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应用|高等教育理论

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应用|高等教育理论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2-01 07:50:45 点击:

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应用

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应用 〔摘要〕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常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 一种理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经历了从管制到管理、从管理 向治理的转变。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 突,教育民主化都是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兴起的内在逻 辑。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而言,转变政府角色,构建多元而 分权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都是应关注 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治理理论;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治理 一、治理理论的内涵解读 治理理论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公共行政管理领 域,在公共管理流派的发展基础上产生,它是一种强调多元 的、民主的、合作的公共管理范式。随后,治理理论作为一 种管理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范式走出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显 学,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当然亦包括高等教育领 域。“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语和古希 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等。”〔1〕关于治理的内 涵,学界在论述过程普遍采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年度 报告中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 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 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 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同意或认为 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治理相对与管理而言的不同在于:治理的主体,打破政府是国家和社会管理 的一元权力中心的传统思维,引入市场、非政府组织、非营 利组织等的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治理的基础,管理 的基础依靠的是政府的权威,治理的基础是多元主体形成的 合作网络的权威,这种权威依靠的是多元主体对事务管理的 目标、方式等达成的共识,是多元主体间的共识和自愿。治 理的方式,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依靠政府的权威对国家公共事 务进行指令性控制,管理流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而治理 强调多元主体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互动协商共同实行公共事 务管理,管理流不仅是上下互动,更有多方互动。治理的本 质,是一种管理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框架、范式,核心在于强 调多元、民主、平等、协商。

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理论的历史进程 (一)从管制到管理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这一体制也操纵着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基本上是政府的 附属物,政府对高校实行集中管制。上到发展战略的规划, 下到教材的选择,都是由政府决定,高校负责执行。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也开始向政府争取呼吁自主权。政府在 经过现实考虑和一些试点尝试后,在1985年5月27日出台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变政府管制过多的现象,扩大高校自主 权。涵盖的内容可分为:一,政府向高校放权。下放了高校在招收自费生、调整专业方向等方面的自主权;
二,中央向 地方放权。改变中央单一办学体制,形成中央、省、中心城 市多层级的办学机制。我们认为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由高度集 中的管制模式开始向管理转变的标志。〔3〕 (二)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1.高等教育治理思想的萌芽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政 治改革的进行,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深入介入,我国高校原有 的一元格局开始向多元利益主体并存和博弈的格局转变。教 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开始摆脱集中的政府管制,逐渐变成具 有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实体;
市场经济的发展,办学投资主体 出现多元态势;
公民社会的崛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 及教职工群体和学生群体都开始寻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充分 表达。高校管理者要满足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复杂,不仅要代 表政府,还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群体及多方投资主体的利益。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术界围绕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 大学自身内部管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开始寻求高校各 种权力和利益群体的相互制约、协调的新型关系。有学者开 始考虑将公共行政领域的治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探 索治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的适切性,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 的概念、理论基础、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高等 教育治理思想开始萌芽。2.高等教育治理思想的确立中国共 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4〕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 国家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深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界的 重要命题。学者们也开始正式运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高等教育治理的思想得以确立。

三、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兴起的内在逻辑 (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使管理主体多元化 高校本身作为承担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不 可避免地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力量的发展壮 大,市场逐渐成为提供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主体之一, 市场与高校管理间的互动关系也愈加密切。治理理论的本质 特征是国家权力由政府向公民、向社会回归,通过治理实现 还政于民。〔5〕一方面,治理理论的兴起得益于公民社会 的崛起,公民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为高等教育治理多元主 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在未来,教育治理的发展 和效果也依赖于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高素质的公民社会 是教育治理的必要因素。

(二)不同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亟需多元主体的管理范式 首先是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分配,“大政府”管理中 存在干预过多,管理权限过大等问题,阻碍高等教育自身活 力的发挥,影响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但由于高等教 育的意义重大,管理权力也不能完全交给高校。其次是市场 和高校之间的权限划分,一方面,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教育财政的压力,需要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与帮助;
另一方面, 市场自身逐利的固有弊端,使得它不能单独承担高等教育 “准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而且为保持高校象牙塔的“纯 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介入限度需有一定的控制与把握。

围绕高等教育的不同的多元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力配置、管理 权限等问题的争议一直热度不减,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多元主 体的管理范式,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三)治理理论顺应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民主化进程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民主化更是当 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以往高校管理中,高校教师、行政 管理人员和学生群体都是被忽视的对象,未能有效参与到学 校事务的管理中。教育民主化,就是要保障这些利益群体的 利益诉求得到一个充分的表达与满足,将他们的诉求融入到 高等教育管理中来。而治理理论的基础正是在各治理主体充 分表达诉求后达成的合作共识,治理理论顺应和符合教育民 主化发展的要求。

