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春节 > 五四青年论文_国外青年教育论文

五四青年论文_国外青年教育论文

来源:春节 时间:2019-11-15 08:18:19 点击:

国外青年教育论文

国外青年教育论文 一、“间隔年”参与青年的特点与活动形式 1.主要以白人为主,少数族裔的参与者很少;
2.女性 参与者多于男性;
3.家庭背景多为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
4. 教育背景多为就读于私立学校或语言学校的青少年[4]。而 从“间隔年”参与个体这一层面上分析,一般包括以下特点 [5]:1.信念坚定、水平较低,如易对当前学习产生倦怠感, 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方向感到迷茫;
2.认知风格倾向于依存 型,如易受到同龄人行为的影响;
3.具有冒险精神。按照 “间隔年”计划的严密度可分为结构式“间隔年”和非结构 式“间隔年”。结构式“间隔年”指有较严密的活动安排计 划,可以是个人自己精心规划的、详细而周密的旅行计划或 者相关机构组织的项目。其活动一般包括培训、支教、海外 社区服务、学术研究或环境工程等。非结构式“间隔年”指 设定了一定的目标,但是没有非常详细的纲目,可依具体情 况灵活确定具体的活动计划,通常是基于个人的“间隔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结构式“间隔年”不等于没有计划或 无所事事,也不等于那些“NEET”[6] (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即不读书,不工 作,也不接受培训),因为“NEET”现象谈不上间隔当前学 习或工作,也没有参与相应的活动,而“间隔年”最重要的 一点是,通过有意义的不同体验,为更好地回归和融入学习 或工作做准备。按照所参与活动的性质可分为六类:工作(带薪或者自愿)、学习、旅游(组织或个人)以及休闲。工作 如实习、义工、支教、社区服务等;
学习如学习一门外语或 异国文化。此外,大部分年轻人所参与的“间隔年”的形式, 一般是两项或者多项活动的结合,而不只是进行单一形式的 活动。

二、“间隔年”旅行备受国外青年推崇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间隔年”这一概念已经耳熟 能详,尤其在英国、澳大利亚。根据英国大学与院校入学委 员会(UniversitiesAndCollegesAdmissionsService)的一 项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英国大学的申请率比前一年降低了 8.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更重 要的是这些青年经过了近十年的繁重学习生活之后,感到身 心俱疲,茫然困惑。“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绝 佳的机会:“放空”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重新上路。

根据琼斯2004年的一份报告,英国每年大约有25万名青年参 加“间隔年”旅行。2012年英国国家学生报纸《学生时代》 (StudentTimes)的统计结果显示,英国参加“间隔年”的 青年已达250万,“国际学生青年旅游公司”(SAT)更是预 测该数量将突破300万。[8]而于澳大利亚,选择参加“间隔 年”活动的学生比例由1974年的4%上升到2008年的15~20%。

近年来,“间隔年”生活方式在美国也迅速地流行起来,不 少大学已有正式的相关政策允许学生因参加“间隔年”活动 而推迟入学,如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9],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反映申请参加“间隔 年”的学生数量每年以两倍甚至三倍的速度增长。2009年, 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一个“间隔年”项目 “theBridgeYearProgram”[10],该项目至今已免费为近一 百名一年级新生提供和组织一次为期九个月的国际社区服 务实践活动。该项目旨在培养参与者广阔的国际视角和跨国 交际技能,为学生提供获得个人成长和反思自我的机会。哈 佛大学每年有50到70位新生推迟入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 设有“在‘间隔年’”(Ontakinga“GapYear”)的专栏, 提供大量关于“间隔年”详细的信息[11]。在职业领域,青 年“间隔年”旅行已被视为一种资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重 视青年的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青年独立旅行学习新 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 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这使得很多青年开始 担心读大学的投资回报率,仅仅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而消耗大 量的金钱和时间到底值不值得,这也引发了很多国外青年的 思考。2011年,某“间隔年”网站(gapyear.com)的一项 调查发现,英国63%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参加一次“间隔年” 旅行,从事志愿者服务或学习工作技能,能为求职者锦上添 花,使其脱颖而出。[12]因此,未来国外青年需要考虑的不 是能否负担得起一次“间隔年”旅行,而是能否承受由于没 有参加“间隔年”旅行而带来的损失。

三、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原因青年参与“间隔年”的原因各式各样,且个体与个体间 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学者琼斯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总结 出一系列的原因,包括:对当前常规的学习或工作感到厌倦、 拓宽视野和寻求挑战、感受异域人文地理、丰富简历内容、 帮助别人、经济原因、宗教原因、娱乐休闲[13]。概而言之, 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感受异域文化 游走他国、了解异域文化的生活方式一直都为国外青年 所推崇,尤其是欧洲,这与其渊源久远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

