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作协议 >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第一财经刘军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第一财经刘军

来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9-08-03 15:41:16 点击: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篇1 很多人都觉得“其实”这个名字,应该有某些特定的含义。

其实,很简单,“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期货公司,当时会发表 一些期市文章,所以就取期市之谐音‘其实’为笔名,习惯了就一直用着。如果硬 要问我有什么特别含义,那就是与英文‘choose(选择)’音相近,这也是我后来才想 到的”。

面对面坐着的这位70后创业家——东方财富网创始人其实,低调,实 在。用其实自己的话来说,“我的性格还有些内向,不是很愿意抛头露面。”这让 人很难将其与“第一代股评家”、“著名证券分析师”、“A股首家网络门户掌门人”、 “互联网金融拓荒者”等各种“高调”的头衔对应起来。

但正是这样的“难以想象”,也让其实的创业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做自己喜欢的事” 其实的这一路“传奇”,都是从“做自己喜欢的事”起步的。

其实,原名沈军,1970年出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拿的是工科学士学位,却因为大学时代就开启的股民生涯,而且是伴随沪深证券 交易所成立、国内最早的一批股民,与资本市场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的其实,担任过期货公司研究员,因工作需要,在《上海证券 报》等媒体上发表期货文章,开始有了“其实”这个笔名。而后,因为更喜欢研究 股市,就慢慢转了方向。从1996年参与创办上海世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到次年 又创办了上海第一家证券类专门学校“世基证券培训学校”。同年还与四川日报合 办了《四川金融投资报》证券版,发行量居然达到了百万份。

1998年,其实成为国内第一批注册证券分析师,他的名字与股评文章,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财经报纸上,也频繁地成为电视台、广播台的座上宾。一 时间名声大噪。

可其实并不十分在乎名利,反而觉得被“名人”两个字所束缚了,让自己少了自由和自在。恰逢2001年,许小年教授抛出“千点论”,“我比较认同这一 观点,股市行情不好了,人们对股评的兴趣自然没那么大”,于是,其实借机做 了个决定,“淡出”人们的视线,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那一年,正是中国宽带、 互联网开始慢慢普及的一年。” 五年写下商业传奇 其实说,自己对互联网的喜好和研究不亚于股市。

选择从股评家的舞台上“淡出”,性格内敛的其实,只是想要找一个不 需要抛头露面就可以与更多投资者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正是他所寻求的答案。

2005年,其实带领创业团队在上海创办了东方财富网,开始跻身于网 络财经信息服务业行列。但在这个圈子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的财 经频道发展已久,和讯、金融界、证券之星三大财经网站也已确立各自的行业地 位。东方财富网只是一个后来者。

但其实并不惧怕竞争,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经历了多年熊市,很 多财经频道或专业网站支撑到这个时候,部分开始收缩业务,这反而给了我们一 个较大的拓展空间。”其实很谦虚。但东方财富网的成功,更在于持续不断的创 新。

2006年1月,“股吧”上线,一战成名。“让大家告诉大家”,其实找到 了自己的思路,他要打造一个具有Web2.0特征、不出家门的平台,让更多的投 资者通过这一平台自由沟通。以网络社区和财经信息集聚了大量用户之后,其实 把业务拓展到金融数据服务领域,后又创办“天天基金网”,并申请了基金销售牌 照,做起第三方基金销售网络平台。“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去创 造新模式。”其实说。

截至2007年底,网站日均访问用户超过2000万,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 2.5亿,东方财富网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访问量最大、用户粘性最高的财经门户 网站。2010年3月19日,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深市创业板,成为 A股首家网络门户。聚光灯再次落在其实身上,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亮”:
东方财富网短短五年写下的商业传奇,对其实个人而言,也是一次从股评家到企 业家的完美转型。

互联网金融拓荒者创业故事到这里,已经完美了。但其实仍说,自己是一个创业者,东 方财富网仍有很多创业故事要续写。“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谁也不知道它的真 正价值有多大。” 聊起“互联网金融”这一话题:很多人把2013年当作“互联网金融元年”, 因为这一年BAT来了,马云的一个“余额宝”基金,就搅得市场沸沸扬扬。包括其 实在内,互联网金融领域那些更早的拓荒者们,似乎被忽视了。

