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后重建学校文化探索】

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后重建学校文化探索】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15 08:26:06 点击:

地震后重建学校文化探索

地震后重建学校文化探索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迄今已过 去3年多时间,在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下,地震灾区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学校矗立在灾区的崇山 峻岭中。在特殊环境背景下建设的新学校,在完成物质的重 建后,又该如何以重建为契机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开 展学校文化建设,是灾区学校面对的共同问题。本文以地震 重灾区青川县清溪小学为例,反思三年来灾区学校的重建工 作,深入探讨重建后的学校文化塑造与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出灾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学校与文化重建的精神内涵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浙江省承担了青川县灾后重建的援 助任务。浙江在援建工作中把对教育的支援放在首位,坚持 “恢复完善功能,规模适度合理,整合利用资源,确保质量 安全”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总投资10.46亿,帮助青川 新建学校48所,新建校舍43.8万平方米,并配备先进完善的 教学设施设备,3万青川学子进入美丽的新校园学习、成长。

清溪小学由温州市援建,总占地面积19021平方米,建筑面 积8975平方米,总投资3200余万元。学校不仅配备了完善的 教学功能室、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还修建了篮球场、 羽毛球场、有环形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以及食堂、宿舍 等附属设施。像清溪小学这样教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 代化花园式学校,在青川县还有许多。灾后重建给青川县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在浙江省强有力援助下,震后不到 两年,灾区学校与震前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物质 建设上已迈入现代化、信息化阶段。物质建设仅是灾区学校 重建的第一步,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恢复发展同样重要。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它是 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源泉。在“5•12”大地震重建 背景下,灾区学校文化建设包含了特定的精神内涵。

(一)“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精神灾难可以毁坏 物质,但却没有震垮人们的精神,反而会赋予更强的精神力 量。“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 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就是青川精神。

秉承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地震过去仅两周,废墟上 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在困难的时候, 我们的心里像燃起两盏明灯,一盏是希望,一盏是勇气。有 了这两盏明灯,我们一直走到现在,走到了光明。这场巨大 的灾难给每一所灾区学校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学 校发展史上一次生死转折点,它用生命的奇迹、感人的故事、 平凡的英雄,充分展示着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的精神,为学校 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人民教师,用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了师 德大爱,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顽强 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 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也是灾区学 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二)援建者无私奉献的援建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截至 2011年4月底,全国各地对口支援的3860个援建项目已基本 竣工,累计投入资金760多亿元。其中浙江省援建青川的项 目547个,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在援建青川过程中,浙江 人民将“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带给灾区。在青川 建立了39个援建指挥部,派出332名援建干部,共援建学校 48座,卫生院37座,通村公路里程1110公里,桥梁158座, 安全饮用水设施11000个,这些都创下了全国对口援建之最。

授之以鱼解时困,授之以渔助远行,浙江省还建设了两个总 投资35亿元的工业园,引导实力雄厚的浙江企业落户灾区, 扶持灾区建立100多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项目, 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口支援彰显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强大力量,更 体现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齐心协力、不屈不挠、共克时 艰的伟大精神。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援建精神赋予灾区学 校感恩的新内涵,将感恩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 养灾区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感恩精神。浙江在灾区发 展规划设计中,注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倡导“天地人和” 的援建精神,让灾区学校直观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 谐共处的新思维,赋予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援建者在建 设施工过程中,还表现出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高度责任感, 用兢兢业业的行动诠释了求实创新的援建精神,使灾区学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为学校 文化建设赋予更强的精神内涵。

