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代理合同 > 农村教育弊端 论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弊端 论农村教育问题

来源:代理合同 时间:2019-11-17 08:11:00 点击:

论农村教育问题

论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的 性的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 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 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 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 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 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 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只是就农村教育问题点明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 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 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 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并对普及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与 推动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 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性。

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过去 提倡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说实际上是“人民教育农民办”,县级以上政府的 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承担了城市的教育投入,而农村教育经费则主要落到了县级以 下政府和农民身上。

并且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 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 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 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 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 谓“标致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
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 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 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 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也就是这方面的现实。

由此可见,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有效解决 农村教育问题,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有 效转换成人力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二、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教育水平的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由于我国现阶段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经济 发展水平低。所以相对的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没有城市的投入力度大。并且国家 对城市的投入较多,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 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 育的最基本的需要。而且,关于教育,家庭需要投入很多经费,就算全面实施义 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对于有些家庭仍旧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得不中止学业。对 教育的投资,受家庭收入的限制,并且,农村家庭的收入受一定的限制,不向城 市收入那么高,高昂的学费,制约教育的继续。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
而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農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 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 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 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三)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流失。

伴随着城乡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拉大,农村的教师主要是骨 干教师不断的流失,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大城市、中心城 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 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 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 级教师61人,有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给沿海大城市挖走。

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了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 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 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 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社会风气,落后观念的束缚。

不少农村家长抱着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且由于教育的投入力度太大, 还不如不上学,认为上学与不上学都一个样。意识不到接受教育不仅对提升自身 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仅家长有这样的思想,而且不上青少年也不能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 要性,认为学习枯燥,无用,认为就算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干脆就不上了。

还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带动,迷恋网络,旷课,打架斗殴……以至于不能顺利完 成学业。

三、解决方案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仍旧大力发展经济,为教育的投入做强大的经济基础。国家加大对农 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乡级政 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资作用;
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财 力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的阶段,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例如义 务教育适当收取杂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单项教育集资等。当然,鼓励发展民办 教育也是增加教育投入,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这里就增加中央政府对农 村教育主要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问题提些建议 (二)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

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 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的均衡, 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据一些成功的地区的经验,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 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 的超前性,更应有现实的可效仿性,即公平的竞争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 只集中在个别学校,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就现阶段而言,政府的重点 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多地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对于那些 条件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其次建 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可以先从年青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青教 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
还可以规定高中等院校毕 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与此相适应,应实行在一个城市和县 域范围内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包括地方补贴),以便于城乡教师流动,有条 件的地方(如江苏省江阴市)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提高工资待遇,并计 入退休工资之内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为提 高农村教育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的条件。此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 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 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 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三)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处在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中的农村正在和将会发生性的巨变,农村教育 也必将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如果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农村教育传 统与教育经验基本上是适应小农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话,那么,当我国农村正 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 会发生激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需要有调整和变革, 尤其需要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主要与使 命,需要几代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坚持不懈的探索。以下就几个实际问题提 出一些想法,供研究讨论。与农村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要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 探索不同地区的新思路、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公司加农户”以及 各种专业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农 村教育将扩展其内涵,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含量,促进农业生产走 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还需要适应农村化的发展,培养和培训制造业和服务业 需要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并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在有 条件的地区,各种教育机构应该逐步成为当地社区文化传播和科技扩散中心,带 动地区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国家 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最好能通过政府拨款、城市支援、 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并且 不断探索与丰富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到增强教师和学 生的信息意识,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 进人的现代 (四)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 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學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 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 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 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 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 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 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 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 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解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不仅对于 提高整体国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