对此,其实却很坦然:“互联网在很多行业领域,市场蛋糕先到先得, 不少已经出现垄断,唯独金融行业不会有垄断,因为其专业性,而且专业的人的 因素在其中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 就东方财富网而言,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财经研究队伍,同时其基金 销售团队也有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市场经验。目前,在天天基金网上平台销售的 基金产品,已经占到所有基金产品的90%以上。今年一季度,该平台上的基金销 售额达到380多亿元。

马云可以面向大众需求把“余额宝”这一个产品做得很大;但其实更愿 意在其专业领域,面向不同层次的专业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耕耘他的互联网 金融田地。下一步,其实最想做的是什么“自己做基金,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 收购一家基金公司或是自己成立一家,都有可能。”其实坚信,东方财富互联网 金融一定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篇2 商业模式与运营资金,是决定创业公司存亡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把 控这两个因素的主动权,却不一定都在创业公司手上。创业大潮越演越烈,但获 得投资后仍宣告失败阵亡的创业大军也在激增。没有壁垒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模 式、脱离行业及公司实际运行规律的资金使用方式,正成为创业者面前严峻的考 验。

在“双创”呼声最为高涨的2015年上半年,创业热潮几乎达到历史的顶 峰,O2O细分领域的崛起引人关注。这一趋势中,更为垂直的社区服务创业形态 遍地开花,家庭厨师、家政、洗车养车、美容按摩、家电清洗、外卖等创业公司 层出不穷。从规模及推广等程度较为完善的项目来看,社区生活及个人消费服务、 社区物业服务、电商配送等为主要方向。相关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也异常活跃,鼎 晖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资本加紧布局;河狸家、饿了么、e代驾等也 早已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激增。拿到融资后的创业公司,遂掀起行业激烈的竞 争战。以外卖行业为例,淘宝、百度等巨头的参与,让本身就很热闹的竞争更加 白热化;而平台贴补客户、团队急速扩张、强势地推等竞争手段,则让行业进入 了“烧钱拼流量”阶段。

社区O2O创业热潮的崛起,始于满足新型消费需求和社区服务痛点;
但是否已存在泡沫,正成为行业与资本市场关注的话题。竞争加剧且新进者前赴 后继的过程中,“烧钱”已难再成就创业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 及身后的资本销声匿迹。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创业公司如何在去泡沫的过程中扛住风险。

“风投可能更懂运作和市场,但不一定足够深入了解某一个细分市场。

如果因为接受了投资而必须要完全听从于外人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可能会顾此失 彼。”上海小邻通社区网CEO江志华称,与投资人的接触和合作是双向选择的过 程,并非一味追求和满足快速扩张。“公司成立最开始时,找师傅、接订单、处 理投诉这些事都是创始团队自己做,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建立口碑。然而,意 外的收获是让我对公司各项业务都非常了解。对于公司的发展,我希望即便是慢 一点也一定要走得稳。” 截至目前,小邻通并未发起较大规模的融资,多采取合 伙人加盟的形式引进战略投资,且加入时必须要“投钱也投资源”。

在其看来,创业者要对所处行业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和资源基础,更要 对发展模式有坚定的认识和足够清晰的辨别力,“这是投资人所不具备的,但也 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其还强调,最为危险的创业模式即创业者本身缺乏思考, 而在资本的助推下更迷失了方向,最终让创意和激情毁于一旦。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融资也是一把双刃剑:钱投出去之后,企业还 能否按原有规划行进已存在不定数。有投资人就透露,见过好几家创业公司,融 资后开始拓展业务链,但已不再是团队擅长的事,创始团队的优势也开始削弱。

最终的结果是原有业务的优势也不再。

在拒绝盲目迎接资本进入的同时,江志华表示,小邻通更多是在商业 模式上下足功夫。当前在上海市主要以三种途径渗透市场,主流渠道是向各区及各社区街道居委会居民提供一站式物业维修及社区服务方案设计等服务;此外还 有金融机构定向客户、地产中介及开发商特定区域客户的社区服务。而业务端则 有自有服务团队、签约加盟服务团队等不同形式,确保各细分业务的接单和落地。

