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转让协议 > 【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来源:转让协议 时间:2020-01-18 07:48:47 点击:
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执政党。高度重视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从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内涵是丰富和多层面的。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简称总体布局)的认识是对这个规律认识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是直接回答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

  对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开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等关系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由于种种原因,在后来的探索中发生了一些失误甚至是严重挫折。但总的看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时期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总体布局一系列的新认识。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不能搞单打一,要注意各方面综合平衡和协调并进。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用规范的语言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邓小平还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就是我们党对总体布局认识的新成果。

  江泽民同志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还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大关系,从而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还多次阐述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因为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其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党中央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的重大课题。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现代化理论研究结果告诉人们:现代化建设规律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即现代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所以,我们要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就需要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

  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方面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二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虽然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弊端,说明了资本主义决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三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未来社会实现真正社会和谐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四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那时,国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社会和谐程度大大提高。列宁在总结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多级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科学而合理地支配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才能使所

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还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帮助农民,而且能够解决城乡对立。社会主义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巩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加强社会管理和经济核算,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无疑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是,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全部现成的答案。因此,要靠我们在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要靠我们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回答。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从而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深入分析了提出这个战略任务的立论依据。这就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为巩固党执政的基础,为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实践中对这六条特征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也就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正确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即六个“必须”)。这六条重要原则高屋建瓴、求真务实。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指导思想来建设,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怎样建设等问题。从而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部署了要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这十个“切实”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内容全面,要求具体,涵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明确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等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个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研究的新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就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