(三)灾区学校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尽管新学校是由援 建者设计建造,融入了大量援建者的创意和价值观,但它终 究是灾区的学校,而非援建者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除了吸 收抗震救灾和援建精神元素之外,还必须发掘学校自身的历 史文化元素。威廉•大内认为,组织的传统和氛围产生一个 组织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组织共有的理念,或成员对组织的 理解,包括问题、目标、价值及实践活动。[1]学校文化 是时间和空间上带有持续性与全员性的价值理念体系,只有 认真解读学校历史和现实中的精神文化元素,才能抓住文化 源头,找准文化精髓,这样的学校文化才能根植于本土文化 的深厚土壤中,获取长流不竭的活力源泉,形成富有生命力 的文化。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论述,文化是不断生长 和发育的流体,文化次生质以原生质为基础,再次生质又以 次生质为基础,层层积淀最终形成文化传统。学校发展历史 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构成校园文化的原生质,从根本上决定学 校文化的独特性。譬如清溪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认真 回顾历史,以1851年创建的青云书院,追根溯源寻找到学校 文化的原生质,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传统的校园文化,确 立办学核心理念,并融入抗震救灾和援建精神元素,重建了 一套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两仪四象”:理念形成与教育实践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建立的 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一旦建立,就具有 指导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作用, 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2] 清溪小学在长达三年的重建实践和发展探索中,不断总结完 善,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两仪四象”学校文化理念体系。(见 图1)体系包括核心理念、学校愿景、校训、精神、特色和 口号六大要素,互为依托,共同组成学校文化的有机系统, 在文化传播和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始生“两仪”,确定学校文化核心 1.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石核心理念是学校文 化的根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指引学校打造核心竞争能 力的关键。清溪小学秉承青云书院百年之育人传统,以和谐 为立校之根本,以自然为办学之道法,确立“和谐共生,教 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和谐共生”意为学校要追求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学校领导与教师 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 的和谐共立、和谐共达、和谐共爱,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使三者目标一致共生。“教法自然”意 为办学育人要顺自然之道、循自然之法、育自然之人。学校 要顺应自然规律,用自然的教育方法,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 遵循成长规律实施教育,从学生兴趣和需求出发,培育身心 健康、仁爱知礼、富于平等思想和自由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学校愿景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愿景像一盏明灯,指 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驱力。愿景有 一种实质感,它是生动而真实的,可以看到摸到,它描述的 是一个梦想、希望或渴望。愿景植入我们的内心,催生我们 做出最大努力的信念,表明我们渴望成为什么、达到什么境 界和创造出什么。[3]青溪小学的愿景是让青溪小学成为 师生自然成长的和谐乐园。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围绕学校愿 景,清溪小学树立了“三本”思想:学校以教育为本,和谐 管理、和谐环境、和谐施教、和谐育人,培养全面自然发展 的快乐之人、有用之人;
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人格, 发展个人特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校长以教师为本,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民主和谐、政通人和的管理氛围, 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观,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形成自然的成长观;
让教师养成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卓越的价值观,形成持续的幸福观,竭尽全力为师生的 自然成长创造条件。

(二)围绕“四象”,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1.校训是学校实践的行为准则校训是表达学校愿景的 途径和手段,是全体师生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和规范。

一所好学校,只有具有良好的实践准则,才能通过长期持续 的努力将愿景变为现实。青溪小学的校训是:有理想、有道 德,爱学习、爱生活。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生活就缺失了存在的意义。志当存高远,要树立高远 的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幸福快乐的人。要加强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使学生能够明礼重义、守廉知耻。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 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要 鼓励学生海纳百川广泛猎取知识,培养充沛旺盛的好奇心, 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观,从学习中获得启发、获得知识、获 得快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让 人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培 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享, 学会合作;
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体验美好生活。

2.精神是学校意志的高度凝结学校精神是在长期办学 实践中,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不断 沉淀、整合、升华,最终形成的凝结学校理想、认识、价值、 情感和意志的精神力量。青溪小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进取 奉献。“5•12”大地震后,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我们迎 难而上,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灾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 民族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大仁大爱,更让我们认识到,只 要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就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要培养学 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灾难面前不畏惧, 在逆境面前不屈服,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 手去创造美好明天。进取奉献是一种建功立业、勇于奉献、 开拓创新的精神。它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牵引力,指引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永不懈怠。

3.特色是学校个性的独特展示学校特色是在核心理念 和愿景指引下,产生的一种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的办学道路, 它是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青溪小学的特色是:生 态校园,自然教育。学校秉承青云书院“知天达命、仁人恤 物”之思想,结合学校独特资源,提出构建生态校园的办学 特色,不仅要将学校建成和谐自然的生态校园,更要将和谐 自然的生态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用爱护生态的实际行动, 去影响家人和朋友,号召全社会一起保护自然。让学生从小 接受生态保护教育,树立环保理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青溪小学拥有开展自然教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距学校12公里处,就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保护 区,学校能够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将生态知识与实际运用 相结合,使自然教育内化于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 意、行的协调发展。

4.口号是学校文化的集中表达口号是学校文化的高度 凝结,是对学校价值、智慧和情感的集中表达。法拉斯的传 授量理论认为,信息传授量是理解传播效果和功能的重要变 量,简洁精炼的信息能够提高传播的效果。[4]青溪小学 的口号是:用爱点亮人生,用心创造未来。爱是和谐的爱, 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尊重与理解,需要个性张扬和发展的空 间,这一切都离不开爱;
爱是自然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源自心灵的尊重和珍爱。心灵是人感悟 世界的根本,也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只有用心才能创造 未来。学生要用心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自我,将来才有 机会实现梦想;
教师要用心教育,只有用心领悟,才能走进 学生心灵,教师要把教育作为人生的崇高事业,把学生看作 第二生命,用心感动学生,用心温暖学生;
学校要用心管理,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用心管理,才能内 协外争,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三、3M-Proces模式:文化管理与动态能力 学校文化不仅是一种教育文化,一种微观组织文化,还 是一种管理文化。[5]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并 运用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 义价值,是成功管理学校的基本规律。[6] (一)文化动态管理的新视角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学校文 化,客观观察和描述学校后天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孕育 形成文化的特征和个性。而管理学视角的学校文化则充分发 展利用这种文化的特征和个性,积极适应学校现代管理的要 求,将文化作为管理的根本手段和力量,对学校实施有效管 理。首先,学校文化管理使学校凝聚为一个整体。学校是人 的学校,不是物的学校。既然是人,就有精神和灵魂,这就 是学校文化。将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学校管理的一切方面, 我们就能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和价值观改变的功能,增强向 心力和凝聚力,将分散的个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学校个性。其次,学校文化为学校打造一座经 常提示的“警世钟”。学校要有长远追求,为什么办学?办 什么学校?怎样办学?这些问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 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认清,才能确定学校的生存方式,挖掘 生存资源,提高生存能力,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办学治学,走 向卓越。再次,学校文化为学校管理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南。