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可以是民族、地理或者社会 经济方面)之中,能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其看待世界的新视 角和跨文化意识。异国生活经验能促进学生挑战自我,突破 自身固有设想,激发其创新思维,帮助其发现新的天赋和兴 趣。

(二)缓解学业压力 从小学高中,经历了12年的学习生涯,学生们每天将 自己沉浸在紧张繁重的学业中,尤其是经历了苛刻的大学申 请和录取过程,可谓身心俱疲。“间隔年”则提供了一次与 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赋予学生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 重新点燃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三)消解专业或职业困惑 就高中毕业生而言,对未来感到迷茫,不能确定大学所 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方向。仅仅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考虑是否要成为一名医生、教师或者记者,这并不是种理想的方式。

而在“间隔年”期间,他们则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大学或在线 课程等方式对某些特定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找到 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决定职业方向。而于大学毕业生而 言,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环境之中,突然走出校园立刻加 入竞争激烈的职业大军,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 的情绪。“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期,为其顺 利融入社会环境搭建桥梁。

(四)寻求个人成长 在欧美澳地区,许多青年深受自由独立的历史文化熏陶, 内心对自由充满向往,然而十多年紧张的学习生涯,使他们 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去 充分反思自己,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以及到底追求什么样 的人生目标,而“间隔年”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 们可以独自去探索、去学习、去旅行,去体验个人成长,探 索人生真谛。此外,丰富简历的内容,增加获得大学或工作 录取的机率;
帮助别人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如社区服 务);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工作一年以赚取大学的费用;
学术 上和心理上都还没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或者还没找到理想 的大学;
追求特殊的兴趣、技能、知识和体验,等等,这些 也是国外青年参加“间隔年”的一些重要原因。与青年社会 生活背景相关的一系列因素都将对其决定是否参加“间隔 年”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方面。其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教育背景。调查研究显示, “间隔年”旅行的组织机构极其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因 为学校在对学生做出是否参加“间隔年”的决定具有非常关 键的影响作用,学生重视来自学校的就业信息或职业建议 [14];
其二,同龄人的建议和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 其是已经参加过“间隔年”旅行的同龄人所分享的亲身体会 更易感染青年;
其三,家庭背景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家 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支持与否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都将直 接影响青年的决定;
最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跨文化交际人 才的需求也会促进青年积极行走“间隔年”。青年能在“间 隔年”期间习得各种技能,为未来职业积累经验,特别是如 人际沟通协作技能等社会软技能,这是在课堂上难以习得的。

四、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利弊分析 “间隔年”旅行具有暂时缓解现实生活、学习压力,开 阔视野,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传递爱心和积聚正能量等积 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行走“间隔年”的 利弊对我们充分了解国外青年“间隔年”现象很有帮助,也 是正确认识这一生活方式的本质的必要前提。于社会而言, 这些外国青年在“间隔年”期间从事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 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活动,不仅以实际行动切实为社会、公 共团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送出爱心, 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积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 参与到为社会无私奉献和服务的活动中;
于青年自身而言,“间隔年”旅行对其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 塑、高尚道德情怀的培育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 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业成就、职业生涯发展和青年 个人成长成熟方面。

(一)学生学业成就方面 行走“间隔年”为青年提供了一次暂时摆脱紧张学习的 机会,将自己从忙碌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行走中 反思自己、发现自己、重拾学习热情,重新评估和定位未来。

同时,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体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为未 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正如前面提到的,现今西方许多高校 都已公开提倡“间隔年”旅行,普遍将其视为学生成长成熟 的一种途径。他们重视学生在“间隔年”期间所获得的实践 经验和成长经历,认为与一般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更具批判 性思维,能以多角度观察和审视世界,在知识应用和分析能 力及对不同观点的综合概括能力方面也往往优于一般学生。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间隔年”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益 处,及它们对学生大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行走“间隔 年”也成为学生申请大学的一大优势。

(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间隔年”有助青年定位职业目标,丰富简历,提高职 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间隔年”期间,青年通过探索不 同的职业选择路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个人追求,认真严肃 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其未来职业选择能力。在美国,一项针对300名1997~2006年“间隔年”参与者所做 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参与者的绝大部分都对自己的职业感 到比较满意,并指出这种满意感大多源自于帮助别人[15]。

