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法院演讲稿 > 略论思想中的盲信:思想什么论

略论思想中的盲信:思想什么论

来源:法院演讲稿 时间:2019-10-07 07:45:29 点击:

略论思想中的盲信

略论思想中的盲信 盲信是人们对特定认知内容不加怀疑的接受。形成盲信 的基础是具有一般性的事实和知识,具有明显的认知性。盲 信的认知基础是个体思维的基本素材,从前提上影响其思想 发展方向,改变盲信的认知基础会导致原有认知体系与价值 体系的变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有效地让教育对象形 成盲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精心预设 和有效地传递盲信基础是影响教育对象形成盲信的两个主 要着力点。

摘 要:
思想;
盲信;
认知基础 一、盲信定义 盲信是个体对特定认知性内容不加怀疑的完全接受,并 且这种认知会被作为思维的基础材料加以运用。盲信是思想 的一种状态,是在具体的思维过程的一个确定性的起点。之 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需要认识特定对象,同时由于人类认识 能力的局限性使个体无法穷究事物的真相,又找不到更具有 基础性的事实和知识来反驳或证明目前的认知内容。为了使 特定对象的具体思维过程进展下去,必须把它们不加怀疑得 接受,作为思维活动的起点。盲信处于主体性的边缘,主体 的反思无法渗透其中,人的思维在盲信之前只是个被压抑的 对象。同时盲信又是主体性认识过程的起点,是主体性发挥 的缘起。二、盲信的在思维过程中和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盲信对具体工作思维过程的进展具有根本影响。

人类思维活动的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具体思维和认识过程必 须要有确定的起点。同时,人类的感观能力、认识能力的不 足也决定了盲信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不可判断的未知领 域,必然会引起思想的困惑。只有将思维起点设在人类已知 范围内,才能有人类逻辑思维方法的操作运用的余地,思维 过程才可能进行下去。

“如果我们决定没有确定的把握就 什么也不相信,那人类社会就没有什么是稳定的了。”i海 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对世界的一切解释都产生 于一种先在的理解。伽达默尔指出:“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 某种前见”,并强调了前见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在理性 的绝对的自我构造的观念下表现为有限制的前见的东西,其 实属于历史实在本身。如果我们想正确地对待人类的有限的 历史的存在方式,那么我们就必须为前见概念根本恢复名誉, 并承认有合理的前见存在。” 其次,盲信还对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洛 克曾指出,一切观念都是个体对于外界事物观察、思考的结 果。主体的任何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都是建立在对主体、对 象的认识基础上的。具体思维的结果就是形成确定性的认识 结论,这些结论经过人类思维的再改造、再加工形成价值性 的认识。例如一个人对他从未听说过的事物是很难作出评判 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主体实践过程中,在对于对象和自身的认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积淀形成的,每个人获知的具体认 知不同,也造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念有所差异。盲信发生在认 知层面,是对具体事物认知过程中的客观现象,在认知层面 上决定着价值性认识的具体形成。价值性认识一旦形成就作 为依据为行为实践提供价值指导。

三、盲信认知基础的预设和传递 盲信对于思想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影响个体思 维进程,而且制约其价值观念形成,进而也会影响其实践行 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盲信的作用,积极地做 好盲信基础的预设和对于原有不良盲信基础的积极变更,才 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性,教育活动具有实 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觉醒增强,知识水平提高, 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反思、怀疑能力增强,单靠简单说教、 灌输已经不能再达到原有的预期效果。针对目前的教育对象 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积极拓展新空间、发掘新的 着力点,对作为思维运动的源头和基础的盲信状态的积极干 预,无疑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着 力点。

结合盲信基础特点的分析,在为教育对象预设盲信基础 时,应当把握以下两点:
1.盲信的认知基础必须具有不可再分性。盲信基础的特 征决定了真正有效地盲信基础应当是认知性的,而且是具有基础性,不可再分,在认知本身上无法进一步上溯、分析的 信息。只有这种不可再分的认知才能作为盲信状态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认知内容部分细 化、层层上溯,找到最基本的认知点。

2.盲信的认知基础尽量要以中性化的事实描述为主,减 少价值性的灌输。价值性认识都是经过认知过程推演出的结 论,不具有基础性,不能作为盲信基础;
同时,价值型的认 识的灌输与个体自身形成的价值体系会发生冲突,往往不能 立刻被接受甚至引起反对与抵制。相比较而言,而认知性的 认识往往不会在认知层次上于原有认识发生直接冲突,可以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盲信基础设定后,传递过程中的一些相关因素还会影响 盲信的形成。应当从外在角度把握以下两点,以更有利于预 期盲信的形成。

1.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收对象的信任程度。盲信基础的 传递者与对象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者信任程度上,对传递效 果具有一定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 中国,人们相互性和亲密性越高,信任度就越高。这种互应 性的信任是主体间交往的基础。实践表明,同样的内容,被 对象信任的传递者进行传递的效果较信任程度低的传递者 的传递效果要好,更容易被接受。

2.信息接收对象与周围个体之间的交流程度。个体与周 围社会成员的交流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就越强。研究证明,“开放型”受众群体的媒介信息处理 能力显著高于“封闭型”群体,这说明公众积极、主动地处 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 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加 强教育对象与周围的同类个体的交流。经过与其他个体的充 分交流后,教育对象会增强对相关认知信息的信任感,才会 在思维过程中主动的把它作为思想的基础。

【1】周伟驰:《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参考文献 :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