四、目前高等教育治理关注的重点 (一)政府角色转变 1.有限政府,其职能由“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政 府应从原有的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实现从“划桨者” 向“掌舵者”的转变,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第一,政府需明 确职能划分,在此基础上管理好自己“必须管”和“能管好” 的事务,政府不必管和管不好的事务可以交给其他主体,依靠其他主体的力量进行管理,实现多元共治的局面。第二, 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在多元共治的局面中,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仍不容忽视,职能由“划桨”向“掌舵” 转变,强调整体调控的作用。政府的整体调控作用主要指把 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为大学培养竞争市场和创 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等。第三,在引入多元主体的力量,简政 放权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权, 对高校和各利益群体进行监督和制约,保证高校和各利益群 体在博弈过程中不会偏离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2.服务型政 府,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型政府概念中的“服务”蕴 含的理念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与管制相对。我国政府一直以来 形成的工作理念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实行管制和管理, 管制和管理的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高校实行指令、 命令式管理,一方面,指令政策制定缺乏对高校实际情况和 其利益诉求的考量,政策制定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高校 缺乏积极性,政策实施无法得到很好地落实与推进。服务型 政府强调改变政府固有的“上级”优越感,改变依靠政府权 威的等级式管理,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构建政府和高校之间 平等、民主、互动协商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真正为高校发 展而服务。3.法治政府,政策治校向依法治校转变改革开放 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界限是含糊 不清的,法制并不健全。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所遵从的办 事准则是党和政府的政策,长期以来形成“政策治校”成为当时政府治校的主要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优势是政府可以 对高校管理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执行起来也较为高效。但 这样的方式也存在不足,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而随意, 政府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政策的修改,缺乏监管,常出现 政府部门法律观念淡薄,权大于法的现象发生。缺乏监管和 纠错机制,一旦政策出现与高等教育不适应的现象,因为高 等教育本身长期性的问题,出现问题难以及时纠正的话,导 致的后果也将十分严重。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提出要建 设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方略,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法治治校弥补了政策治校存在的不足,是一种更为成熟、稳 定和具有连续性的治理方式。目前制定和出台的与高等教育 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数量不足、内容不健全等问题,需进一 步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完善与高校办学,教职工、学生权益 等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构建多元而分权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 治理理论要求要让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办学和管学,建 立多元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要形成多元的高等教育治理机 制需要建立健全多项配套机制,多管齐下,共同发展,才能 保障多元治理机制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一是要构建民主 参与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参与权利和 权利边界,保障多元主体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多种形式参与 到高校的办学与管学中来。二是协商机制,各利益群体之间 要建立平等的协商机制。政府与学校协商,在上文中提到过,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意见。学校在政 府的教育政策下发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应。学 校与学生、教师协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师、 学生的利益诉求,回应他们的需求,以学生为本,考虑教师 群体利益,才能更好地办学。学校与社会协商,了解社会对 学校的需求与看法,学校才能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办学、 管理的目标和方式,三是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 规,对政府、高校、社会等利益群体参与治理的行为过程、 结果进行监督。

(三)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 在高等教育治理中,高校要求政府转变角色,简政放权。

随着这一诉求的逐步满足,高校的自主权进一步深化。但高 校在呼吁放权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行使自主权。〔6〕不能 使自主权流于表面,高校应切实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高校 提高自身治理能力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党委在大 学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核心力量。在任何领域,我们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 摇;
二是高校对办学自主权自行合理划分有意识地将权力下 放,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考虑、尊重教师、学生以及管理群体 的意见;
三是一个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眼光和能力也是影 响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注重大学校长的选 拔和任命问题,同时中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要 引起重视。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治理理论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历 史发展可以发现,教育民主化的进程,高等教育领域多元主 体力量的发展壮大,多元力量的管理方式探索都指向了治理 理论。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具备一定内在逻辑的,治理理论应 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具备一定的适切性。在肯定了高等教育治 理的管理模式后,笔者分析论述了目前高等教育治理的关注 重点,一是政府的角色转变,发挥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和 法治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参 与机制、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相关机制,形成多元分权的 高等教育治理机制;
三是在呼吁放权的同时,提升高校自身 治理能力,合理行使高校自主权。

〔参考文献〕 〔1〕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 〔J〕.现代大学教育,2004,(1):74-77.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 〔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3〕侯鹏生,王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治理转向”: 过程、特点及当前的重点工作〔J〕.山东高等教育,2016, (11):7-14. 〔4〕瞿振元.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价 值与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 〔5〕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7-51. 〔6〕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 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