同时,行走“间隔年”还有利于培养青年语言沟通技巧、团 队合作和组织领导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和 打击的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间隔年”期间习得的 语言、急救能力等生存技能及与特定活动相联系的职业实用 技能,如驾车、潜水等,也将为青年的简历增加筹码。

(三)人生发展方面 许多“间隔年”的国外青年实践者将其一年的时光称之 为人生转折点,充满意义,对未来受益匪浅。[16]一项名为 英国千年志愿者(UK’sMillenniumVolunteers)计划的评 估结果表明,英国84%的青年参与者觉得自己自信心增强。

[17]“间隔年”作为离开亲人和朋友、独自踏入社会的第一 步对青年的成长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独 立自主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入一些志愿者组 织还能给青年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走出唯我主义和狭隘 利己主义的泥潭。此外,延迟一年入学参加有偿工作,积攒 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问题。“间隔 年”还能增加青年作为一名公民的社会资本,例如志愿者工 作有利于提高社会参与度、对政治的关心度。总之,有关“间 隔年”的构想多是积极有益的,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潜在的 缺陷。其一,如果从事志愿者或其他无偿性质的工作,而异国旅行的代价往往昂贵,那么可能会引起个人经济财政问 题;
其二,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目标,青年很可能虚度一 年的时光,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造成空虚、沮丧等负面情绪;

其三,对某些学生而言,一旦脱离常规的学术轨道,经历了 文化差异的冲击,可能会很难重新回归到原来的学习生活 中;
其四,少数大学或学院以及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可能强 调常规学习的连续性,暂时的离开会导致学生错过一些与同 龄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如申请大学或者就业。

五、思考与建议 虽然“间隔年”在国外青年群体中已非常流行,然而大 部分国人对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直到2009年,“间隔年” 的实践者孙东纯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才首次将“间 隔年”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该书的发行引起我国青年群体 的对“间隔年”的关注和兴趣,网络媒介也大大促进了这一 原本鲜为人知的概念的传播。2012年,一项由新浪与英孚教 育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3.3%的年轻人表示很想去体验 “间隔年”。[18]由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国情,与西方教育制 度、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及“间隔年”传入的时间还不久, 当下,“间隔年”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随着这 一观念的传播,已有部分青年开始践行。尽管“间隔年”旅 行使青年有机会挣脱狭窄的生活交际圈的束缚,开阔眼界、 丰富人生经历、增长见识,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接纳和践行这一从国外舶来的概念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 各方面因素,切不可盲目跟风。

(一)在做决定之前要慎重考虑、充分权衡利弊 “间隔年”虽有诸多益处,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间隔 年”旅行,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理由就随波逐流、 冒然地进行“间隔年”旅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已 经明确大学所选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也觉得自己已经足够 成熟,能够应对紧张的学术或职场生活,那么“间隔年”旅 行的必要性就不大。“间隔年”旅行不是为了成为一本向人 炫耀的相册,也不是为了逃离现实,疏远社会和人群,最终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原来的生活。

(二)在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进行“间隔年”旅行,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 经济来源问题、大学申请事宜、家庭支持与否、“间隔年” 活动方式等。专家建议高中毕业生或者有意深造的大学毕业 生最好在“间隔年”旅行之前申请大学并确定被其录取,然 后再向学校申请延迟入学。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如海外志愿 者,或者提高某项学习技能,或者探索不同的职业道路。不 管做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确保进入大学前,将会是一 个面貌崭新的自己。

(三)在旅途中要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做好记录,经常 思考 一个人独自置身异地,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不适应。要注意调整自己,用包 容豁达的心态应对周围的人和事,同时经常思考作记录,以 便日后反思。

(四)注意反思 “间隔年”旅行归来之后,许多青年由于经历异地文化 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造成回归困难,难以回到原来的生活。

此时,要注意总结和反思,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融入现实生 活,调整自己以实现更好的回归。“间隔年”使得青年第一 次完全地为自己的生活做主,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与其说 “间隔年”是种间断放空,不如说更是种充满意义和激情的 学习。[19]“间隔年”可以让年轻人走出熟悉的环境,去和 陌生人对话交流,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如何葆有 自尊和独立,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付出与收 获等一系列矛盾,如何寻求价值评判的标准,如何拒绝堕落 和沉沦,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充实;
“间隔年” 应当是我国青年教育的一部分,是初出茅庐年轻人的成人礼。

[20]“间隔年”作为青年在行走中体验异域文化和感悟人生 的生活方式,不仅能触动心灵、丰盈内心,更是种精神的洗 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间隔年”必将受到 越来越多中国青年的青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