江志华还提及了创业者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顾虑,即巨头的分食和行业 的整合。其表示,巨头的切入要么是靠整合并购,要么就只能是单点击破,追求 的是不断吸纳新增流量。“我们跟巨头走差异化路线,先期不追求所有用户的全 面覆盖,但为每一个覆盖的社区和用户提供全面的、细致的服务。举个简单的例 子,如果你在上海某个小区需要修补两块瓷砖、安装灯具、维修一个家电,我们 都可以提供师傅上门搞定。但这么细的活、这么小的生意,巨头们是不愿做的。” 他强调,足够垂直、足够细致,将成为社区O2O创业的一项壁垒。

第一财经创业故事篇3 菜贩小潘打开手机中的“宋小菜”APP,将14箱56斤装的山东土豆和5 筐43斤装的云南西红柿加入菜篮子,随后下单支付完成交易。第二天凌晨四、五 点,他所购买的蔬菜已经运送至上海浦众农贸市场附近的社区仓库,往返提货不 到半小时。

农业的互联网化已经惠及这些最底层的小菜贩。在此之前,小潘需要 在傍晚休市后,跑去30公里外嘉定区的江桥批发市场去进货,选货、购货常常要 耗费五六个小时。起早贪黑、日夜颠倒对于以小潘为代表的小商户经营者而言是 家常便饭。

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食材供应链,减少分销渠道,通过订单累积,形 成规模优势倒逼供应链获取议价权。在上万亿的食材采购市场,一大批关注食材 供应链的电商平台涌现。

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年度盘点》显示,生鲜电 商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4亿快速增至2015年的540亿。面临万亿级刚性市场需求, 除了阿里、京东之外,以饿了么、美团为代表的外卖团购平台,凭借其所沉淀的 餐厅资源,也开始介入食材供应链领域的竞争。

创办于2014年12月的宋小菜也是其中的一员,致力于为大中城市的中 小零售商提供生鲜蔬菜采货、配送和售后服务。与传统电商平台以产地为源头切 入供应链不同,宋小菜从挖掘订单入局,采取反向供应链模式,聚合订单后再去链接上游生产的农民,以销促产。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农产品,更不缺把好东西种出来的好农民,最大 的痛点是好东西卖不出去,订单才是解决痛点的根本。”宋小菜创始人兼CEO余 玲兵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余玲兵曾是淘宝特色特产导购平台“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他创建了淘 宝农业电商,对农业市场和电商交易再熟悉不过。在余玲兵看来,整个行业发展 这么多年,如此多的进入者,而渗透率只有3%,充分说明大量有价值的工作还 是在线下,并非互联网的“轻”可以简单替代。

互联网出身的他需要跳出互联网框架,深入97%的线下市场:传统批 发市场、农贸市场、传统生鲜市场等,将他们的价值梳理出来,再与互联网的“轻” 相结合,用更优化的手段进一步放大其本身的价值。

“苦逼的替换没有任何意义,先重后轻,重是过程,轻是目的。”余玲 兵直言,他希望将宋小菜定位为链接者,链接线上3%和线下97%的市场。

在中国做农产品生鲜绕不开两个问题和三个核心要素,上游供应链问 题和下游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三个核心要素即货、仓、人。“货”是确保产品能 源源不断供应的问题;“仓”是确保配送过程中冷链物流的品质保障,解决运达效 率的问题;“人”是解决用什么方式、性价比、什么场景去到达用户的问题,是预 售和服务的部分。

作为非标商品,如何挖掘不同蔬菜零售商个性化需求并进行聚合,将 需求反映到生产端,这是反向供应链成立的起点和根本,也是打通农业供应链较 重的一个环节。

宋小菜采取的是摸底调研的方式。例如在上海有600个在编农贸市场, 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进入,了解每个市场的上游供应商是谁,下游大户、散户是 谁,每天进货多少,什么品类等级,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多长时间能够消耗完, 需要什么样的包装等种种细节。

需求调研完之后开始做预售,用小商户听得懂的语言,还原成APP上 的产品,通过下单反馈,来做进一步的判断。“预售是为了集单,把下游需求变 成一个上游听得懂的,有明确指向性的订单,不同季节的品类不断迭代,越迭代 越靠近用户需求。”余玲兵介绍道。例如土豆按规格分为好几个等级,1两以下的土豆仔,价格稍高;1-3 两的小土豆,价格便宜;3两以上的普通土豆,价格适中;4两以上的精品土豆,价 格最高。各个市场对土豆的需求不一样,餐饮市场偏好小土豆,一般市场偏好普 通土豆,精品市场偏好精品土豆。

