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作协议 > 中医学全科医学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探究

中医学全科医学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探究

来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9-10-24 07:51:20 点击: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探究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探究 目的 探索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

方法 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了2个 实验教学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结果 《社区康 复》实验教学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但在实验教学项目、学时、 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结论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符合课程 性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设实 验教学。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 高[1]。据推算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04年,卫生部、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 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 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 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 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 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 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 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 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 2008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 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 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 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 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 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 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 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 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 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 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 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 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 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 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 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1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本科生中首 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 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 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 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 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 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 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 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 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 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 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 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 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 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 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 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 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 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社区康复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 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

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 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 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

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 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 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 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 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 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习大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 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 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 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 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 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 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 “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 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 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 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 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 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 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 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 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 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

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 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 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 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 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 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 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 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 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 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 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

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 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在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除了上述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 授课方式、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外,11位(18.6%)学生建议将实验课开设在学校的康复实验室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笔者学校的康复实验 室设在新校区,学生在老校区,老校区距离新校区约40 km,需要联系专车进行 学生的接送。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市区内的实习点有4个,每个实习点都不可能一 次性增加59个学生进行见习。分次见习在时间和学时方面条件不足。因此下一步 组织学生前往新校区康复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比较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开设《社区康复》实验 教学是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需要的。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 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目前在《社 区康复》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场地不合理 等问题。今后,将在遴选和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学时和总学时、改善实验教 学场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社区康复》课程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方 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作者:徐宁 来源:科技资讯 2016年9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