用学校文化强有力地指导行为,形成学校的行为规范,使全 体师生自觉按照文化的要求控制行为,实现学校价值观的全 面落地,将文化个性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推动学校教育 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为根本手段的动态管理, 将学校文化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流、 文化流、物质流、资源流的动态交换,以保持自身远离平衡 态,不断获取文化的新特质,丰富文化的新内涵,促进文化 的新发展。有学者认为,优质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具有 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文化系统。也就是说,优质学校不确立 固定的标准体系和模式,也不是达到某一目标以后就停止不 前的系统,而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卓越的学习过程。

[7] (二)基于学校文化管理的动态能力学校文化是指导教 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 精神力量,对办学实践形成引导和制约,一个成功的学校管 理者要善于并能够将文化融入学校管理的各种矛盾关系处 理中,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应有之道。[8]清溪小学以重建带来的教育大发展为契机, 广泛学习、深入思考,将学校文化与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充 分发挥文化对行为的导向功能、对价值的塑造功能、对思想 的凝聚功能、对目标的激励功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 化管理之路,并形象地将其称为“3M-Proces”文化管理与 动态能力模式。所谓“3M”,是指在精神文化统领下,开展 三方面文化管理,即物质文化管理、行为文化管理和制度文 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学校管理的六项动态能力:流程 整合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危机处理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清溪小学在温州市援建指挥 部的大力支持下,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对校园环境进行 建设。“青云亭”展示青云书院历史文脉,表现和谐共生、 教法自然的核心理念;
“生态乐园”展示生态校园、自然教 育的办学特色,“风雨长廊”再现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 件,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表现自强不息、进取奉 献的学校精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雕塑,展现有理想、 有道德、爱学习、爱生活的校训。将校园变成一个处处充满 精神文化氛围的意义符号体系,让进入其间的师生时刻感受 到文化的引领和激励。学校将核心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开展 行为文化管理,提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行为模式。把教 师发展放在首位,做到关心和理解教师、尊重和依靠教师、 培养和发展教师,想方设法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定期召开教师茶话会、青年教师联谊会,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为教师解决生活难题和后顾之忧,尽可能提高教师福利 待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师生关 系、优化德育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管理上,学校建立了制度化的和谐管理模式,实 行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和全员管理。用制度保证教职工在学 校的主人翁地位,规定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必须由教师 参与。建立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同时,实行校长负责制,层层负责,以校长为学校管理核心, 充分调动副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以及全体教师的工作 积极性,齐心协力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校长们认识 到,学校面临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社会,随时可能遭遇突如 其来的灾难、迅速变化的环境,如果仅依靠一成不变的传统 能力,将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动态环境下学校获取 优势的基本模式,已从获取持续的优势转向持续地获取一系 列暂时优势,学校必须迅速响应外部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及 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通过整合、获取和释放资源,形成持 续发展的动态能力。[9]学校要能够迅速感知外界环境的 非线性变化,对现有资源和管理进行调整,适应教育环境的 快速变化。

在重建中,学校得到海内外企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 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取得庞大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要善 于协调和运用这些资源,使其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大价值。重 建使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突飞猛进,一步跨入现代化,原有教育教学管理流程已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必须具 备对管理系统的再造优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发挥现 代化物质设置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系统创新能力既是学校发 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 为组织成功的核心能力,学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 旺盛的发展动力。地震让我们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也让校 长清醒地认识到危机处理能力对学校的重大意义,通过制定 危机预案、实施危机演练、建立危机预警等方式,增强学校 危机处理能力,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灾难是社会不 幸的短暂插曲,发展才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作为非常态 的灾难终将过去,我们面临的依然是一个稳定的常态世界。

经过三年重建,地震灾区拥有了比震前更好的学校,但重建 不是简单的物质复原,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创造新的大发展。

将物质重建与文化重建并举,塑造个性化的学校文化体系, 并把文化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用优秀的学校文化鼓舞人、 激励人、培养人、管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将灾区 学校办成一所所震不垮的好学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