以前不尊重农产品非标特性,按统货卖,大的小的都混在一起,各个 市场把不需要的土豆看作“烂品”、“差货”,但其实土豆质量没有问题,只是与需 求不匹配,造成大量浪费。

而宋小菜掌握大量订单需求。基于明确的订单需求,生产端清楚地知 道各地用户对于商品的偏好,在尊重蔬菜非标特性的前提下,把不同大小、规格 的土豆分类定装,分别销给对应零售商,使得不同大小、规格的蔬菜在不同城市 都能卖好价钱,适销对路,解决“卖对人”的问题,增加卖货效益。

“生鲜电商是表面框架,核心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磐石资本执行合 伙人白戈曾向记者表示。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的情况下, 大多数生鲜产品靠自然物流配送,而冷链高昂的建设成本成为生鲜电商最头疼的 问题。

在冷链物流方面,宋小菜也曾尝试自建物流仓储。起初宋小菜在武汉 分公司的物流仓储运作模式是在市中心租了1300平米的城市仓和十几辆配送车, 共配置90人,负责入库、分拣、车辆调度、押车、配送等环节。

这些员工多是50岁上下的蓝领,平时习惯讲方言难以沟通,学历不高 也不能理解标准化作业。要想在管理上提高效率难上加难,人力成本也降不下去。

虽然当时的业务有10倍、20倍的增长,但余玲兵意识到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团队已 经与“轻”的目的背道而驰,便迅速叫停并切换至分包运营的模式,把物流分包给 专业干线物流、城际物流合作,将团队从90人减少至3人,负责监管工作。

在仓储方面,宋小菜不想做城市中心大仓,而是以自营的方式,依托 城市布局和农贸市场,搭建以3公里为半径的蜂巢社区冷链。在余玲兵看来,生 鲜这个行业对时效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偶发的,需要迅速匹配,及时反馈,郊 区建仓会经常面临交通问题带来的损耗。相对低廉的建仓成本,为生鲜农产品 O2O最后1km、最后500m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想象空间。

节约中间环节和成本,这是大多互联网公司瞄准农业市场的目标,但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打破现有的固化交易模式。这也是宋小菜不做餐馆市场的原因 之一,餐馆需求太多,无法形成海量单品,且大中型餐馆固定的采购系统难以撼 动,这是个短时间内不可触碰的人脉关系网,周边的关系“小鬼”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微小型餐馆黏性不强,忠诚度差。

“我身上有两个开关,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当我们长得越来越像传统 商超时,我就亮起红灯,他们做了那么多年没做成,我们如果用同样的方法,不 可能实现突破。”余玲兵表示。

未来余玲兵想把宋小菜打造出分包共享的模式,将上游农民、合作社、 农民经济人、生产基地、蔬菜公司、经营大户、专业买手变为自己的生产合伙人, 通过规模化订单和标准化定装,来满足和消化销端的用户需求。

目前宋小菜获得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吴咏铭的3000万元天使投资,今年 3月获得IDG领投的1.04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一个月后又获得银泰投资、经纬中 国、IDG中国A+轮8515万人民币。

“投资主要是三件事情:赛道、模式、团队,农业电商的赛道已经摆 在那里,接下来就是要模式对、团队强。”IDG资本副总裁张海涛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在先后花费一年多时间,看过17个项目,访问了110多名传统农业从业人 员后,张海涛认为宋小菜正是他期望的模式。

在一亩田数据造假疑云、美味七七因资金链断裂倒闭状况下,被惯性 唱衰的生鲜电商平台如何盈利成为最现实的问题。余玲兵直言作为一家生鲜蔬菜 批发的平台型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一定不只是交易,但当下最基础、最根本的 还是交易。“未来方向就是要把规模、成本、效率这三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盈利。” 在张海涛看来,要做好农产品B2B电商平台,既要有对上游供应链的 拓展和管控能力,同时也要有对下游客户的获取和服务能力,需要扎实的执行力, 将生态结构搭建好,这是一门是很重度运营的生意和事业,也是宋小菜的机会和 挑战所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