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感谢信 >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

来源:感谢信 时间:2019-08-16 08:22:11 点击: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篇一:过河拆桥的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 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 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 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 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 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 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 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 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 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 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 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 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 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 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 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 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 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 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 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 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 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 朝了。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 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篇二:一字千金的故事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

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 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 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 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 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 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 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 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 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 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 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 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 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 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吕不韦虽 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吕不韦也十 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 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 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 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 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 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 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 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 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 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 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 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 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 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提高学生 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 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 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解释】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 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金,秦时指的是黄铜。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篇三: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 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 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 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 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 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 “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 的诗文。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 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看过古代的成语典故和意思的还看了:
1.古代的成语典故和释义精选 2.古代的成语典故和释义 3.古代成语典故和解释 4.古代的成语典故和解释精选 5.成语的典故及意思 6.古代的成语典故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