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法院演讲稿 > [城市生活视野下的乡村女性观照] 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

[城市生活视野下的乡村女性观照] 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

来源:法院演讲稿 时间:2019-10-21 07:57:04 点击:

城市生活视野下的乡村女性观照

城市生活视野下的乡村女性观照 一、意象的内涵:古典与现代 在古典诗歌,意象是情感载体的核心。作为农业社会经 济根基的小农经济延续了五千年,造就了内涵相对稳定的意 象审美传统,这让汉语的古典诗歌能够穿越到当下的读者心 中而不发生隔膜。而现代诗歌产生的土壤是未竟的工业社会, 随着人们和土地的分离,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社会生活的 跨时空流动,人类已经从传统的意象审美系统中走出,“家 国情怀”也已变得遥远,而走向了更加私人化、多元化,对 读者而言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审美之境。

但现代诗歌毕竟还是“诗”,诗人毕竟还是“人”,作 为情感载体核心的意象依然是进入“诗歌”的核心路径,现 代诗歌也不例外。《妈妈》共选用了2个女性形象(玛丽莲 ·梦露、“妈妈”)和13个意象,其中让我们相对“习惯” 的意象是7个,它们分别是“白雀”“大屋”“门前的小河” “辫子”“裤子”“山坡”“柴火”。这7个意象让我们感 到熟悉,是因为它们都是农业社会视野下的景象。但当我们 仔细审视,却发现它们都并非古典诗歌中如“旧时王谢堂前 燕”般经典的意象,现代生活也依然存有这些意象,所以对 这7个意象的审美并非古典,而应放在现代。剩下的6个意象分别是“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她的照片”“飞机” “银行的点钞机”“国家的印钞机”,这些意象是农业社会 所未曾有的,是现代诗歌所独有的意象,也必须在现代生活 的视野下进行审美。根植于现代生活,对这13个意象进行细 细审视,可以让我们最大化地抵达这首现代诗歌言说的核心。

二、意象的选择:心思缜密的珍珠链 就古典诗歌而言,因为意象内涵的相对稳定且富有传统, 所以在创作中意象的选择相对明确,从而让意象的选择变得 相对容易。如欲写离别,往往会选择“柳”这个意象,从先 秦《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宋 朝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 挂住斜晖”,虽然跨越几千年却依然走在这个意象的审美系 统中。意象内涵的相对稳定且富有传统并不妨碍诗人的抒情, 反而让创作有路可走并强化了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但在一 个从传统的束缚中走出的现代审美之境,面对五光十色的生 活,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诗歌意象并非易事,这对现代诗 人的汉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以上意象外,“银行的点钞机”和“国家的印钞机”也是“妈妈”不曾见过的。“银行”是百姓储蓄的地方,中 心语“点钞机”意味着大数目的纸币量。“银行的点钞机” 意味着现代普通百姓生活的富有。“印钞机”暗指印钞数量 之多。“你见过……吗”的反问句式暗示着“妈妈”连“银 行”都可能没有见过,“国家的印钞机”更是与“妈妈”无 关,两者共同指向“妈妈”极度贫穷困窘的生存境遇。

“妈妈”见过的“白雀”“大屋”“门前的小河”“辫 子”“长裤”,还有听过的“哗哗”和“唰唰”声,都是用 来说明“妈妈”未知的现代的城市生活,同时暗示了“妈妈” 离这样的生活非常遥远,横亘在其中的是“山坡”隐喻的艰 辛的生存和“柴火”隐喻的原始落后的生存方式。

“妈妈”这个称谓,从汉字的构造上看就是指“(做牛) 做马的女人”,母亲的艰辛与伟大于此可见一斑。

三、形式的雕刻:形式就是内容 除意象的选择外,这还是一首结构清晰经得起细读的好 诗。诗歌的题目叫《妈妈》,而诗中直接写“妈妈”的诗句 只有安排在全诗最后的5行,在这之前却有15行,在形式的 安排上,“妈妈”就处在边缘化的次要的地位,而这正是诗歌所要记录的“妈妈”在这个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状态。《妈 妈》的写作很好地把形式纳入了内容的范畴。

诗中“地铁”“电车”和“玛丽莲·梦露(她的照片)” 3个现代化意象的出场在前15行诗的前后部分恰好构成一一 对应,且表达方式一致,构成诗歌内在语意的强化、延伸和 自足,同时避免了和第5行到第11行诗中出现的“飞机”“点 钞机”“印钞机”这3个现代化意象表达方式上的重复,形 成诗歌气韵上的变奏,颇似古典诗歌中骈偶句与流水句的交 错运用。此外,这6个现代化的意象和用来说明它们的“辫 子”“裤子”“白雀”“大屋”“门前的小河”构成“妈妈” 眼中陌生和熟悉两个截然不同的经验体系,呈现给我们一个 生活视野狭小,在现代语境中显得极其局促的农村女性的形 象。诗歌的视野也随之进入“妈妈”的生存状态。“妈妈” 没有“玛丽莲·梦露”那样可以多方展示自己女性美丽的服 饰,没有现代女性的意识,甚至是“一生”都没拥有过女性 的尊严,她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关心粮食和蔬菜,砍柴、 背柴,不停地劳作,甚至在天黑的时候,还要“第三次”背 回“比前两次高得多”的柴火,而“三”在古代往往是一个 虚数,指向数目之多,所以其中隐含了无尽的付出和生存的 艰辛。

这是“四十六岁”的“妈妈”,也将是“六十四岁”的“妈妈”!妈妈,我看见你在山坡上的身影日渐衰老! 和江非同时被《诗刊》推出的诗人雷平阳在他的诗歌《背 着母亲上高山》中写道:“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她 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 白杨树之间,/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

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像一张蚂蚁的脸,承受不了最 小的闪电/……/没有边际的小,扩散着,像古老的时光/一 次次排练的恩怨,恒久而简单”。这大概就是《妈妈》最好 的注脚了吧。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