略了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别疗效的 唯一标准的医学。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同时也发 现了医学主体的人的复杂性、能动性与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如何求解?新 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注重关系 本体论的研究设计思路,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医生患 者成为道德共同体的培养。

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即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 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有 学者认为中西医之间从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具有 不可通约性。先说具体对象中西医学依自然哲学原理应是“人”,人的存在的一切 对象。只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将对象侧重在 “病人”的病、追求的是生物学的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必须可重复可复制。还原 论盛行的20世纪,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髙功不可没。笔者作为中医学人对西医学 出现的问题不言自明。晚近十数年间亲身观察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 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渗透出现叙事医学、发 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 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 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 转为“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为“预测性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从网络这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生命活动与药物治疗机制。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 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 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罹三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人,“以 人为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上溯孔孟仁学、老庄“重生”顺其自然的哲学,一 贯以儒释道主体的国学为指导,国医国药不断融入外来医药又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从来都是开放的系统。有鉴于本世纪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的大科学的革新 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 来看人的疾病,物我一体、知行一体、精气神一体、象意形融通,历来主张科学 人文互补互动,是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综合上述,从中西 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从不同质不 通约而朝向整合方向迈进。

回首本世纪初叶,我承担了国家“973”与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对中 医方剂配伍着手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引 进了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信息与天文学专家的参加与指导。中医方剂有中 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届时,我提出“方 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 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 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 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通过 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与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譬如“网络药 理学”中的网络,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 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 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 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 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医方药研究有望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 力的支撑。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在具体的内容上首先朝向个体化医学。

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受到医药科技界的重视。中医 诊疗从整体出发,如治疗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体质禀赋的差异等,出现“证候” 不同而治疗方药与剂量亦不相同。当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情感与社会、环境 等也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显然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个 体化医学的发展的时空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践行预测医学与 预防医学,应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中医治未病与五运六气学说是其代表, 积极辨识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的变化,又要调 心身怡情养性。

中医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
具体干预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等为实践证实有效的身心调摄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参与医学,倡导每个人主动 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历来重视人的智慧和能力, 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 以调制承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转化医学要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凸显个体化医学的中医中药的优势,同 时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中医药学讲转化医学是“以人为本”,从临床 实践中凝聚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新复方的开发研究,是基础科研成果转向 临床应用,进而提高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的模式必须 是多学科的联合体的密切合作,医院要向院前转化,成熟技术向产业转化,科研 成果向效益转化,面向基层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总之其“模式”具有普适 价值。勿需讳言,我们在推动转化医学中体悟到还原论与系统论,与运用网络医 学作为调整变革的重点时,面对多因素、多变量、多组织器官复杂性现代难治病 诊疗,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东西方科学的差异与交融的大背景看,中医与西医的整合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目前已呈现的是一种趋势,处于起步的阶段。从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出发, 中医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为实现中医药学科总体目标的愿望,科学人文互 补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我主人随弘扬原创优势,来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任 重而道远。我愿学术团队的每个成员谦逊地向社会贤达学者智仕学习,尤其要细 致倾听与研究不同见解,培养敬畏的品德,以求异而求真,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 观点。人类学的历史将会证实,整合医学可能是医学发展的方向,或许未来将否 定我们的观点,仅仅存留下些痕迹。但在今天每个人都要发挥先天的潜力和后天 的才能,学习积淀,组建积淀而又打破积淀,使积淀常新而“意足”矣! 作者: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市东直门 内南小街16号,1007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